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康复医学》王颖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科康复医学》

【作 者】王颖主编
【页 数】 446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8.07
【ISBN号】978-7-313-19645-3
【价 格】88.00
【分 类】家庭医学-健康医学
【参考文献】 王颖主编. 全科康复医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全科康复医学》内容提要:

本书为全科医学规培生教材。动笔前,作者对37个社区的近百名全科医生,就其掌握的康复医学知识进行了调研,由此了解了社区全科医生在康复诊治方面的迫切需求。选材和写作中充分考虑到社区医生的实际需要,力求使本书成为在社区实施康复诊治工作的指南和益友。本书的目的是让全科规培生了解康复医学、认识康复医学、有从事社区康复医疗工作的较高能力。因此全书编写遵循文字简练、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之原则。内容不求全面,但力求涵盖康复医学的主要知识点,并适合社区康复医疗工作。本书汇聚了全科医师常常遇到的具有良好康复治疗价值的病症。书中对这类病症进行了系统化分类整理,不仅论述了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更突出了诊断和分辨技术,特别是给出了很多适合患者在居家环境中进行康复治疗的案例和方案。因此本书既是全科医师的培训教材,也不失为全科医师日常工作的案头典著。

《全科康复医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

第一节康复与康复医学概述

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系统的治疗技术和规范的医学学科,是围绕功能障碍,利用医学的手段,研究其预防、评定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全面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WHO的医学分类,即全面医学有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康复医学4类。康复医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功能恢复的医学,主要利用医学措施,治疗因外伤或疾病而遗留的各种功能障碍所导致生活、工作能力暂时或永久性地减弱或丧失,独立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最终帮助他们功能复原尽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条件。

一、学科概述

康复一词来自英文rehabilitation,意思是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生活的状态。在中世纪和近代,rehabilitation曾先后用于宗教和法律,直至20世纪初,英美等国家才用于残疾人,将残疾人的医疗福利事业综合称为rehabilitation,其含义是使残疾者重新恢复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rehabilitation)下的定义是:“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所谓各种有用的措施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即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以提高局部与整体功能水平,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回归社会为目标,综合、协调地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使其丧失或削弱的身心、社会功能得以尽快、尽最大可能地恢复、代偿或重建,使其能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重新恢复作为“人”的权利、资格和尊严

全面康复是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在内的一切手段,使患者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如上所述,康复医学是围绕功能问题的医学学科,而功能是指组织、器官、肢体等的特征性活动。功能障碍则是指当本应当具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时,即称为功能障碍。而一切康复医疗处置的目的是帮助功能障碍者尽量减少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自身代偿或必要的外在辅助条件和资源进行功能补偿、因地制宜,使其尽量达到尽可能多的功能活动,以利于其回归社会。

(一)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体,以治愈疾病为主,以挽救生命为目标,由医师进行抢救和治疗疾病。康复

2

全科康复医学

医学是以患者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目标,以人的生存质量为导向,使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最终回归社会。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时采用多学科协作组的工作方法,即以患者为中心,以康复医师为主,多学科成员参与集体讨论决定治疗方案。两者的比较参见表1-1。

表1-1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比较

临床医学

康复医学

问题

疾病

残疾、功能

医师

行动者、知情者

教育者、促进者

患者

被动接受

主动参与

治疗

某个医师与患者(一对一)

多学科协作组工作方法(多对一,即多个医技人员针对一个患者)

治疗手段

针对疾病,实施治疗及抢救生命

针对残疾、功能障碍,利用所有有用的措施,实施训练、补偿、替代等

目标

治愈或改善疾病状态

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

2.两者的关系

(1)首先,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康复需求大大增加,进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时,临床早期的良好处理也为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及可能性。例如,各种内、外科重症病患获得抢救成功,因而大量原本濒于死亡的病患,得以保全生命。其次,医学科技的进步,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所导致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相应的康复需求增加,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其三,临床医师观念的转变,为康复的早期介入打好了基础。临床医师也意识到早期康复治疗的实施,可以使得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结果和功能预后。

(2)多年来的临床康复医疗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疾病早期就按照康复医学理念实施康复防治,即临床早期康复必须与临床治疗的整个过程并行贯彻,才能得到更好的康复结果,如此才能使得临床医学更加完善:①早期康复介人有助于预防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减轻功能障碍程度。②从早期康复护理入手,有利于患者身心功能障碍的防治。③临床医师与康复医师的同步配合,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总之,康复医学不是临床医学的延续,两者不是相互延续,分期实施的概念,而是互相渗透、并行的合作关系。

(二)康复医学基本原则

康复医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有5种需要:①生理需要,包括食、渴、性、睡眠。②安全需要,包括对自身的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的需要,如要求社会安全,生命和财产有保障,有较好的居住环境,老有所养。③社交需要,包括对爱情、友谊、集体生活、社交活动的需要。④尊敬的需要,包括自我尊敬与受人尊敬两个方面,由自尊产生对自我的评价,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的成就动机等。受人尊敬产生对名誉、地位的追求以及对权利的欲望等。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

