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武斌娥|(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9-29 10:05:39  60 epub epub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名称:《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

【作 者】武斌娥
【页 数】 338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9
【ISBN号】978-7-5576-3319-6
【分 类】外科学-护理学-险症-护理学-急性病-护理学
【参考文献】 武斌娥. 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9.

图书目录:

《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外科护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护理。包括外科护理急救护理、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围手术期护理、休克、感染、创伤等相关知识。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突出了外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急救护理

第一节概述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临床医疗救护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目前随着急诊危重病与创伤患者的日趋增多,对急诊科护士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士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给病人及时、准确地实施心身整体数治和监护,这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急救护理学的概念与范畴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与护理的一门新专业。重点是生命支持、脏器功能支持,处理疾病和损伤的急性阶段,为日后疾病的康复和脏器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急救护理学的范畴也从最初仅限于战伤外科急救护理,而进一步扩大到院前急救、危重病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处理、复苏学、灾难急救、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救护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训等。

1.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也称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不论在厂矿、农村、事故现场或在家庭等,包括在所有出事地点对患者的初步急救。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视病(伤)情和条件采取输液、镇痛、包扎、固定、解毒等救治措施,然后通过各种通信联络工具向数护站或医院呼救,院前急救工作要和院内急救相结合,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前提和基础。在病人转运途中应连续监护并做必要的治疗、护理,为患者争取最初的救治时机。

2.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是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80年代起脑复苏被推到复苏学前沿,因为脑复苏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心肺复苏的幸存者中,约有20%出现不同程度的持久性脑损害,轻者记忆力丧失、痴呆、木僵,重者出现脑水肿、脑死亡。因此最近的观点认为,应从复苏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加强脑复苏,使脑复苏贯穿于复苏的全过程,进而使心肺脑复苏均获成功。心肺脑复苏的实施者可能为医务人员,也可能为非医务人员的目击者。

3.危重病急救

危重病急救系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复苏室、抢

救室、急诊监护室(EICU),接受院外和院内的危重病患者并对其进行脏器功能监护和支持,使

病人度过急性脏器功能衰竭期,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其所涉及范围包括:①危重病人的监护

·1…

·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

与护理;②重症监护病房人员的配备及管理:③重症监护病房的技术。

4.创伤急救

创伤多发于青壮年,其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年数远高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创伤学在急诊医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应力争在现场和急诊室及早地得到有效处理。

5.急性中毒

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类。急救医学主要研究和诊治急性中毒,尤其是群体中毒。毒物范围很广,包括工业毒物、农药、医用药物、家用杀虫剂、有毒植物或动物、污染细菌的食物以及军用化学毒剂等。

6.灾难急救

灾难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台风、雪崩、泥石流、病虫害等)和人为灾难(如交通事故、化学中毒、放射性污染、环境剧变、流行病和武装冲突等)所造成的后果。灾难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跨学科的专业,包括急诊内科、外科、传染病科、儿科、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社会医学、营养学等内容。救灾还包括部队、消防、市政建筑部门等,医疗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发性人员伤亡是许多灾难的共同特征,必须在灾前做好应付灾难发生的各种救护准备,一旦灾难发生,应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首先应做好下列工作:①寻找并救护伤(病)员;②检伤分类,根据不同的伤情,给予不同处理;③现场急救;④运输和疏散伤(病)员。

7.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包括:完善的通信指挥系统;现场救护(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如急救车、急救直升机,救生船等):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加强监护病房)。整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有4个部门组成,各部门之间既职责分明,又紧密配合协作。国外发达国家在建立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后,对提高急救工作水平起了很大作用,抢救成功率提高,变急救的单纯治疗为与预防相结合。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三环理论”思想,其基本内涵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3个基本环节,即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救体系、重症监护治疗体系。

8.急救护理教育、科研、人才培训

急救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工作,是发展我国急救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组织现有护理人员学习急救医学,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应有计划地组织急救医学讲座、急救技术培训等急救专业学术活动,着重抓应急能力及急救技术培训,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了适应急救医学发展的水平和社会的需要,必须加强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包括内容、任务、设施与管理)。以整体观念来学习急、危重病人的急救诊治与护理。开展急救护理科学研究与课题设计,并与国内外急救护理同行进行学术与情报交流。

