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心理咨询》张福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9-15 21:20:33  41 epub epub 吉林大学出版社

图书名称:《中式心理咨询》

【作 者】张福全
【页 数】 200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5692-5400-6
【价 格】59.00
【分 类】中华文化-应用-心理咨询-研究
【参考文献】 张福全. 中式心理咨询.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9.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式心理咨询》内容提要:

“中式心理咨询”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医学理论,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模式。该模式有独特的三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阳性法、阴性法和关系法。这种新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易于学习和掌握,特别适合具有独特东方文化的中国人。在提倡中国精神和中国表达的当下,本书的出版更具意义。

《中式心理咨询》内容试读

第一章

“中式心理咨询”之缘起

中国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从对西方心理学或对外国心理学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

葛鲁嘉

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心理咨询师来说,我们都是在学习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过程中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感恩西方开创了不同心理咨询理论的心理学家们,也感恩这些理论的传播者引导我们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并能够应用于实践,使众多人摆脱了心理困扰,同时我们个人也得到了成长。

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也使我们意识到,任何一种咨询理论都有它的适宜性和局限性,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咨询方法也是一样。如果把心理咨询比喻成饮食需求的话,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吃西餐,有多少人能适应呢?不能说西餐没有营养,更不能说它不好,只是因为它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的口味,不太符合我们的饮食习惯,用一个文雅的词汇表达就是:它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遗传和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如王登峰教授和崔红教授在《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一性恶文化”假设》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

1

中式心理咨询

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

王登峰的“性本善”假设决定了中国人的原发性焦虑,这样的观点笔者并

不认同。不过,中国人关注自身形象,更关注别人怎么看;而西方人更关注事物本身,所以中国人的心理压力大。这个看法正好印证了史密斯在1890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提到的中国人“好面子”的观点。鲁迅也这样认为,他在《说面子》《宣传与做戏》《论睁了眼看》《“立此存照”(三)》等文章中也直接论及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第一节“好面子”

“好面子”的确是中国人最突出的人格特点。“好面子”这一观点虽然是100多年前的说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情况,但是现今的研究依然反映出中国人“好面子”的特点。佐斌在《中国人的脸与面子》一书中也认为“脸面”对于中国人非常重要,希望从“脸面”问题入手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他认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面子可谓无孔不入。”王勃所做的中国人性格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人“保全面子”的分值最高。

“好面子”既然是中国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这个特征做详细的解析,以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与行

为,更善于选择适合这一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

02

第一章“中式心理咨询”之缘起

“好面子”是中国人的特点,也是一个中国词汇。理解“好面子”,需要弄清楚“好面子”指的是什么。在史密斯和鲁迅的笔下,“好面子”基本上是一个贬义词,好像是一个人拼命维护自己的“面子”是愚蠢和丑陋的象征,是虚荣不实在的表现,类似于“打肿脸充胖子”的意味。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也可以根据不同理论或者价值取向去解读。不妨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看,

可以看到其积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好面子”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更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追求的重点不是具体实在物一衣食住行,而是超然于物的精神属性。对于这

一点,中国人追求的“面子”显然不是生理的“脸”。虽然我们生活中也常说“不赏脸”“真不要脸”“脸大不害臊”“厚颜无耻”“脸皮厚”“撕破脸皮”等,都不是指具体的长在头上的那张脸,这里的脸与“面子”是一个意思。

“好面子”作为中国人性格的突出特征,一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它绝不是凭空长出来的,有它的来由。什么样的模具铸造什么样的物件。细数中国文化的源流,有三大文化影响比较大:一是“阴阳平衡”思想;二是“家文化”;三是“传统礼教”或“传统道德”。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

海,相关的因素一定很多,然而,影响人的“好面子”性格形成的因素,应该

和这三个因素相关性较高。

阴阳理论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其他一切文化无不打上这一烙印。中国的先

哲、圣贤们深刻地洞察了事物的根本规律,知道一切事物皆有阴阳,同时也知道阴阳一定要平衡,这才是“道”。事物发展脱离了这个“道”,失去了平衡就会出问题,在身为“病”,在外则是“大事”。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身心,

一旦平衡被打破,造成偏阴或者偏阳,都是“病”。所以,在社会治理方面,主

张通过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控制欲望的方式,避免过于追求物质占有,强取豪夺,贫富不均,从而造成社会不平衡,使矛盾激化,出现混乱。所以,先哲、

圣贤们提出了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控制欲望的哲学思想和礼教道德。这是中国古代最能体现东方智慧的文化特色,它反映的是阴阳平衡思想。因为人们的

