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汪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9-15 23:27:41  32 决策咨询 决策咨询 设计研究

图书名称:《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

【作 者】汪锋著
【页 数】 264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307-21035-6
【价 格】58.00
【分 类】高等学校-咨询服务-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汪锋著. 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安排”这一共性问题,通过历史与现状分析,将高校智库建设领域的这一问题归因为外在约束乏力、内生动力不足与对接机制弱化。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特色”与“新型”内涵,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运用过程追踪、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法,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即通过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系统制度安排,推动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模式由“有限介入”向“交互嵌入”转型,由“非正式、松散型、低效率”向“契约式、紧密型、高效率”转型。

《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

我国大学智库发展的历史源流与逻辑主线

大学起源于西方,从其产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代中国是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才逐步在晚清时期真正产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①如果我们对大学的本质作广义的解读,将其视为一种培养知识精英的学术组织,那么我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稷下学宫、太学,直至后来的国子监、翰林院、学士院,都能够称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同时,这一类高等学府在职能定位上与现代大学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只不过在人才培养上更侧重为统治阶级培养与输送治国

①“大学”的起源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是指传承知识、研究学问的教学科研组织。在现当代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大学又被称为普通高等学校(简称高校),是与义务教育、中等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大学”与“高校这两个概念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当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历史分析时,使用“大学”一词更加准确。因此,本书在涉及历史分析时,使用“大学”“大学智库”的概念,其他部分则使用“高校”“高校智库”的概念。

2

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

理政的人才,在科学研究上更侧重对儒学的解读与运用,在社会服务上更侧重为君王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最高学府都属于官学性质,是知识精英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内途径或平台。而除此之外,我国几千年来,尤其是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以来,在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有一些带有非官方、民间性的制度形态也具有一定的智库或准智库功能,即书院和幕府。在体制内参与政治的途径较窄、机会较少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它们为大量优秀的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时政评议、决策咨询提供了平台,有些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国家与地方重大政治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我国古代大学智库的萌芽与维形

一、稷下学宫:大学智库的起源

“士”排在我国传统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社会阶层的首位,也是当时高等学府人才的主要来源。“士”最早是指西周时期具有贵族身份的武士,武士在练习武术的同时也学习文化。但西周以降,随着贵族人口的繁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失去贵族身份而又脱离劳动的读书人。随着当时私学的兴起,也有一部分庶民通过学习而成为“士”,进一步扩大了“士”这一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当时国与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空前激烈,对人才的争夺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很多胸怀大志的君王、诸侯都礼贤下士,大胆任用人才,养士之风渐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一这一特殊阶层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齐国开办的稷下学宫应运而生。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创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与差不多同一时期出现在雅典的希腊学园一起,被誉为人类早期文明史的智慧之光。希腊学园的诞生及其影响力的扩展主要是源于当时许多著名的先哲,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在这个学园里,这些著名的思想家按照他们的政治哲学培养有智慧、有美德、有治国能力的

第一章我国大学智库发展的历史源流与逻辑主线

3

哲学王(从政者)和优秀公民,使学园不仅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训练班”,而且成为人本主义、民主科学精神的源头。

而在稷下学宫存续的150多年间,也吸引、孕育了许多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管子等名家大师。比较而言,希腊学园对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的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稷下学宫则对中国古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东方文化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因位于当时齐国都城临淄城的一个城门(稷门)附近而得名,在其间讲学、游学、著述的学者通常被称为稷下先生。它产生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后经过了六代王朝,历时140多年。由于齐国当时采取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教育政策,大办稷下之学,当时各国的饱学之士纷纷来到稷下学宫,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中心和百家争鸣的场所。①

齐威王在即位时,曾下诏全国,提出“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一》)。齐威王所具有的这种既豁达大度又虚心求治的精神,为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互动发展营造了宽松的人文环境与活跃的学术气氛,开创了稷下学宫良好的学风。据史料记载,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广招天下贤士荟萃于此,“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世家田敬仲完》)。

在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更是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来此游学者规模空前。据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盐铁论·论儒》)。在这些人中,“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①王志民:《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光明日报》2015年9月17日。

