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王美芝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9-29 09:13:53  26 护理 护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图书名称:《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

【作 者】王美芝主编
【页 数】 246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9.05
【ISBN号】978-7-5189-5584-8
【价 格】68.00
【分 类】险症-诊疗;险症-护理
【参考文献】 王美芝主编. 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共六章,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资料,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科室常见急危重症的诊疗与护理,对于每种疾病,都从病因、病情判断、急救护理措施、预防等方面进行论述;另单独介绍了理化因素所致急症,如中毒、中暑、冻僵、淹溺等。本书详略得当,实用性强,是临床各科医护人员处理急危重症的参考用书。

《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内科急重症护理

第一节循环系统急重症

一、休克

休克(Sock)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

【病因】

l.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低血容量性是大量出血(如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引起血容量突然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导致有效血液循环量绝对不足。

2.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感染性休克也称中毒性休克。由于严重感染引起,通常以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毒素所致的休克最为多见。由于毒素作用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瘀滞于微循环,心排血量减少以及组织缺氧。

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心源性休克指是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阶段,引起心室功能减退,心排血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4.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神经源性休克因外伤、剧痛、脑脊髓麻醉或损伤引起。由于交感神经的收缩血管功能,降低血管紧张性,使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5.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过敏性休克是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药物或动物性和植物性致敏原发生过敏反应。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后者释放出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浆渗出,血容量相对不足。

【病情判断】

1.症状

休克早期表现为神志清楚,但烦躁不安、焦虑或激动、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汗多、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心率加快、脉搏细速,收缩压偏低或接近正常,也可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偏高,但不稳定,舒张压升高,脉压降低。休克中期神志虽清但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浅速,血

·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

压进行性下降,收缩压降至10.6kPa(80mmHg)以下或测不出,表浅静脉萎陷,皮肤发绀,口渴,尿量减少至每小时20l以下。休克晚期表现为呼吸急速,可陷入昏迷状态,收缩压低于8kPa(60mmHg)以下,甚至测不出,无尿。可发生DIC,表现为广泛出血、严重酸中毒以及心、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辅助检查

中心静脉压<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中心静脉压>15cmH2O时,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若中心静脉压>20cH2O时,表示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可提示失血情况。血细胞比容增高反映血浆丢失,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提示有感染存在。动脉血乳酸盐测定,反映细胞缺氧程度,正常值为1~2mmol/L,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血浆电解质的测定有了解电解质紊乱情况。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了解肺功能及酸碱失调的变化。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85~10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值为40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右心房压力。

【急救护理措施】

救治原则: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一般紧急措施

采取平卧位,抬高下肢,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伴昏迷者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最大限度的后仰,同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人呼吸道。注意保暖,适当加盖棉被、毛毯,如高热的感染休克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氧气吸入,鼻导管法给氧,氧流量2~4L/mi,直至休克好转。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通路通畅。

2.用药护理

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的抗生素静脉输液,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补液,补充血容量等药物,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神志和表情,皮肤色泽及温度。定时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尿量及尿比重,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滴速,根据血压调节滴速,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应用阿托品类药物的密切观察反应:如高热、意识模糊、躁动、谵妄、抽搐等。还要注意其他收缩血管类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防止渗出血管外,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预防】

积极消除病因,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对有可能发生休克的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发性自然死亡。发病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内死亡,具有“不可预测、骤然发生、快速”的特点,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心脏性猝死有家族史,男女比例4:1,年发病率1/1000,60~69岁有心脏病史男性发病率8/1000。

【病因】

心脏性猝死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约占80%),严重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极易导致心搏骤停、心脏性猝死。其他心脏性猝死病因包括扩张型或肥

2

·第一章内科急重症护理·

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急性心包填塞、先天性窦房及房室传导系统病变、房室旁路(预激综合征)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电解质紊乱、过度劳累、机械性撞击、致室性心律失常药

物的使用等,均可触发SCD。

【病情判断】

1.症状

心脏性猝死过程的4个时期。①前驱期:患者多无前驱症状,或仅在猝死前数月或数天,出现乏力、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人们所忽略。②发病期: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心电图可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多源、多型室性早搏,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心绞痛或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雅、突发心悸或眩晕等。③心搏骤停:脑血流量急剧减少,意识突然丧失伴局部或全身抽搐,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消失,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听诊心音消失。④生物学死亡期:无治疗干预,心搏骤停,心室颤动持续4~6mi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2.辅助检查

主要是心电图检查。导致SCD最常见的心电图类型为心室颤动和各种类型室速,预激综

合征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见的高危异常心电图还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长间歇大于3s)等缓慢心律失常,易发生阿一斯综合征而猝死;频发成对的多源性、多形性室性早搏,RoT,若发生在心室结构异常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表现,常伴发心力衰竭和心室颤动。

【急救护理措施】

救治原则:①及早启动EMS系统,现场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全面高级生命支持。②迅

速判断,病人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应怀疑心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1.现场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时脑和其他器官血流中断,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复苏,恢复循环呼吸功能,避免脑、心、肺等重要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则有可能免于死亡。判断为心搏骤停者,应就地立即实行心肺脑复苏,分秒必争。强调黄金4min:即心搏停止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min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关于心肺复苏,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突出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重新安排了CPR三个

步骤的次序,则成人和儿童患者CPR从原来的A(保持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改为CA-B,目的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30:单纯

进行胸外按压时,频率至少每分钟100次;按压幅度为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cm,儿童和婴儿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则儿童为2.5~3.5cm,婴儿1.5~2.5cm;保证按压的联系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心肺复苏具体操作见心肺复苏术章。

早期电除颤:约80%猝死为心脏性猝死,90%以上心脏性猝死原因为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每延迟1min除颤,抢救成功率下降10%,因此,及时有效的电除颤对恢复自主心脏搏

