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1 10:45:18  135 文集 文集 浙江省

图书名称:《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

【作 者】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
【丛书名】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
【页 数】 328
【出版社】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2021.07
【ISBN号】978-7-5178-4461-7
【价 格】78.00
【分 类】区域经济发展-浙江-文集-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管理-浙江-文集
【参考文献】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 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的一册,书稿从各个层面解读浙江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在省域层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深层经验、治理理念,剖析问题短板,为着力推进浙江省域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共7册,本册为“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专题。

《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丛书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内容试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的功能定位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的功能定位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国家最新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对“十四五”规划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路径做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如何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更好地发挥两大循环的交汇点作用,是下一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战略问题。本文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的功能定位,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与思考,并对当前战略背景下长三角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思路。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在新发展格局中,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关系的再审视。第二部分是关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趋势,以及对效率与安全的取舍与反思。传统产业链分工体系中遵循效率第一的原则是否被打破?效率和安全应当如何处理?这是重大的理论命题,同时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第三部分是国内大循环的潜在突破口,即强化内需与自主创新。第四部分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长三角定位。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关系再审视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在沿海地区“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外资持续涌入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一度形成了以工业

大进大出为特征,以外循环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加入WTO之

后,外循环驱动的增长模式得到显著加强,中国逐步嵌人国际经济循环里,

/001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

迅速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市场增长逐步趋缓,经济不确定性显著提升,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叠加国内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传统以外循环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呈现明显弱化,甚至表现出受阻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的是,外部市场需求的断崖式波动,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加剧,将使得嵌人传统国际循环的国家遭受持续性冲击,也将对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强产业链供应

链的垂直整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这对于发挥中国“大国大市场”的内生优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推动国内大市场建设,于中国制造补上中国消费,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由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市场,加快形成以内带外、以外促内、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

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关于“双循环”中外循环的地位问题。

诚然,回顾中国加人WTO后近20年的外贸依存度演变趋势,我国外贸依存

度已经由金融危机前60%以上的峰值逐年回落,至2019年仅为31.9%,回到了20世纪末的水平。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外贸在不断走低,它的低位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去探寻的。对标美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在不断下降。现在很多人说中国未来的趋势也是这样,外贸依存度会降至20%。我们的观点是,可能德国的模式更适合中国,即它的外贸依存度保持在相对的高位。凡是制造业大国,其必然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特别

是我国长三角地区及沿海地区,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外贸依存度的走势。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或者说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外贸依存度不可能太低,这是一个均衡态。在这里我们做出一个判断,中国外贸依存度将会在30%左右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下降势必不会长期延续。

00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的功能定位

二是对进口新功能的建立。进口是国内市场带动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近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内需市场规模前景及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全球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通过进口渠道将直接拉动国际市场,提振国际循环的外部需求,从而达到以内带外的积极效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将进口问题提升到战略性高度,将扩大进口作为激发我国超大市场国际吸引力、反制市场脱钩威胁的重要抓手。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上指出,在未来的

十几年里要扩大进口,就是要将这个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效率与安全的抉择

在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命题将会越发凸显。传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将效率放在第一位的。波音飞机为什么要由全球十几个国家共同制造出来?是因为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下效率提高了。在“后疫情”时代,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唯效率导向的国际产业链分工逻辑面临深刻反思,安全与风险变量将作为一种底线思维被深深嵌人未来国际分工主义中。考虑安全因素后,是不是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就下降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怎样来判定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基于“安全”“可得”的产业分工导向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的分化,其重构呈现出区域化、链群化、备份化的特征。

第一,宏观空间形态发生区域化转变。主要大国将会加快弥补、完善各自产业链的短板与缺口,虽然不可能每个国家都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但主要大国会优先考虑在国内及协同地理上临近的经济体,积极组建区域化的更完整、安全的供应链。原来的国际分工是全球范围内的,但现在区域化

是一个新的趋势,例如RCEP、美墨加自贸区等。

第二,中观产业形态上发生链群化转变。产业中某一核心环节或领导企业一旦在区域中落地,会产生强大的连锁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集聚,形成纵向密切分工、横向密集成群的产业链群。产业链群可集传统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优势于一体,链群经济也被称作产业经济的3.0版。

/003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

第三,微观生产形态上发生备份化转变。疫情冲击使企业认识到安全、可控的供应链系统对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出于提升话语权及风险规避考虑,企业尤其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将积极开发上游第二来源、备份供应商或设立额外的安全库存,形成一种常用与备用双轨运行的产业链结构。备份化的国际分工新趋势在以往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区域化、链群化及备份化三大趋势下,全球生产网络将在分工与整合、效率与成本、安全与风险之间取得新均衡,目前这些风险既有全球疫情影响的因素,也有中美战略长期博弈的因素。因此在总体上,全球化分工仍需坚持以效率为主导,同时兼顾安全的原则,适度做好备份,但在细分的产业类别中,那些重大的战略性产业,可以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如果整体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效率将会出现严重的倒退,所以在全球化战略中还是应当以效率为先。当然,安全是底线,在部分有关国家安全的细分产业上安全还是最主要的,所以要处理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问题。

