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陈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9-15 23:26:01  83 图书 图书 出版社

图书名称:《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作 者】陈虹主编
【页 数】 359
【出版社】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2018.01
【ISBN号】978-7-5309-7168-0
【价 格】28.00
【分 类】教师心理学
【参考文献】 陈虹主编.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8.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内容提要:

本书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卫生学、人际关系学等跨学科角度,系统阐述了现代教师心理特征、教师职业倦怠特征及应对策略,详细介绍了各项心理咨询技术、心理测量方法、心理测验的各项标准及要求,着重分析了师德、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幸福感的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内容试读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

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无病即是健康”的生理学上的健康思想区分开来,健康不仅意味着具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全面理解健康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思想。

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它与人的“生命、财产”一样不容侵犯。健康是每位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因此要求个体具备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健康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并通过个体发挥作用的,人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必然要通过个人的健康来支持,以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样维护和保证社会的健康也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健康的社会地位,而且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培养人们共同的社会健康观。在社会生活中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健康意识,提高活动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人们在对传统健康思想进行挖掘的同时,根据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心理健康理论的研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体现出心理健康内容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1)英格里士(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动,能充分发挥其心身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麦灵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

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3)波肯(W.W.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虽然不同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差异,但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情绪情感要素;一个是思维或智力要素,两种要素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情境之中。

情绪健康是指个体的自我感觉和状态方面的健康。美国心理学家迪恩·夏皮罗将情绪健康的特征进行了如下的概括:

1.追求健康的决心和努力: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3

2.对不同环境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3.感到生活有意义和值得肯定;

4.懂得自我不是宇宙的中心;

5.同情他人;

6.在为别人服务或发生关系时能够做到无私:

7.有对身心的控制感觉,自己能够做出促进健康的选择和决定。

每个人只有满足了上述特征,其情绪才是健康的。

思维健康则是指人们根据现实情况去认识世界,并能对现实世界发生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对生活的处理具有理性判断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包括:

1.具有面对现实与接纳现实的能力;

2.承担责任的能力;

3.组织与建构人际关系的能力:

4.合理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

5.具有理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过程。

另外,美国的哈佛委员会(1974年)在《论中等教育》一文中指出,一个完整的和健全的人,除了理智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身心健康品质。并认为,“人体必须是健康的,适于工作,并能实现精神的目的。心理健康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社会适应,即理解他人并以良好的方式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第二种是个人适应,即个人理解自己,在应付真实的紧张情形时沉着和适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概念解释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否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等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也既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需保持的一种和谐状态。

在分析、使用心理健康概念时应当注意: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水平要求是有差异的;要考虑到心理形

4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成的民族文化传统。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1.国际心理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将“心理健康标准”划分为四个方面: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并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1)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并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2)有比较充分的安全感,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3)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3.心理健康标准划分的不同依据

(1)统计学的标准: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和数值分布。如果其数值分布接近平均状态,其行为则被认为是健康的。如果其数值分布偏离平均状态,其行为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

(2)社会学的标准:它是以社会规范作为标准,其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则是健康的,偏离公认的社会规范则被视为不健康或异常。

(3)医学的标准:没有心理疾病症状者是健康的,否则被判定为心理不健康。由于医学标准侧重在健康的病理方面,因此显得其所界定的范围过窄。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5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或者说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和谐,能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标准并不像身体健康标准那样具体、详细,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时代上的差异决定了心理健康标准只能是相对的、笼统的。

1.中国古人的标准

(1)经常保持乐观心境:

(2)不被物欲所累;

(3)不妄想妄为:

(4)意志坚强,循礼而行;

(5)劳逸结合,有规律地生活:

(6)心神宁静;

(7)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

(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

(9)不急不躁,有涵养。

2.西方心理学家的标准

西方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标准最具代表性。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8)能适度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9)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适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3.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

“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中国心理学家的标准

中国许多心理学家或心理学工作者曾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①。

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等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

①俞国良、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9

月:6-8.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