3

·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

动,挽救心脏性猝死病人至关重要。首次除颤单相波200J成功率为66%,360J为73%;双相

波除颤首次150J成功率92%,200J为98%:有研究表明,≤200J双相波除颤是安全和有效

的,推荐首次和系列电击除颤均选择≤200J的双向波。

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发生心搏骤停时先进行CPR,并在3min内完成首次除颤;在有AED在场的情况下,任何人目击成人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除颤;当急救人员到达未被目击院外猝死现场时,在检查心电图和除颤前应给予5个周期(2min)CPR:研究表明,只有25%~40%的病人在除颤后60s产生规则的心律,更少能有效泵出,因此在首次除颤后不应花时间去检查脉搏和心律,而是继续进行胸外按,直至产生再灌注。

2.全面高级生命支持

包括急救药物使用、机械通气及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低温疗法等,目的是:恢复自主循环后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转移/运送至拥有综合心搏骤停后治疗系统的合适医院或

重症监护病房: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其他可逆病因;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

功能恢复;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

【预防】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

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经常会找上“健康”的人。

2.戒烟

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3.合理膳食

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吃植物食用油,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用餐不宜过饱。

4.防止肥胖

体重超重5kg,心脏的负担即增加10%。

5.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6.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精神过度紧张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易诱发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因此要做好在紧张中松弛情绪,自我调整。

7.生活要有规律

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定时进餐、适量锻炼、适当休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8.适量运动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9.其他

防寒保暖、谨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三、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因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

4

·第一章内科急重症护理·

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根据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为不稳定型心绞

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D,UA和

NSTEMI统称非ST段抬高型ACS.

【病因】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时,导致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堵塞;同时由于凝血系统的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促使血栓加重、血管宫腔痉挛狭窄,进一步引起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供血不足或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的梗塞程度决定了所产生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类型。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包括先天性异常、严重创伤或某些药物引起心脏耗氧量急剧增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病情判断】

1.症状

胸痛是ACS主要和最重要的症状,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颈部或左上

肢,持续时间大于20mi,休息或服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区别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特征有:一般在静息或轻度活动时发生发病;1个月内有新出现的、自发性的、程度更严重

的心绞痛;心绞痛病史者,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ACS病情进展

阶段,部分病人可自觉心悸、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大面积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心脏相关血管完全堵塞,心肌持续广泛缺血,易诱发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出现心脏性猝死。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STEMI一般表现为持续ST段抬高,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

1mV,可出现异常Q波和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导联ST段抬高,排除右心室STEMI;

前壁导联ST段压低,排除后壁STEMI。NSTEMI/UA的心电图特征:静息状态下心绞痛发

作时,可出现暂时性缺血性ST段下移,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呈冠状T波,R波振幅突然降低;可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或束支传

导阻滞等;发作后心电图大多恢复原来状态,无异常Q波。静息心电图检查中,ST-T动态变

化是诊断NSTEMI/UA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2)实验室检查:心脏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首选生物标志物。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或)肌钙蛋白(TT)升高;不稳定

型心绞痛心肌酶无异常。

【急救护理措施】

救治原则: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及危险程度,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1.熟悉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

(1)低危病人:以前无心绞痛发作,入院后心绞痛自动消失,未用过或很少用抗缺血治疗,心电图正常,心肌酶正常,小于40岁的年轻人。

(2)中危病人: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静息状态下出现的心绞痛或持续超过

·临床重症护理诊疗实践·

20min的心绞痛,心电图无ST段改变,无心肌酶的改变

(3)高危病人:静息性、持续超过20min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以往应用过积极的抗缺血治疗,高龄病人,缺血性ST段改变CK-MB和(或)肌钙蛋白(TnT)升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类型

(1)胸痛资料收集:了解胸痛的位置、性质、放射部位、伴随症状及既往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2)心电图检查:对所有胸部不适(或类似心绞痛病人)或有其他ACS症状的病人,在病人

到达急诊10min内完成一个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如怀疑下壁心肌梗死需作十八导联的心电

图;明确是否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的位置;如初次心电图不能确定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但病人仍有症状时,每隔5~10min做1次心电图。

(3)心肌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最敏感首选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生后2~4h开始升高,10~24h达到峰值,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结合临床症状即可诊断心肌梗死。建议病人就诊后即刻、2~4h、6~9h、12~24h测定心肌标志物。如条件允许,应该对所有胸部不适符合ACS的病人进行测定。症状符合ACS者,即使发病6h内心肌标志物阴性,也应该在发病后8~12重复测定心肌标志物。

3.胸痛急救常规

病人安置抢救室,吸氧、心电监护、开通有效静脉通道,定时检测心电图,正确采集实验室

标本及时追查结果,注意病人胸痛发展情况、心电图ST-T的动态变化和心电监护心率、心律

变化;根据ACS危险分层和类型,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的镇痛、扩张冠脉、抗凝、静脉溶栓等急救

处理;病情稳定后,转送住院进一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十支架术(PC)等。

【预防】

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

(1)戒烟。

(2)控制体重至理想体重。

(3)坚持每天锻炼。

(4)进食低脂饮食。

(5)控制血压,使之低于130/85mmHg。

(6)糖尿病病人严格控制三酰甘油水平。

(7)控制胆固醇,使LDL<100mg/dl,HDL>40mg/dl。

四、急性心功能不全

急性心功能不全在急性心力衰竭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晕厥、心源性休克及心搏骤停。

【病因】

病因包括①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为最常见原因,见于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重症心肌炎等。②急性机械性阻塞:见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房内球瓣样血栓或左心房黏液瘤嵌顿二尖瓣口、急进型或严重型高血压等。③急性容量负荷过重:见于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