三、国内大循环的突破口:强化内需与自主创新

强化内需和自主创新是国内大循环的两大潜在突破口。

首先,强化内需,有效打破要素市场区域分割局面,构建强大的国内市

场。从“三驾马车”占GDP的比重来看,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自2012年后

始终维持在50%以上,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贡献度来看,消费、投资、外贸确实波动性比较大,长期来看大体的趋势已经呈现出来。2019年度,最

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而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的贡献率仅为31.2%和11%。由此可见,最终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压舱石”,强化内需对于构建国内大循环具有深远意义。

在扩大内需方面,一是优化收人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前中国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还有6亿中低收入人群,距离7亿中产阶级目标规模(占总人口比例50%)仍有较大差距,居民消费大有潜力可挖。政府要积极鼓励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一次分配比重,进一步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在未来形成以中高收入人群消费为引领、中低收入人群消费为基础并逐步提升的消费结构。二是稳定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

00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的功能定位「

衡发展。坚决做到“房住不炒”,切实降低房地产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抑制效应,疏通居民(家庭)消费不足、需求乏力的难点、堵点。三是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进居民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优化消费环境,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消费新型业态,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四是打破区域要素市场分割。深入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有效打破妨碍产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通的壁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统一的国内要素大市场,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五是拓展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发挥政府在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结构、引导公共消费的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生态治理、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短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其次,自主创新,重点瞄准国内循环中产业链、供应链的瓶颈和短板,协同突破技术链关键薄弱环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技术链的创新“策源地”。目前国内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瓶颈和短板,关键配件及技术面临打压和封锁。中国应当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摆在核心地位,提升国内创新链整体效能,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新兴产业和尖端工艺的持续升级,最终实现技术赶超。

在早先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实践中,基于后发追赶特征的引进模仿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在远离技术前沿的情形下,追赶型技术进步能以最快速度推动技术差距收敛。中国现在已经迈入准前沿经济体阶段,如果原先追赶模式下双方对应的是“一万米”的差距,准前沿阶段下的落后方靠一个“弯道超车”就有可能实现技术赶超。很明显,在新的阶段下“技术追赶陷阱”会越发凸显,原先后发追赶型的技术道路已不再适用,接下来的挑战是中国未来创新的道路应该怎么来走。中国必须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尝试,进而开辟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在这里提出一个核心设想:政府应该扩大市场竞争,激励企业内生地转向竞争导向型技术进步,跨越“技术追赶陷阱”,而且竞争带来的自主创新效应能取得更高的技术进步率,并加快经济体向国际技术前沿的收敛进程。

国内大循环下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这里总结了四个方面建议:

一是扩大产品市场的进入端自由度,促进供给侧和跨区域竞争。建立国

/005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文集

长三角一体化与治理现代化

内统一的市场竞争格局,推进新的高效率企业进入,替代在位的低效率“僵尸”企业,释放熊彼特“破坏性创新”效应。二是动态调整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强化竞争激励。在省区市层面,依据各行业与国际技术前沿的距离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性,实施阶梯递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三是由吸收溢出转向竞争创新。进一步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从吸收国际溢出效应为诉求,逐步转向外企带来的竞争创新效应为诉求,激励国企、民企和外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四是对于越是接近技术前沿的行业或地区,应实施越为离散的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因为越接近技术前沿,创新到达的不确定越大,本质上要求更多潜在企业进人市场进行“创新探索”。此时实施竞争兼容型的补贴政策,可激励更多潜在企业进入市场,扩大市场竞争。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长三角定位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新阶段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长三角应率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以内带外、以外促内,发挥四大基本功能,担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核心战略枢纽。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GDP已经达到3.4万亿美元,核心枢纽是一个最大的功

能定位,而且长三角必须亮出这样的底牌。

要充分发挥长三角的四大基本功能:

一是两个消费市场重要目的地,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大市场优势,增强终端消费引擎,优化消费环境,建成国内中高端产品的终端消费目的地,打造我国面向国外市场的重要进口产品消费窗口;

二是两种产业资源整合者,就是长三角地区要发挥企业家作用,激励企业家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主动整合、并购国内外各类产业的上下游资源,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者、建构者;

三是两类信息的数字链接者,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最有可能变成全球第

一,长三角应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平台优势,建设国内需求连接海外市场、海外消费者连接中国市场的数字链接者;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