二、急救医疗体系

急救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新学科,国际上正式承认它是一门独立学科至今才20余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急救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旧的急救系统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求医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急救

·2

·第一章急救护理·

体系,即“急救医疗体系”。它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救治、加强或专科监护病室救治

三部分组成。具体地说,院前急救负责现场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室)和加强或专科监护病室负责院内救治。

(一)院前急救

1.概念和意义

院前急救是在现场和途中,经过专门受训的人员,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员进行医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目的是争取时间和挽救病人生命。

现场急救是急危重症病人能否获救并减少并发症的基本保证,而时间就是生命,这在现场急救中显得非常具体而突出。如心肌梗死病人有40%~50%因得不到现场救治而在最初数小时内死亡,严重交通事故伤2/3以上在发生事故的25分钟内可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严重创伤病人的预后80%决定于院前急救处理。因而,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全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近年来,对院前急救的战略性观念的转变,就是推行社会性心肺复苏,以普及现场急救技术,使急救的初期技术从专业领域的医务人员扩大到社会人员。在我国上海及北京等地已举办过多期社会普及性心肺复苏培训班,以期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截止到2003年北京已有3万多人拥有红十字急救员证书,到2008年北京奥运,这一比例已上升到60人中有1人。急救现场有持证上岗人员进行抢救是国际惯例,今后全国各大城市都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普及工作。

我国著名急救医学专家李宗浩认为,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一定要打破急救服务的垄断行为,实现“四化”,即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这一目标将促使我国尽快建立一支庞大而完善的院前急救队伍和急救网络。普及全社会急救知识,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建立没有围墙的急救医院,从而达到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2.健全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院前急救不是一般的出诊,而是采用先进的现代设备和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行综合救治措施。这就要求急救医学领域进行变革,使急救工作不再被动,结束以往以运输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名副其实的院前急救时代。

(1)急救医疗管理

①组织机构与任务:县以上地区要由当地卫生行政单位,在政府领导下负责统一指挥本地区的急救医疗工作。实行三级急救医疗体制,组成本地区的急救医疗网。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建立急救中心,掌握急救信息,负责抢救、监护、外出急救、承担培训和科研等工作;根据当地急救医疗指挥部的决定,负责急救的组织调研工作。其他城市可根据需要建立急救中心或急救站。一般拥有4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或区域应设置急救医疗机构。

②通信: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置全国统一的“120”急救电话,急救中心或站以发展急救所需的电台、无线电话、对讲机等通信工具。卫生部门要制定急救运输和通信工具的标准和使用、保养、维修管理制度。按卫生部每5万人配备一台救护车的要求,配备普通型和监护型两类救护车,车内配备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及药品、器械。边远山区、林区、牧区,根据条件发展直升机救护,沿海地区及海岛应发展救护艇。

现在“120”急救中心可用高科技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建立全面而又直观的桌面地图信息系

·3·

·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

统。当接到“120”呼救电话后,即可在可视化地理分析系统,标出呼救地点,同时可在短约30秒钟的时间内,印出派车任务清单,派出救护车,并可帮助救护车选择到达呼救用户地点的最佳行车路线,以及送达最近最合适的医院路线等,即利用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做出快速有效的决策,以大大提高运作效率。

③社会急救:社会各部门和单位,接到急救求援信号时,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援助,广大群众对各种场所发现的危重、急伤病人,都有义务给予急救,送往医疗单位或向急救部门呼救。在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及工伤事故的厂矿,应组织专门性队伍或群众组织,铁路、民航及交通运输部门要同当地卫生部门建立急救医疗协作关系。

急救机构必须配备经过急救医疗培训的技术骨干,从事急救工作的管理,通信、调度、运送等工作的人员也必须经过业务培训。医学院校要开设急诊医学专业课,普通中学应开设卫生课,普及急救知识。各地政府和红十字会组织要对红十字会员、消防人员、警察、司机和乘务员以及饮食行业服务人员,进行现场初级救护技术的培训。

