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路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03 14:39:03  44 epub epub 地质出版社

图书名称:《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

【作 者】路长著
【页 数】 197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2017.10
【ISBN号】7-116-10568-3
【价 格】38.00
【分 类】消防-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路长著. 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7.10.

图书目录:

《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论述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的理论专著,本书从爆炸、燃烧、火灾的基础知识出发,分析了建筑防火、电气防火、易燃易爆危险物品防火及生产过程防火的理论知识。并对消防安全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阐述了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包括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消防安全管理、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内容试读

第一章燃烧、爆炸与火灾

火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通的自然现象,既神圣,又平凡。从远古人类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从青铜时代的冶炼技术,到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从古人制作的“神火飞鸦”,到当今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足迹都闪烁着火的光芒。如今,人们每日的烧水做饭、照明取暖,发电用电、氧炔气焊,火车、汽车、飞机和轮船,科学试验、兵器导弹,火箭发射、卫星上天以及现在救火用的消防车等,都离不开它。然而,它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火灾。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火是如何燃烧,如何产生热能,利用热能,还需要研究它在什么条件下会造成火灾,研究火灾条件下的燃烧,了解和掌握失去控制条件下的燃烧原理,懂得防止和扑灭火灾的基本道理。

第二节燃烧基础知识

一、燃烧的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一般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与某些不稳定(或者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即为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导致产物中有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与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均为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无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及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以及引火源(温度)。当燃烧发生时,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顺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

如果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都叫作可燃物,如木材、氢气、煤炭、汽油、纸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与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以及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叫作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的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

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都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均已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温度)》

凡是能够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在一定情况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都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有以下几种。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焊接火、烛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及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电弧、电火花指的是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以及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够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高温指的是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自燃引火源指的是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及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导致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叫作游离基。

研究表明,大部分燃烧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必要条件以外,其

·2·

第一章燃烧、爆炸与火灾■

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多数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借助自由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自由基的链式反应就是这些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所以,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以及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通过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二、燃烧的分类

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同的前提条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燃烧的分类也是如此,按不同的前提条件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按引燃方式分

燃烧按点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引燃和自燃两种。

1.引燃

引燃指受外部热源的作用,物质开始燃烧的现象。也就是火源接近可燃物质,局部开始燃烧,然后开始传播的燃烧现象。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能够发生引燃的最低温度称为引燃温度,用“℃”表示。按引燃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局部引燃和整体引燃两种。如人们用打火机点燃烟头,用电打火点燃灶具燃气等都属于局部引燃:而熬炼沥青、石蜡、松香等易熔点固体时温度超过了引燃温度的燃烧就属于整体引燃。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有人将由于加热、烘烤、熬炼、热处理或者由于摩擦热、辐射热、压缩热、化学反应热的作用而引发的燃烧划为受热自燃,实际这是不对的,因为它们虽然不是靠明火的直接作用而引发的燃烧,但它仍然是靠外界的热源而引发的,而外界的热源本身就是

一个引燃源,故仍应属于引燃。

2.白燃

自燃指在没有外界引燃源作用的条件下,物质靠本身内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发生的自动燃烧现象。其特点是靠物质本身内部的变化提供能量。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温度,用“℃”表示。

(二)按燃烧时可燃物的状态分

按燃烧时可燃物所呈现的状态可分为气相燃烧和固相燃烧两种。可燃物的燃烧状态并不是指可燃物燃烧前的状态,而是指燃烧时的状态。如乙醇在燃烧

·3.

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

前为液体状态,在燃烧时乙醇转化为蒸气,其状态为气相。

1.气相燃烧

气相燃烧指燃烧时可燃物和氧化剂均为气相的燃烧。气相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燃烧形式。如汽油、酒精、丙烷、蜡烛等的燃烧都属于气相燃烧。实质上,凡是有火焰的燃烧均为气相燃烧。

2.固相燃烧

固相燃烧指燃烧进行时可燃物为固相的燃烧。固相燃烧又称表面燃烧。如木炭、镁条、焦炭的燃烧就属于此类。只有固体可燃物才能发生此类燃烧,但并不是所有固体的燃烧都属于固相燃烧,对在燃烧时分解、熔化、蒸发的固体,都不属于固相燃烧,仍为气相燃烧。

(三)按燃烧速度及现象分

燃烧按燃烧速度及现象的不同可分为爆炸、着火、阴燃、闪燃、微燃和轰燃六种。

1.爆炸

爆炸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是一种可燃物与氧化剂事先混合好了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的一种非常快速的燃烧。爆炸按其燃烧速度传播的快慢分为爆燃和爆轰两种。