3

中式心理咨询

物欲是不需要引导的,它是本能,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人和动物的共性。而精神方面的追求往往是后天习得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它更多地体现出人的独特价值和个性。人的层次越高,越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更会关注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在自己好好活着的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其意义就更大。关注的不单纯是占有财富的多少,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财富带来的满足感可能更幸福。古人的思想中具有这样的引导和追求,才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理解了中国古人的追求精神、追求平衡,才能理解今天的“一带一路”,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种怎样的链接,也才能够理解中国人骨子里的崇高精神,而不仅仅是“好面子”的虚荣。

中国古人在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上,一方面体现在观念上,另一方面体现

在直观形象上或者说是榜样上。像《三国演义》里的青史传名,流芳百世载之史笔,遗臭万年;《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成语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光宗耀祖”“名垂千古”等,这些都是引导人们精神取向的重要词句。这些词句所承载的观念,对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

是榜样的引导。如很多传说中的或者是真实的榜样,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岳飞”“文天祥”“济公”等人物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助人为

乐的精神等。

由于社会的精神引导,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我”,重视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关心是否被他人所接纳,关心自己是否会被尊重,是否会有好的名声等。甚至有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名

声,不惜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中国人的“好面子”就其实质来看,就是重视精神层面的“我”的体现。

重视精神层面就一定“好面子”吗?不一定,只是强化了一种选择的取向,

04

第一章“中式心理咨询”之缘起

在“利”和“义”的选择上与西方人相比更重视“义”,而西方人更重视“利”,讲究实在。

“好面子”心理还与另一个文化要素“家文化”有关。“家文化”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核心。家文化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制度、生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管理、家规、家训、情感状况等。中国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方方

面面都具有家的文化气息。各大家族都是在小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古时

期的黄帝就是最大家族的首领,天下子民都是家族成员。中国人的很多活动都

是以家为单位展开的。比如,人们说中国是关系社会,中国人做事情讲关系,

有了关系就好办事等。这些所谓的关系,主要的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属关系,

亲属也分亲疏和远近,处于不同的关系层级之中。虽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

结构和社会功能减弱,家庭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传统的家庭文化因素,其影响还有很大的惯性。

中国的家庭关系对人的发展既有助力也有压力。所说的助力就是有关系好

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所说的压力是,一旦做错了什么事情,首先遇到的就是来自家庭或者家族的舆论压力。因为,就家文化来说,一般的家庭成员都应该为家庭争光,不能为家庭抹黑,抹黑是最大的耻辱。家庭成员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为最大荣耀。所以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为家族争光。特别是大的家族的各个小家庭之间互相容易攀比,在生活及各个方面都不愿意成

为家族中最差的那个,所以竭尽努力力争上游,有些不足也会极力掩盖,“家丑不外扬”。“家丑不外扬”在家族中,主要是“小家”对“大家”而言的。成员最怕亲属间的闲言碎语,怕被亲属疏远、抛弃,不愿意被亲人瞧不起,所以,

遇到困难总是硬挺、死扛,宁可遭受皮肉之苦,也要保全面子。所以,中国人

好面子也有家庭的缘由。

以“家文化”衍生出来的“关系文化”,是“好面子”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

因素。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关系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关系网,官场有关系,企业也有关系,村屯都有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家文化”

5

中式心理咨询

有联系,是家族关系的拓展与延伸,既是关系形式的延伸,也是关系的亲疏远

近向外拓展的延伸。比如形成了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老乡、朋友、同学

战友、同事等,形成了更加多样、复杂的关系网。在这样的关系中生存,必然

被关系所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一定会打上关系的印迹。所以中国人更重视关系,因为这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更重视关系当中他人的评价和看法,甚

至他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或者自我评价,比西方人多了一层关系上的投射,即通

过关系评价来实现自我评价或者自我认知。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对天地人的整体

认知,在自然界和社会群体面前,个人只是一个分子而已。人总是要依附于关系而存在,相对于自然与社会,个人总是显得很渺小。常言“人言可畏”“吐沫

星子可以淹死人”,所以中国人总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希望拥有更强的关系上的自尊。“好面子”一词中的“面子”,看似具有形象性,实质它所表达的抽象内涵正是现代心理学的“自尊”,“好面子”正是维护“自尊”的一种表现。

中国人的“好面子”还与另一个因素一传统的“礼教”有关。《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是指学习掌握社会的文明规则,否则无法立足于社会。古代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礼教规范。最重要的规范就是“三

纲五常”,对人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以此来稳定社会的秩序。这些礼教在古代没有现代通讯的条件下,能够做到条目清晰、要求明确、家喻户晓、入脑入心,的确了不起。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没有做到把礼教规范到像古人那样细致,并且传播到位。现在,我们很多家族人的名字上都带有传播传统礼教的印迹,如“仁、义、礼、智、信”等。

传统的“礼教”对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它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要将这些礼教都做到位,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人们总是以这个标准规范自己、衡量自己,以达到这些标准为荣,以达不到这些标准为耻。

因此,中国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真实努力的方式和花样包装的方式,让

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