④病人的转送:后送的目的是尽快把病人送到医院治疗。后送时可能缺少运输工具,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要比正常情况下的转送时间长,贻误病人病情。为了顺利后送病人,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医生要对病人进行周到而完善的处理,使病人经受得住途中的颠簸和疲劳。对于医疗后送有以下要求:即在及时施行医疗救护过程中,将病人后送到各相关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救护质量,应尽可能减少医疗转送的过程;将病人决定性地送到预定专科医疗机构中去;将病人迅速后送到进行确定性治疗的医疗机构中去。

后送类别包括:用担架、应急器材后送病人;使用卫生运输工具,如救护车、救护用飞机、直升机、卫生列车、医疗船等;征用普通的运输工具转运病人,尤其是轻病人。在灾害事故中,不能单纯依赖病人转送车辆,直升机是转送病人最理想的运输工具之一。目前发达国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后运工具的现代化上,主要是使用直升机进行后送,包括对事故现场病人的搜寻工作。经验证明使用空运后送病人可显著缩短伤后人院的时间:

(2)现场组织协调:意外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快速反应,到达现场,建立临时指挥部,指挥医疗队伍急救;同时核实了解现场动态、伤情、受伤人数,提出具体抢救措施;并通知各医院做好收治伤员的准备工作,对不同伤情的病人及时组织转运或疏散。视灾情需要调动第

二梯队医疗队伍增援。抢救应与公安、交通运输、武警等有关部门做好协同工作。

现场急救人员来自急救医疗单位和二三级医院为主的医务人员,辅以红十字会的初级卫生人员。调集的医务人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应急能力。急救的药品、器材设备、救护车、通信设施以及其他物资,平时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统一要求,由各单位装备齐全,一旦有事,即可携往,随时备用。

(二)院内急救

1.急诊室急救

(1)急诊室救治的组织管理:医院医疗管理人员在得到通知后,根据病情当即组织相关人员做好迎接病人及开展救治工作的准备。通知急救科及相关科室医师在急诊室待命,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备;准备必需的救治设备和救护场所;通知药房、检验科和手术室以备随时需要。由院领导指挥,指定医疗、护理和后勤保障部门的负责人,协同作战,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

·4▣

·第一章急救护理·

开展。

①危重伤病员首先诊治:伤员到达医院后,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各一名负责病人的分诊和编号。在分诊中要重点突出,抓主要矛盾,分检出危重病人首先给予诊治。

②相同情况集中处理:灾难伤病员因致病因素相同,临床表现也大多相同。除危重伤员外,对轻、中度伤病员可进行编号,集中一处,医护人员抓紧时间诊治,并由护士将处理的结果

认真记录,以免在抢救中治疗用药的重复和遗漏。如车祸伤病员均需做TAT皮试、注射,若

无专人负责编号,在忙乱中易出现重复注射和遗漏等。

③分析病情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的成批伤员病情差异大,经抢救稳定后的病人需要妥善安置,要求各科医生在诊治过程中认真分析病情,以决定病人去向。如需立即手术则通过医教部与相关科室联系,办理入院手续。需急诊留观的病人人数过多时,应建立临时观察病房,安排技术力量强的医护人员值班,待病情平稳后回家。轻伤员在妥善处置后可立即回家。及时的分流可减轻急诊工作的忙乱,保证病人按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④多方协调统一指挥:成批伤病员送达急诊前,一般医院已接到通知,并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通常由院长、医教部、护理部和急救科主任统一指挥,建立医院逐级联络系统,重要技术骨干应随身带移动通信系统,调动全院各科室医护力量,集中人员进行抢救,力求做到工作中忙而不乱。

(2)急诊室抢救措施:根据所获症状及体征迅速做出诊断及处理,原则是“先救命,再救伤”。

①体位安置:对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处于舒适卧位,对于危重病人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②畅通呼吸道:观察口腔或咽喉部有无异物、舌后坠,及时解除气道梗阻。开放气道的办法有3种:仰头举颌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抬颏法。

③维护呼吸功能: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节律,有无呼吸困难、三凹征;检查局部有无创伤。通气正常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若通气不佳或无呼吸者,可酌情选用口咽通气管、面