4

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

作为各种思想文化汇集与争锋的场所,稷下学宫具有今天研究院的特质与功能,如稷下学宫的主要活动方式有: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这些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学术的探究和深化。另外,稷下先生大多为诸子百家学派的学者,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经典的学术著作。更为重要的是,稷下学宫具有鲜明的政治功能,其知识精英群体深度参与当时的政治决策,并因其一流的决策咨询质量而得到了统治阶层长期的信任。在这一问题上,国内著名稷下学研究专家王志民教授认为,当时的稷下先生主要扮演了“谋士”“谏臣”“外交家”的三重角色。在“谋士”一角上,稷下先生常常将自己或本学派政治主张的推行与议政建言相结合,因而其议政往往具有宏观性、指向性、理论性和政策性。孟子向齐宣王建议实行“仁政”,既是治国方略,又是统一天下之术,有明确主张,有系统论述,有清晰蓝图,有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稷下先生的议政特色。①在“谏臣”一角上,敢于针砭时弊、直言进谏是稷下先生的主要特点。如当时著名的学士淳于髡就曾当面批评齐宣王热衷声色犬马而不尊重士人。他尖锐地批评齐宣王:“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说苑·卷八·尊贤》)而针对齐宣王的辩解“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矣”,淳于髡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古者骅骝骐骥,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者有豹象之胎,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者有毛嫱、西施,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将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而齐宣王则“嘿然无以应”。在“外交家”一角上,一些稷下先生更是活跃在当时战国风云际会的外交舞台上,不仅代表君王出使其他国家,而且广为宣传自己的学术见解与政治主张。如著名的阴阳家邹衍就曾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赵、燕等国,其主要学术思想“五德终始说”“五行相生说”以及相关的政治主张,更是广为传播,为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推崇。

①王志民:《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光明日报》2015年9月17日。

第一章我国大学智库发展的历史源流与逻辑主线

总体来说,稷下学宫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中第一个既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又具有决策咨询功能的学术组织,可以说是现代大学和大学智库的滥觞。同时,稷下学宫这三重功能是紧密联系与良性互动的,其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而其政治主张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又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支撑,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库、智囊团和人才库,在当时的齐国,乃至整个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格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博士官”议政:大学智库的雏形

秦统一中国后,政治上推行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官僚制度。秦代官僚制度由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组成,其中,中央官僚主要由“三公九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包括奉常、卫尉、郎中令等,多是皇帝或皇室服务,少数承担公共职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官职地位等同于“九卿”,如五官中郎将、太子太傅、博士官。其中,博士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从本质上说仍然是知识精英群体与统治阶层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上的

一种对话与沟通机制

秦代的博士官虽无职权,但博古通今,能够担任皇帝的“智囊团”,尤其是在众大臣对某一重大决策争执不下时,这些博士官往往能够通过“辩于然否”,为皇帝决策提供最优选择方案。在参与决策咨询的具体途径上,当时的秦代设有“朝议”制度,皇帝在对某些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之前,先交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博士官等朝廷官员集议,如议君主名号、王位继承、封建礼仪,以及应对紧急事件,等等。对于群臣的议论,皇帝只用来参考,也有根据议论对议者实行赏罚其至治罪的。如秦代有一个著名的博士官叔孙通,开始仅仅是待诏博士,但有一次,当秦二世胡亥听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后,召集博士、儒生进行议论,而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怒,作色”,而只有叔孙通答道:“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

6

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研究

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这次朝议的结果是,“诸生中凡是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汉书·叔孙通传》)

在秦代,除朝议制度外,还设有言谏制度,与博士官制度配合使用,在具体的议事中承担着审议和监督的义务。言谏官的主要职责是对国家施政得失、皇帝诏令进行评议、规劝、封驳,言谏形式有议事制度和上书言事谏议制度。需要指出的是,秦代虽然形式上建立了类似稷下学宫的知识精英与统治阶层的对话机制,但随着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政治上的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兴起,其结果是导致了知识精英与统治阶层的对话机制阻断,统治阶层开始禁锢言路,因言获罪甚至丢掉性命者比比皆是,直至焚书坑儒,而这种极权主义也最终成为秦二世而亡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如当时曾做过齐国博士、秦朝仆射的淳于越就向秦始皇进谏“师古”、推行“分封制”,但遭到丞相李斯的驳斥,并最终因直言进谏而导致杀身之祸。

汉代以降,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为了达到教化于民、巩固政权的需要,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官办的最高学府一太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大学的滥觞,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的产生既继承了“稷下学宫”尊师重教、广开言路的传统,也吸纳了秦代博士官制度的某些特点。这一重大变化始于公元前124年,当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开始在都城长安修筑校舍,创办太学。太学的教师称为太学博士,在当时拥有很高的政治与经济待遇,属于“高官厚禄”之爵。尤其是在政治待遇上,太学博士享有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六项职能①所谓议政,就是参议朝政和做顾问。两汉时期,太学博士议政的范围

①肖东发:《教化于民:太学文化与私塾文化》,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