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纪良纲,郭娜,刘振滨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09 13:37:54  51 epub

图书名称:《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

【作 者】纪良纲,郭娜,刘振滨著
【丛书名】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文库
【页 数】 252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5.08
【ISBN号】7-202-03991-5
【分 类】商品流通-研究
【参考文献】 纪良纲,郭娜,刘振滨著. 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08.

图书目录:

《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以商品流通规模与商品流通速度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商品流通的发展,试图突破商品流通理论研究固有模式的局限,拓宽商品流通理论研究的视野。

《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商品流通规模的界定有其客观规律性,商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有其规律性,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规律研究得太少,忽视了商品流通规模与商品流通速度在社会商品流通中的巨大作用,因而受到了相应的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对商品流通规模从未做出过准确的量的描述,对商品流通速度从未进行过准确地、系统地测算,商品流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由于两次“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商品流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破坏。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同期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商业投资占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6%,社会商业网点达到270.3万个,社会零售商业人员达

761.4万人。1957年,每一个商业机构服务的人口数,零售商业为351人,饮食业为1376人:每一人员服务的人口数,零售商业为114人,饮食业为560人①。这一时期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大体协调:商品流通速度也基本上趋于稳定。

1958年至1978年期间,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我国的商品流通发展非常缓慢,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规模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生严重的不协调,既限制了生产,又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大跃进时期,在“以钢为纲”的口号下,商业资金和人员被抽去大炼钢铁,商业投资被削减到2%。“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流通无用论”的影响,以生产为中心来解决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把商业当成生产部

①纪良纲:《现代商品流通论》.第27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

2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

门的仓库,致使生产与需求脱节,生产和再生产产出短缺。同时,在这20年期间,由于“重生产、轻流通”,使得工商之间的利润分配一直遵循“工大于商”的原则。到1978年,在社会总人口比1957年增加48.94%的情况下,商业网点反而比1957年下降50.36%,零售商业人员下降20.2%,同时经营项目减少,商业发展所必须的经营条件没有得到改善。1957年至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倍,而国家对商业的投资仅增长了22%,每万元商品占用仓库面积从1957年的14平方米下降到7.7平方米,商业系统约有30%~40%的商品只能露天存放,导致1979年商品损耗费比1957年增长了2.7倍①。在这

一段时间,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等设施的建设也远远满足不了商品流通的需要。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忽视流通的观念和做法逐步得以扭转,人们在理论上批判“轻流通”的同时,在实践上也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加强了流通的建设,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网点数量获得空前的发展。改革前26年平均每年递减5.5%,而在1979~1983年期间却以年递增37.2%的速度迅猛增长,到1983年,全国已有商业网点698万个,比1957年增长了

147.52%。同时,1983年的商业从业人员为2226.8万人,比1957年增加了

148.67%②。与此同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商品流通速度也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与社会经济与商品流通的发展对商品流通速度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应当说,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的大发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这个时期还没有人认真研究商品流通的合理规模及最优速度问题,但实践证明,当时强调大力发展商品流通的政策是符合流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然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一时期,有人提出我国应实行把流通放在第一位和以流通为主导、以流通为轴心的发展战略。这种理论的实践,造成了流通的过热发展和流通规模的膨张。例如,1985年至1989年5年期间商业基本建设累计投资额就达到18.35亿元,为同期工业基本建设累计投资额

175.43亿元的10.5%;1988年批发机构数、零售机构数分别达到7.5万个和

①全国中青年流通经济理论讨论会论文集《流通、市场、商业》.第308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年版。

②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第230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章绪论3

928.1万个,是1978年3.7万个和104.8万个的2.03倍和8.86倍①。

好景不长,1989年至1992年,商业增长速度又急剧下降,其中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跌至0.8%,1989年和199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商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大大减缓,由前一阶段的9.6%降至4.0%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商品流通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势头又开始显露,有些方面甚至达到比较严重的地步,比如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商品流通速度的缓慢问题等都与商品流通发展的滞后有关。

