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世界史研究 德国工作站文集》(中国)孟钟捷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05 12:21:09  69 世界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 大夏

图书名称:《大夏世界史研究 德国工作站文集》

【作 者】(中国)孟钟捷作
【页 数】 306
【出版社】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2021.05
【ISBN号】978-7-5473-1794-5
【价 格】99.00
【参考文献】 (中国)孟钟捷作. 大夏世界史研究 德国工作站文集.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21.05.

图书封面:

《大夏世界史研究 德国工作站文集》内容提要:

华东师范大学(旧称大夏大学)历史系和世界史研究院,在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对世界史学科的支持下,根据学科优势和特点,在重要国家选择合适伙伴成立“海外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基于双方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既重点凸显历史学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覆盖双方师生的研究兴趣,并为互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海外工作站共有5个。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德国城市化进程问题、国际历史教育比较及中德学者的暑期项目活动报道。

《大夏世界史研究 德国工作站文集》内容试读

中国教师在德国工作站

刍议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

孟钟捷

“城镇化”是19世纪以来德意志发展的重要现象。一般认为,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初到1840年,城镇化完成了“起步”准备: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871年,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镇化出现加速和全面启动;第三阶段从1871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城镇化进入飞速发展期;第四阶段自1918年至今,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日《欧洲农村城镇化及其借鉴意义研究》

(项日批准号:14JZD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I关于“城镇化",德语中有三个专业词汇加以表述:Urbanisierung、Urbanisation和Verstaderung。前两者来自英语,后一个源自德语“Stadt'”。中文依字面统译为“城市化”,不妥。虽然它们都包含人口变化、地理结构变化乃至社会变迁等整体进程,但从词源来看,德语表述还存在着其特殊性,包容着一定的历史内涵。实际上,德语“Stadt'”与英语“city”或“town”无关,而是从“coufstat”中派生出来的,即“讨价还价的地方或集市”。再者,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计署的年表上来看,人口超过2000人以上的居住点(Gemeinde),便可归类为“Stadt”,以便同“Land”(农村)区分开来。由此,考虑到中文语义学中对“集市”及其规模的理解,本文一律把“Stadt'”译为“城镇”,把“Verstaderung”译为“城镇化”,特此说明。关于“urbanisicrung”的意义,可参见G.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辞典》,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94页;上述三个专业词汇在德语语义学中的使用及辨析.可参见Hans Jurgen Teuteberg,.“Historische Aspekte der Urbanisierung:Forschungsstand und

Probleme",in:ders (Hrsg.).Urbanisierung im 19.und 20.Jahrhundert:historische und geographische Aspekte,

Koln,Vien:B8hlau,1983,S.2-34,此处是S.2-3,以及Wolfgang R.Krabbe,Die deutsche Stadt im19.umd

20.Jahrhunder1 eine Einfihrung,Gottingen:Vandenhoeck&Ruprecht,.1989,S.69;关于“Stadt'”的词源.引自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黄正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0页:关于187列年德意志帝国统计署的表述,可参见Wolfgang R.Krabbe,Die deutsche Stadt im I9.und20.Jahrhunderteine Einfiihrung,S.28..

004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

城镇化步人平缓与完善期,甚至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与英法等国相比,德意志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呈现出哪些异同性?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对德意志社会变迁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构成了19世纪以来德国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指向。本文针对第一阶段的“起步”准备,试图呈现德意志地区早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延续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以下首先从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城镇发展中发现历史延续性,其次关注19世纪初包括普鲁士和南德地区在内的多种城镇化现象,第三部分讨论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

业改革、城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最后进一步在德国城镇化研究的“特殊论”与“普遍论”之争议中,寻找“起步”阶段的恰当历史定位。

德意志不是欧洲首批诞生城镇的地区,甚至在进入中世纪后,它还极度排斥城镇,以防罗马帝国的奢靡生活影响到德意志人的斗志。但自11世纪晚期起,它却在400年中成为欧洲“最杰出的市民国家”。2到1500年左右,德意志地区已拥有

大小城镇4000多座。

些城镇的确是在罗马帝国边戍城堡废墟上重建的,如科隆、雷根斯堡,但正

如卡勒尔所言,大部分城镇实际上“与过去没有明显的联系”,它们只是在“13世纪后半叶才具有了重要性”。3之所以会兴起这股城镇化浪潮,德国史学界的经典回

答是:(1)远程贸易所需,德意志恰好处于欧洲经济大通道的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交叉点上,由此促成了不少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典型例证如纽伦堡;(2)需求拉动,特别是区域贸易的发展,让一些集市(Mrkt)逐步升级为城镇;(3)农耕技

1关于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阶段划分,此处综合了德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参见Horst Matzerath,."Die Urbanisicrung Deutschlands im 19.Jahrhundert",in:Berhard Sicken(Hrsg.),Stadt und Militair 1815-1914.

Wirtschaftliche Impulse,infrastrukturelle Beziehungen,sicherheitspolitische Aspekte,Paderborn:Ferdinand

Schoningh,1998,S.11-26.