(1)爆燃指燃烧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亚音速是指反应中穿过燃烧介质的反应前端速度小于等于声速(空气中约340m/s)的速度。

(2)爆轰指燃烧以冲击波为特征,以超音速(空气中约大于340/s)传播的爆炸。

2.着火

着火亦称起火,简称火,指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着火是经常见到的一种燃烧现象,如木材燃烧、油类燃烧、煤气的燃烧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燃烧。其特点是:一般可燃物燃烧需要引燃源引燃;再就是可燃物一经点燃,在外界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可持续燃烧下去,直至将可燃物烧完为止。任何可燃物的燃烧都需要一个最低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之为引燃温度,用“℃”表示。可燃物不同,引燃温度也不同。

3.阴燃

阴燃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阴燃是可燃固体由于供氧不足而形成的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其特点是有烟而无火焰。阴燃是很危险的火灾前兆,由于阴燃通常都是因供氧不足而形成的,故大多为不完全燃烧,所以,当阴燃在密闭空间内进行时,随着阴燃的进行,分解

4

第一章燃烧、爆炸与火灾■

出的可燃气体和可燃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在这个空间的浓度就会增大,就有可能达到爆炸浓度而发生烟雾爆炸:如果是棉花、麻、麦秸、稻草等可燃物的堆垛中潜入了燃着的烟头等火种时,就会发生潜伏期很长的阴燃;如果棉花、麦秸、稻草类可燃物发生火灾,若未经水彻底浇灭还会发生死灰复燃。

4.闪燃

闪燃是指在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闪燃是液体燃烧特有的一种燃烧现象,但是少数低熔点可燃固体在燃烧时也有这种现象。闪燃是着火的前兆,当液体达到闪燃温度时,就说明火灾已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必须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否则就有着火的危险。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燃温度,用“℃”表示。

5.微燃

微燃是指燃烧物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能够发生燃烧,但将火源移走后燃烧即行停止的燃烧。只能发生微燃的物质称为难燃物。

6.轰燃

轰燃是指在一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

轰燃是燃烧释放的热量在室内逐渐积累与对外散热共同作用、燃烧速率急剧增大的结果。在火灾中,供给可燃物的能量增多是引起燃烧速率增大的基本原因。当烟气量较大且较浓时,烟气层的热辐射将会很强。随着燃烧的持续,热烟气层的厚度和温度在不断增加。若着火房间对外界的传热速率不太大,则室内的温度将会逐渐升高,此时由于火焰、热烟气层和壁面将大量热量反馈给可燃物,加剧可燃物的热分解和燃烧,使火势进一步增强,结果使火灾很快发展到轰燃阶段。

轰燃的出现,标志着火灾已经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一般来说,发生轰燃后,室内所有可燃物的表面都开始燃烧,但不一定每一个火场都会出现轰燃,如大空间建筑、可燃物较少的建筑、可燃物比较潮湿的场所等就不易发生轰燃。

轰燃不需要突然增大的空气量。发生轰燃的临界条件,日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地面的热通量达到一定值为条件,认为要使室内发生轰燃,地面可燃物接受到的热通量应不小于20kW/m2;另一种是以顶棚下的烟气温度接近600℃为临界条件。试验表明,在普通房间内,如果燃烧速率达不到40g/s是不会发生轰燃的。

.5.

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

(四)按有无人为控制分

(1)有控制的燃烧指为了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而有控制进行的燃烧如烧饭、取暖、照明、内燃机的燃烧、火箭的发射等,都属于有控制的燃烧。有控制的燃烧是人类需要的正常燃烧,不属于火灾燃烧的范畴。

(2)失去控制的燃烧简称失火,指人们不需要的失去控制所形成的燃烧。如各种火灾条件下的燃烧都属于失去控制的燃烧。

三、燃烧的方式及特点

可燃物质受热后,由于其聚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者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并出现火焰。而有的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比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因为可燃物质的性质、状态不同,燃烧的特点也不一样。

(一)气体燃烧

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以及蒸发过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所以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就是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在扩散燃烧中,化学反应速度要比气体混合扩散速度快得多。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通过物理混合速度决定。气体(蒸气)扩散多少,就会烧掉多少。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用火(如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都属于这种形式的燃烧。

扩散燃烧的特点是:燃烧较为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至于导致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2.预混燃烧

预混燃烧又称为爆炸式燃烧。它指的是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预混燃烧通常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导致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力可达709.1~810.4kPa。一般的爆炸反应即属此种。

预混燃烧的特点是:燃烧温度高,反应快,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的混合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