究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品流通规模的强烈波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品流通速度的停滞不前?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悟出个中道理,即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商品流通速度的快慢与整个社会对商品流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我国建国以来,理论界对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问题的认识一直有分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点曾居于主导地位,结果造成流通规模时大时小,流通速度时快时慢,进一步导致流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难以正常发挥。“文革”期间,“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占了上风,甚至提出“流通无用论”的主张,导致商品流通发展非常缓馒,商品流通规模、商品流通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发生严重的不协调。1985年以后,“流通决定论”在理论上占了上风,造成流通规模盲目膨胀。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步人平稳持续发展的轨道,流通发展速度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回落,流通规模扩张趋缓。世纪之交,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又有人开始质疑流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出现了“流通无用论”复归的倾向。应当指出,尽管个别时期我国重视过流通的地位与作用,甚至有时“矫枉过正”,但从总体而言,长期以来,受历史上“重农轻商”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界和经济管理部门严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时至今日,流通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保证国民经济畅通运行中的关键性地位与作用,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批发无用论”、以市场营销代替商业的作用、在干部选拔上不注意使用商业部门的干部等,造成了流通建设的滞后,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不足、市场有效性不强、商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与全社会不重视商品流通有关。

①②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第230页,人民出版杜,2000年版

4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

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证明,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令人可喜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高层领导、管理部门和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对流通问题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商业竞争,只有商业的实力才能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及其产生的影响;一些专家指出,21世纪将发生的带有实质性意义的经济革命将从流通领域开始,流通领域内的深刻变化将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连锁变化,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些学者认为,21世纪消费方式完全取决于商业形式,商业是现代人类生活质量的标志。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最近在多个场合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业的地位与作用将由社会再生产中的末端行业升位为先导行业,李岚清同志、吴仪同志在几次会议上肯定了这种观点。著名经济学家万典武、董辅衽、肖灼基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也多次呼吁理论界应当关注、重视商品流通,研究商品流通。笔者认为,流通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其规模的合理化问题以及其速度的最优化问题,因为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既是一个宏观概念,涉及国民经济各种产业,又是一个微观概念,直接反映商品流通主体的发展程度;既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汇合点,又是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商品流通成为解决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谋求整个社会宏观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就必须加强商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然而,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对商业企业的微观研究,对该领域的宏观研究却很少涉足,即使有所研究,也还基本上处于理论阐述阶段,很少进行实证分析。近几年来有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分别从产业角度、商业增长角度、商品市场波动角度对商品流通进行了宏观的实证分析,试图弥补商业经济学的贫困。商业增长实质上就是指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商业产出水平的不断增长或提高,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张程度:商品市场波动是对商品市场上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均衡状态的一种偏离,是商品流通规模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出现:商业产业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商业,突破了行业或部门的限制,从整体上对社会商业的规模、布局、网络等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商业增长问题、商品市场波动问题以及商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都涉及到商品流通规模问题。与商品流通规模的研究相比,理论界对商品流通速度的研究就

6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研究

定量的角度研究流通规模与速度问题,但采用的方法却不同,前者是统计方法,后者为微积分方法,自此我国商品流通理论的研究方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又有许多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例如,黄国雄、曹厚昌教授从商业的宏观规模、城市商业中心规模和商业企业规模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商业规模问题,并把其作为一章写入教科书中:徐从才教授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商业适度规模问题:夏春玉博士从“流通可能性边界”的角度分析了商品流通规模及其决定问题;刘勇则侧重于研究商业增长过程中的规模结构变动。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一些学者对流通规模问题做过研究,也出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至今尚未找到一个理想的定量测定方法。

如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在商业处于暴利时代、商品流通规模膨胀的背景下进行的。近年来,商业进入微利时代,商业发展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回落,流通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忽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流通规模问题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热点问题,而是一个伴随着社会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鉴于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该问题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后这一问题必将成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方法将侧重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角度也将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

第三节商品流通速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关于商品流通速度前人已有所研究,只是有的并非直接着手,而是从一个侧面或一个研究点着手。这里分国外、国内两个方面介绍商品流通速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国外,马克思对商品流通速度的研究做得比较深人。马克思在其1857年至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曾提出一个命题,即“用时间消灭空间”。马克思认为“重要的不是市场在空间上的远近,而是商品到达市场的速度,即时间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多少产品,在一定期间资本能够增殖多少次,它的价值能够再生产和增殖多少,就取决于流通的速度,取决于流通经历的时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