2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徐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2页。3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黄正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2一103页。

壹中国教师在德国工作站005

术的提高,保证可以供应周边崛起的城镇:(4)新生城镇在政治和法律上拥有特殊

的自由空间,即一方面它们在皇帝与贵族的斗争中获得了特许状,出现了拥有自治权的帝国城镇(Reichstadt),如汉堡、奥格斯堡等,另一方面邦君为显示权力,也着意建设一批邦都,如慕尼黑、不伦瑞克等。'

中世纪的德意志城镇曾被视作“自治的乐园”,如同谚语“城镇的空气使人自由”一般,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仅占城镇数量2%左右的“帝国城镇”。它们从帝国

管辖地中产生,并被邦君认可,如雷根斯堡、康斯坦茨、斯特拉斯堡、施佩耶尔

沃尔姆斯等。它们拥有相对自主权,对内由贵族或显贵推行寡头统治,对外相互结

成同盟关系,如汉撒同盟、莱茵同盟及施瓦本同盟。15世纪末,它们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等级议会中也拥有自己的代表团。另一些大型城镇虽未获得“帝国城镇”的法律地位,但其自治权并未受到邦君限制。它们被称为“半帝国城镇”,如明斯特、奥斯纳布吕克、不伦瑞克、希尔德斯海姆、马格德堡等。2

然而,事实上,中小城镇才是德意志乃至整个中欧地区常见的城镇形态。据统计,在15世纪末,中欧的2500个中小城镇聚集了140万人,大约占到当时城镇人口总量的87.5%。3在德意志,人口不到500的中小城镇数量也占总数的90%

95%。4即便在帝国城镇中,也不乏只有800人的布赫霍伦(Buchhorn)这样的小

城镇。5正因如此,所谓德意志城镇的传统,我们并不能仅仅聚焦于大城镇

中小城镇明显依赖于传统的政治结构与经济形态,其自治性是有限的。一些邦君继续在城镇中拥有最高审判权,并以收税等方式介人城镇生活中。就这一点而

1Hans-Ulrich Wehler,Deutsche Gesellschafisgeschichte,B.1,Muenchen:C.H.Beck,1987,S.102-108.2 Volker Press,"Stadt-und Dorfgemeinden im territorialstaatlichen Gefuge des Spatmittelalters und der fruhen

Ncuzeit",in:Historische Zeitschrif,New Series,Vol.13,Landgemeinde und Stadtgemeinde in Mitteleuropa.Einstruktureller Vergleich(1991),S.425-454,此处是S.428

3 Henryk Samsonowicz,"Die kleinen Stadte im Zentraleuropa des Spatmittelalters.Versuch eines Modells",in:Antoni Macak und Christopher Smout (Hrsg.),Griindung und Bedeutung kleinerer Stadte im nordlichen

Europa der frithen Neuzeit,Wiesbaden:In Kommission bei Otto Harrassowity,1991,S.205-217.

S.209.

4 Volker Press,"Stadt-und Dorfgemeinden im territorialstaatlichen Gefuge des Spatmittelalters und derfruhen Neuzeit",S.430.

5彼得·克劳斯·哈特曼:《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帝国法、宗教和文化》.刘新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006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

言,即便在大型城镇中,情况也无二致,因为统治家族之间的更迭与斗争,往往也不可避免地把皇帝或邦君的影响力带入城镇中。当然,城镇之所以区别于乡村,仍

然体现在它所拥有的法人身份、以商贸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以及独特的城镇文化

在德意志,大航海时代与三十年战争是城镇衰落的起点。前者在一个世纪内改

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让德意志城镇的地理优势逐渐丧失。后者洗劫了大部分德意志城镇,特别是南部帝国城镇,如沃勒斯坦所言:“最严厉的打击首先是西班牙王国政府无力偿付债务,其次是政府宣布破产,不仅富格尔家族而且南德意志大部分大商人银行家的私人财产:全部被一扫而光。”'部分帝国城镇由于受到帝国的过重负

担而发展停滞,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与科隆直到19世纪初都没有超出中世纪城

墙,吕贝克的人口数量在300年间毫无发展,而纽伦堡人口甚至不及此前的一半!

一些邦君使用各种手段进一步介入城镇的内部事务,如不伦瑞克公爵便强行占领了“半帝国城镇”不伦瑞克。2尽管如此,城镇内部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纽伦堡,市议会继续由该地掌权长达500年之久的22个家族控制:在科隆等地,1800年城镇上层的比例几乎类似于1500年。3

自然,我们不可忘记的是,即便在城镇经济发展最风光的时刻,德意志经济的

主体仍然在乡村,那里才是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焦点所在。在随后3个世纪,德意志

的整体面貌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依然以碎裂化的邦国分立体制存在

或因如此,从15世纪城镇发展热潮中远离的德意志地区,城镇中的正向变化依然存在:(1)但泽与汉堡仍然保持继续发展的态势,前者人口翻了三番,汉堡作为北欧贸易门户的身份未曾改变:4(2)城镇数量继续增加,到1800年,大约比16世纪多400座,其中大部分是邦君为抵制帝国城镇而在其周围新建起来的“竞争性城镇”,如科隆附近的缪尔海姆(Mulheim)、亚琛附近的施陶尔堡(Stolberg)以

及纽伦堡附近的富尔特(Fith):3(3)更为重要的是,在寻求绝对王权的邦君支持

1伊曼努埃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

2 Eda Sagarra,A social history of Germany 1648-1914.London:Methuen Co Ltd,1977,pp.56-57.3可参见Hans-Ulrich Wehler,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B.L,pp.l88-l93上的三张统计表格4 Eda Sagarra,A social history of Germany 1648-1914,pp.57-59.5 Hans-Ulrich Wehler,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B.1,S.180.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