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以呼吸支持,有条件者可行脉搏血氧饱和度(SO2)监测。

④建立有效循环:观察脉搏、血压、皮肤色泽。无脉搏者,立即行胸外按压,必要时剖胸直接心脏按压。循环功能衰竭者,应立即建立快速有效的静脉通路,根据医嘱采取扩容、纠正酸碱失衡、升压等对症治疗;同时做好交叉配血,在积极止血的同时做好输血的各项准备,还要特别注意有无内出血,积极查找出血来源,必要时做好紧急手术止血的准备。

⑤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意识水平,瞳孔形状、大小、对光反应的变化及有无肢体活动障碍。

⑥彻底暴露病人:在不影响体温的情况下,可脱去或剪去病人衣服,以利全面检查与伤情评价。

⑦注意事项:标本采集和送检要及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评估救治效果,并及时准确地完成护理记录。

(3)急诊危重病人接诊的要求

·新编外科与重症护理实践·

①快速接诊:危重病人来院,护士应立即迎诊,将病人推至抢救室,通知医师,先抢救后挂号。注意尽量减少搬动病人的次数,对做检查、住院、手术的病人应安排医护人员护送,途中观察病情变化。

②立即开放气道:病人头偏向一侧,清除呼吸道异物,为有效呼吸提供保证;对昏迷病人给予吸氧,并做好气道切开、吸痰及辅助通气的准备。

③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采取多根静脉通路,可在上肢或颈外静脉经皮穿刺插入16号(或更大号)导管。由于留置导管不怕弯曲、不易滑脱,不影响测血压,且操作容易又安全,故对抢救病人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效果较好。

④心理护理:急诊病人特别是外科病人,多是意外发病,无心理准备,对症状反应强烈,内心紧张,心情焦虑,不知所措。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抓住病人心理特点,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对病人不能有丝毫厌烦情绪。

⑤维持抢救程序:急诊室常常拥挤嘈杂,陪客及围观的人群多,他们往往不知道情况随便发表议论,给抢救工作带来干扰。值班护士常扮演组织抢救的角色,应以恰当的方式说服围观人员回避,保持一个良好的抢救环境。

⑥及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应及时向家属交代病情、主要的抢救措施及预后,让病人家属有心理准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⑦做好手术准备:做好术前皮试、术前用药及配血、备血等准备。

通过急诊室的抢救,病人的生命体征一旦平稳,应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分流,或进急诊观察

室,或进病房,危重者进ICU进一步救治。

2.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治

(1)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的治疗及其目的:ICU针对疑难危重病例进行病情监护和进

一步的积极治疗,因而也将ICU的救治称为“延续性器官功能支持”和“延续性生命支持”,是

运用先进的诊断方法和监护技术,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进行连续的、细致的观察,以便及时采取有力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2)ICU的必备条件:①训练有素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能够对生命器官(多系统脏器)功能

进行紧急或延续支持治疗;②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能够进行持续、动态定量的监测,实时记录、储存、分析数据资料,以指导临床治疗;③高效的监测、治疗技术手段,能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有效地保护和治疗,做到监测观察上要灵敏、仔细,判断上要迅速、准确,治疗上要及时、有效,处理方法上要兼顾整体和各脏器间的相关性,强调工作的连续性和各学科间的协作性。

(3)重症监护监测内容。①体温监测:发热程度、热型、肛温与腋温的对比:②心血管功能监测:心电图动态监测、循环功能监测(心率和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毛细血管楔压、心

排血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③呼吸功能监测:异常呼吸形式、呼吸衰竭类型、动脉血气和SO

监测、肺功能状态;④肾功能监测:包括血尿肌酐、尿素氮、尿比重、尿酸碱度、尿蛋白定量分析及代谢废物清除率、每小时及24小时尿量监测等;⑤神经系统监测: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

及对光反应、CT或MRI、脑电图及颅内压的监测:⑥血液系统监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凝血因子的监测;⑦肝功能监测: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酶学等;⑧胃肠系统监测:胃液的颜色、量及胃液pH、胃黏膜内Ph(pH)测定,胃肠蠕动、肠鸣音活动及肠胀气情况,粪便的性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