一个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按这5种基本需要的重要性排列成不同层次,首先是生理需要,而后依次是安全、社会、尊敬、自我实现需要。残疾人也有同样需求,患者因为疾病影响而有可能停留在中间某个阶段。因此,对残疾人或功能障碍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康复,不仅需要进行功能训练,而且要在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才能最终重返社会

(三)康复医学的对象和内容

从康复的角度看,为了独立生存所需要的“功能”是一系列有目的的,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可以调控的行

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3

为或行动,这种行为或行动可使人们能满足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如个人生活自我照料(穿衣、进食、梳洗、大小便、料理家务)、行走、语言交流功能(读书、看报、听、说、写)、智力活动、情绪及正常生理需要的适应力等,都是人类为了独立生存所需的重要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康复范畴内的功能活动,更重要的是从总体上看,综合生理、心理、智能的因素,看其适应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生活及职业性劳动的能力如何。也就是说,康复医学不单从器官和组织的水平看功能活动,更重要的是从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水平看人的功能活动。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康复医学服务对象为:各种长期功能障碍患者,包括残疾人、各种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亚健康人群

康复医学主要内容有:康复基础学(包括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物理学、诊断学等)、康复功能评定学、康复治疗学、临床康复和社区康复。

二、学科发展史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只有70余年的历史。但其基本的组成内容一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古代就已萌芽,古代的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都曾使用过

一些简单的康复疗法。为了尊重历史,在此我们可以把本学科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雏形与起源,成熟与发展。

(一)雏形与起源

公元前,温泉、日光、砭针、磁石、按摩、健身运动等方法已应用于治疗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患。例如,我国古代《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描绘古时用于防治疾病与健身的一些操练动作)、“坐禅”(松弛疗法)、太极拳(道士太极最早始创于老子)、五禽戏

八段锦(起源于远古时导引)等。

近代,在20世纪初,1917年美国陆军成立了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这成为最早的康复机构。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会上确立康复的定义:“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和经济的能力。”1946年,美国腊斯克(Howard A.Rusk)博士开始在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推行康复治疗。此时的康复治疗已初步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即重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康复,采取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功能训练。直到患者被训练能用他所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生活和工作,医疗保健工作才结束。1947年,腊斯克博士在美国纽约创建康复医学研究所,以后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康复医师培训基地。1949年,美国住院医师的专科培训增加了康复医学这一学科。康复医学观念和原则逐步为医学界所认识。美国物理医学会(1922年成立)更名为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1950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成立。1952年,世界康复基金会成立(主席:腊斯克博士),目的为推动康复医学学科人才培养。1953年,英国出版第一本《物理医学与康复》(吉尔兰德主编)专著。1954年一1956年,由于急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流行造成大量患者出现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肢体瘫痪,甚至后期出现畸形等后遗症),需要积极的、新型的康复处理,因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应用肌力评估、肌肉再训练(医疗性活动处方)、作业治疗、矫形器使用等康复诊疗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1958年,腊斯克主编的重要专著《康复医学》(第一版)问世,这是康复医学科第一本权威性的经典著作。1969年,国际伤残者协会(I922年建立)更名为康复国际(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RI)。l969年,国际康复医学会成立(Internation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ssociation,IRMA)。l970年,第届学术会议在伦敦召开,该会每隔4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大会,对促进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认为现代的医学应该用以残疾为取向的医学来补充以疾病为取向的医学,又

4全科康复医学

指出,医学不单要解决急性伤病者的救治问题,而且要重视慢性病者、残疾者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问题,而康复医学正担负着这一任务。并制定了《国际残损、残疾、残障分类》(1980年正式公布),这一残疾分类标准及其理论框架充实了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全面康复”的理论根据。

20世纪中后叶,欧、美康复医学机构迅速发展,如比利时于1964年只有康复医疗机构16所,而到1980年时,这类康复医疗机构(含康复门诊)增至256所。与此同时,康复医疗人员的数目也大量增加,以加拿大为例,康复医师数目1980年比1962年时增加近2倍。

(二)成熟与发展(1981年一目前)

1981年,霍克教授提出,康复医学是一门与整体功能有关的学科(包括功能的评估、功能的训练、社会生活功能的恢复等)。1982年,康复医学学科的范围、界限已经明确。康复医学的范围从纵的系统看,包括功能评估、电生理学诊断、各种功能训练和治疗(医疗体操、物理因子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社会工作、矫形器及假肢的装配和使用等):从横的系统看,分科康复包括儿童康复、脑卒中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关节炎康复、烧伤康复、心脏康复、慢性疼痛康复、截肢康复、慢性肾脏疾病康复等。

1999年11月起国际康复医学会(IRMA)和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联合会(FPMR)合并组成“国际物

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ISPRM).

