《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管昕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1 10:48:48  41 epub epub 辽宁大学出版社

图书名称:《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作 者】管昕作
【页 数】 197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5610-9902-5
【价 格】58.00
【分 类】职业教育-教育现代化-研究
【参考文献】 管昕作. 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界定,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概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方法,MOOC的创新特征及扩散价值,MOOC创新扩散的动力分析,中国MOOC创新扩散的实践现状,我国高校MOOC创新扩散的路径选择,高职院校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促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期为信息化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高效利用提供经验和借鉴。

《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内容试读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个人计算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并且

人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长达3.7小时。《2018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T

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指出,“移动”“开放”和“参与”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核心词。

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使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推进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018年10月,《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对国内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及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虽然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已经进人初步教育信息化应用整合阶段,但与全面融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软硬件工具多样性不够,应用水平有待提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全面融合还需继续大力推进。二是教师培训已成体系,能力提升有待加强,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科研信息化服务系统水平相对较低。三是高校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平较高,但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需进一步优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科研项目、校本教学、教育资源共享亟待开展;信息化教育资源需逐步加强共建共享。

001

‖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1.1“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快速普及。从1969年“阿帕网”(ARPA网)在美国国防计划署的诞生到I990年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开通,仅仅用了20年。我国自1994年宣布正式进入“因特网时代”以来,网络的普及速度之快、渗透程度之深令人惊叹。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1月22日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8%,超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其中,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的通信、消费领域以外,互联网与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社会领域的整合程度也不断加深。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元素”,可以说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已经进人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对于“互联网+”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界定其内涵。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最早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认为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创业者需要找到自己的“互联网+”。于扬虽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但并未做出系统论述。2015年两会,马化腾在其人大提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随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但对“互联网+”并未做出具体解释。2015年3月,阿里研究院颁布了国内第一份《“互联网+”研究报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明确指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其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

002

1研究背景《

安装,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内涵在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

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新概念要求社会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改造传统的行业形态,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形态。面对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我们需要认清:首先,“互联网+”是不可回避的时代发展潮流,是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的社会发展新动力,需要我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其次,“互联网+”中的“+”不是简单的辅助式加法,而是深度融合式的加法,是从碎片化到重构的加法,未来社会将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互联网成为社会中枢,其他方面变成它的肌体和末梢;最后,“互联网+”指向的是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进而形成高效的新形态。

1.2“互联网+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下,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不断普及,众多全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产品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许多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想中的教育的彻底颠覆,智能教学并未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另一方面,“互联网+”确实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系统的变革,在宏观上有着促进教育公平、便利学生自助学习、用大数据服务教务、学习不再有时空限制等的时代机遇,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上,牵动着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物、境等要素,并将其重新组合、连接起来。

首先,在“人的维度”上,人是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核心的构成要素,这与互联网思维中突出人的概念不谋而合。互联网思维中对“人”强调“开放共享,突出用户体验”。这样一来,“互联网+教育”就重新定义了教育活动中各类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是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自居为“知识权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互通互联、共同整合教学相关信息,从而优

003

Ⅱ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化教学设计方案。同时,“突出用户体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情况,能够摆脱原有的从日常教学经验出发的分析状态,转而常态化地使用计算机的自动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信息技术手段,并能有效分析相关数据、报告,发现其中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设计的分享、合作意识,走出传统的校内学科交流圈,转而通过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交流论坛等新型平台,积极与地区内、国内各地甚至国际的相关领域教师交流、讨论教学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从而形成更广泛的交流圈。

其次,在“物的维度”上,互联网带来了新一代的信息承载体和承载方式,那么,支持教育活动发生的“物”也随之发生变革。从幻灯投影技术、设备,电视和计算机设备的配置,到数字技术的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的移动产品,来自“物”的支持已经从简单的辅助层面向不可或缺的要素层面过渡。对于学习者而言,手机、平板等移动化信息设备拓展了学习空间、填补了碎片化时间,网络课程、资源网站等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软件帮助其自主、合理规划学习进程。同时,对于教学者而言,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技术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可视化的数据,为教学决策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最后,在“境的维度”上有两方面变化。一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在教学载体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即时通信、论坛等信息通信技术和产品,获得更多形式的交流、学习,教师也能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分析技术,与其他教师、学生展开更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还能有效记录交流过程和内容,便于检查、评价教学进程,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空上,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以信息设备、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的新兴教学模式近年来不断涌现,跳脱出传统的学校教育限制,打破了时空束缚,将网络线上教育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二是教学情境的变化:借助“互联网+教育”的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和产品,能够让学习者置身于仿真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展开学习活动,其中包括: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可感的“故事情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感官,进而促进其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004

1研究背景《

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来源引入真实案例,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其感染力,从而创设出真实、悬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习者分析情境、应用知识;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化交互软件,可以构建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实验环境,即“模拟实验情境”,为学习者呈现出直观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利用远程实时通信技术,组织学习者展开TBL活动(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合作学习),明确各自角色,共同协作完成目标任务。

1.3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被广泛关注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和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开始快速、全面走进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受到了政府、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空前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颁布系列政策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成为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一2020年)》的通知》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自2012年开始,为了将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加强统筹规划和工作协调,每年都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每个年度的工作思路和核心目标,并就年度重点工作进

005

川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行了明确分工,同时划定责任单位。2014年,教育部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依据教师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的主线,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并分别从这五个维度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等做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项目促进技术融入教学。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003一2007年实施的“加

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简称“CDA项目”),在中国西部选定的较

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8月,“教师新课程国家远程培训项目”正式启动,依托28个省份的4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以网络为主要手段,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高广大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在13个省、自治区的352个县(区)的6000多所学校实施,共培训2万多名教师,大力支持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2010年,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统一部署下的、由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一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在我国中西部2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8个行政县展开,共计培训教师超过23万人。2012年,教育部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农村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与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化资源,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再次,学校和教师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政府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教育信息化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将技术引进了课堂,如何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让技术成为支持有效教学的利器成为政府、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教育报》于2016年3月4日报道《中关村二小:多校区同步优质均衡》,主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