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周文夫,彭建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1 09:40:34  26 主编 主编 epub

图书名称:《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

【作 者】周文夫,彭建强主编
【页 数】 248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17.10
【ISBN号】978-7-202-12477-2
【价 格】36
【分 类】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周文夫,彭建强主编.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7.10.

图书目录: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立足河北及全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总结借鉴国内外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对农村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的全面、深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围绕农业现代化,构建了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的美丽乡村”,勾勒出了现代化农村的基本型式-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乡村综合体,较为科学地设计了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助力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内容试读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之总报告

总报告: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日标、实现路径与模式

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城乡发展

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未来现代化的农村究竟是什么型式,发展方向、目标、路径、模式具体是什么,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在对省内外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构建了以乡村综合体为节点单元的现代化农村型式,界定了具有“七化”内涵和“四化互动”特征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与目标,科学地设计了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

NONG CUN XIAN DAI HUA WEN TI YAN JIU

一、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随着经济结构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城乡利益机制的转换,

农村现代化内涵也不断深化和拓展。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

美元,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快速发

展的新阶段,加快农村现代化面临新的历史使命。

(一)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阻碍了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向农村的配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滞后的局面未根本转变。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聚焦“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业

农村发展步入统筹城乡、加快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工农城乡日趋

融合的形势下,城乡关系呈现重大改善,逐步由分割走向融合,由从属走向平等,由被动走向主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应

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快农村现代化亟须率先建立和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主要

支撑

农业基本生产关系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河北为例,2015年,河北省人均耕地1.32亩,农户大多在自己的小块耕地上经营,传统意义上单打独斗式的经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求。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

·2·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

经营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与之配套的综合服务体系明显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加快农村现代化亟须解决农业经营小、松、散的问题,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动力引擎产业是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基础和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壮大农村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可以产生两种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聚集效应通过产业聚集和集群,吸引城市先进要素下乡,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在农村地域的空间聚合,形成农村地域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三区”互动的良好格局。扩散效应是指产业集聚和集群通过延伸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带动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依托各类园区发展,逐步引导农民沿园、沿区、沿路集中,生成农村地域经济综合体。扩散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人口内在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拓宽就业领域、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收益的过程,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四)建设田园化生态型村庄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物质载体

现代化村庄建设形式上应以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为基础,能够为居民提供设施功能完善和高水平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融地域特色、田园风格于一体的生态型民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促成村庄转型,最明显的表现是村庄布局和村容村貌的改变。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和农村生产布局的变化,受地形地貌和区位条件

·3·

NONG CUN XIAN DAI HUA WEN TI YAN JIU

的约束,一些地区出现了外围繁荣、中间清冷的“空心村”;部分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毁田伐木,开矿办厂,严重破坏了村庄环境,成为了“污染村”;有些地区在村庄建设中,未能结合地区实际和资源禀赋优势,照搬城镇模式建设农村,成为“城镇版”农村。这些与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必然会破坏农村环境,建设田园生态型村庄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繁荣农村文化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命脉和灵魂文化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并以多姿多彩、姿态各异的形式和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民俗风情。从传统意义上讲,村落是某种文化的传承体。一个村落、一个地域都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也表征着村落独特的人文风情。现代化的农村文化更应充分体现村庄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和展现农村文化,丰富居民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不断接受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和熏陶,农村传统文化或是被冲淡、压抑,或是被转型、埋没,缺少了农村传统文化气息。因此,加快农村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展现、繁荣农村文化。

(六)建立网络化农村治理模式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

要保障

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进程加快,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改造明显加剧,对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民的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显著增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面临新形势。加快农村现代化亟须

。4·

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

转变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强化村民自治功能,引导各类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拓宽覆盖面和服务领域,增强村民互动、互帮、互助意识,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与管理水平。

(七)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根本

落脚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明显偏低,且与城镇差距较大。2015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3:1,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大大高于已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一般在1.5:1左右)。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收入比还会扩大。加快农村现代化亟须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缩小城乡

二元差距,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发展方向与目标(一)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观点,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均有不同的表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①。1963年,在政府

①毛泽东文集(两卷本)M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601页。

·5·

NONG CUN XIAN DAI HUA WEN TI YAN JIU

工作报告的批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①。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初步成为现代化的基本内涵。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和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上看到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差距。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8000一10000美元,我国不到300美元。所以,为降低20世纪末“四个现代化”的标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阶段性目标),并将其称之为“小康”。1982年,确定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后又调整到800美元),实现“小康”。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初步表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系统形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战略目标是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再经过30一50年的努力,到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

①毛泽东文集(两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170页。

②梁中堂.现代化:历史背景、动力及测度.[门经济问题,2003(2)。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