1982年5月,腊斯克博士率“世界康复基金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并讲学,介绍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11月,我国卫生部应邀组成康复医学代表团回访美国,考察康复医学事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出国研修康复医学的访问学者陆续回国,开展学科建设工作。1982年6月,中山医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研究室,开始康复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举办进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康复医学人才。

卫生部于1983年4月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1984年12月,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举办了中国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同时组织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康复医学的专著,腊斯克教授著名的教科书《康复医学》。中国康复医学会还先后邀请了国际康复医学界著名学者上田敏教授(日本)、赫立曼教授(美国)、雷耶斯博士(国际康复医学学会会长)来中国讲学,促进了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1986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1988年,民政部成立了“全国民政系统康复医学研究会”。1988年,在北京落成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是现代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和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专业有专科康复医院(如聋儿康复中心、老年康复医院等),也有综合性的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三、社区康复概述(CBR)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81)所下定义,社区康复是指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疾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地,依靠社区内自身的力量,包括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和技术,在基层具体条件下,以简便实用的方式向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教育或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也就是说在社区层面,实施社区康复,必须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土洋结合、因人而异地对各类康复对象的功能障碍问题进行预防和综合康复处理,它与专业机构康复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1987年开始引入并推行社区康复项目。目前,我国社区康复已纳入国家发展建设规划。开展社区康复是使功能障碍及失能者机会均等地享受康复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康复的重要环节,是病伤残功能障碍者得到持续康复医疗服务的保障。1999年,我国1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已将康复纳人其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

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5

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由于日益发展的社区康复在社区常见病、慢性疾病与高致残疾病的三级预防中,越显其有效性和发展前景,因此,加强社区康复管理,形成有效的社区康复管理体系,培养社区康复实用技术人才,对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提高功能障碍者与失能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一)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内容

1.社区康复医疗服务

主要为社区内各类功能障碍者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训练指导服务

主要包括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康复目标人群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

3.心理疏导服务

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各类功能障碍者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

为各类功能障碍人群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医疗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功能障碍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辅助用品用具服务

根据各类功能障碍者的需要,提供各类功能辅助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租赁、使用指导和维修等服务。

6.转介服务

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各类功能障碍者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二)社区康复计划要求

为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深人开展,密切联系各类功能障碍者,切实为各类功能障碍者服务,为社区康复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维护各类功能障碍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享受党和政府规定的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社区康复医学工作者应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扶残助残康复工作,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制订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人居民健康档案。

(2)对各类功能障碍者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①为社区中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②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患者,要求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③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④结合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应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市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6全科康复医学

(3)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4)设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点,免费提供残疾人辅助用品用具的信息、转介、使用指导及监护人培训等服务:有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

(三)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标准

1.场所要求

康复训练用场所不少于20m。有2张以上床位;服务设施建设达到无障碍要求。

2.康复器材

有5件以上康复训练器材,如:肩关节回旋训练器、可调式砂磨板、系列哑铃、手指功能训练器、跑步机、健骑椅等;并根据社区残疾人特点有针对性地配备。

3.工作制度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应建立残疾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社区康复的例会制度等工作制度,以保障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

4.人员配置

有1名以上从事医疗专业并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熟悉康复业务的康复指导员。

5.服务内容

①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对社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底数清,康复需求筛出率达80%以上;针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制订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及相关表卡。②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康复教育、医疗咨询、转介等服务。③在社区内开展残疾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宣传活动,推进社区康复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与传播。④康复服务建档率达90%以上,记录真实完整。

(四)医院康复与社区康复的关系

医院康复是指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所开展的康复医疗,是以本单位医务人员为康复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以本单位为基地,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康复医疗技术,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康复医疗服务。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康复医学科和康复中心应起到康复医疗资源中心的作用,除了进行医院早期康复外,同时对社区康复负有一定的指导责任,可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康复的工作。如科负责人参加本地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参与制订社区康复计划、检查、评估和总结:参与社区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派出专业人员到社区指导康复医疗工作;接受来自社区的咨询、转诊,协助解决社区康复中的疑难问题: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社区工作组,负责社区康复工作的日常联络和指导。社区康复主要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利用初级卫生保健及民政工作网点,使用“适宜技术”,即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采用简单而经济的技术和设备,满足社区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将疑难病例转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去医疗。此外,还要进行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方面的工作。

社区康复服务,必须包括转介服务部分。一些康复技术由上面下传,而一些难以在社区解决的困难问题又必须向上面转送。这种上下联动的转介系统,应该是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缺乏转介系统的社区康复是难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

综上,社区康复应以普及为主,医院康复以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社区康复是医院康复的延伸,医院康复是社区康复的后盾。社区康复与医院康复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帮助各类功能障碍者回归社会的保障。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