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影像学》刘华良,魏可煌,陈言广等主编;马麦云,左秀英,冉晨光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9-06 09:25:23  107 电子书 电子书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名称:《现代临床影像学》

【作 者】刘华良,魏可煌,陈言广等主编;马麦云,左秀英,冉晨光等副主编
【页 数】 367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07
【ISBN号】7-5384-5971-5
【价 格】58.00
【分 类】影像诊断学
【参考文献】 刘华良,魏可煌,陈言广等主编;马麦云,左秀英,冉晨光等副主编. 现代临床影像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7.

图书目录:

《现代临床影像学》内容提要:

《现代临床影像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章绪论

从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 Conrad ROntgen)发现X线到第一张X线片的诞生,影像

医学在20世纪是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CT、MRI、DSA以及分子影像

技术的相继问世,医学影像学从平面照相到数字成像,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当今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化影像时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代表着医学发展中的一个潮流和趋势,推动着医学的发展。

一、传统X线影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发展为数字摄影(DgitalRadiography),数字X线摄影技术,是由曝光到显示二维投影的数字图像,IP方式的成像称作CR(ComputedRadiography)。DR(Direct

Radiography)指不经搬移片盒进行直接显示数字图像的成像系统。如平板探测器、CCD、多丝正比电离室等方式。

1.CR:CR在荧光材料、读出方式、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

步。近年出现的双面P,采用透明基板,双面都有读出探测器,激光束扫描P时,两侧的探

测器同时采集信号,提高了信号输出幅度,提高了信噪比。同时这种P使用更厚的荧光层

和更细密的荧光体颗粒,提高了二线吸收率、信噪比,增加了空间分辨率,使图像质量更好。

对于乳腺摄影,采用P的两面采集技术,实现了20像素/毫米的读取。CR系统具有动态范

围控制和噪声抑制,自动图像质量控制,这些功能都是以前没有的。

2.DR:DR数字X线摄影系统是利用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FPD)接收穿过人

体的X线信号,然后直接将这些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使我们可以方

便、快捷地得到一幅数字化的X线图像。前几年是平板探测器由诞生到发展的过程,此后

各种类型和结构的X线摄影直接成像系统不断出现,如CCD、多丝正比电离室等方式。几

年来FPD品种、性能、功能都在发展,现在使用PD的心血管系统、PD数字胃肠等。FPD

的两种主流方式是非晶硒方式和碘化铯方式。DR的图像非常清晰,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

率、密度分辨率、动态范围和对比度。摄片条件完全由计算机控制,可完全避免由于人为或

技术因素造成的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以及DR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从而显著地提高X线

图像质量,显著降低X线曝光剂量。DR的曝光剂量与传统常规X线摄影相比,仅相当于常

规X线摄影剂量的1/30~1/100,患者所接受的X线剂量大大降低。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数字X线成像DR的一个组成部

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X线穿过人体各解剖结构

形成荧光影像,经影像增强器增强、电视摄像管采集而形成视频影像,再经对数增幅和A/D

转换形成数字影像。这些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处理后,经减影、对比度增强和D/A转换,产

生数字减影图像。临床上常用于上、下腔静脉疾病和累及心、肺动脉、肺静脉的先天性心血

·2·

现代临床影像学

管畸形的诊断。还用于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生殖及骨骼等系统的血管、肿瘤和其他疾病的诊断。

DSA成功应用之后,数字胃肠只是该技术的一种简化应用,没有独特的核心技术。最初

是将增强器电视的图像数字化,并加以图像处理功能。随着FPD技术的进展,平板心血管

系统的应用,平板数字胃肠已萌生。数字胃肠的连续点片功能可以对活动状态的器官进行信息采集,如吞咽动作。采集速度可达每秒十几幅,(传统点片速度只能达到每秒2幅)。灰度处理、频率处理等后处理也增强了图像的观察效果。胃肠钡餐透视属高对比图像,在数字

图像X线剂量对噪声有影响,所以数字胃肠可以适当降低剂量进行透视,不影响检查内容,

只是图像噪声加重,所以数字胃肠设有半剂量透视。加之最后图像保持、脉冲透视,适当使用此三项技术可降低病人接受剂量获得更清晰图像。

二、超声医学的研究

超声医学在应用中也可归纳为检测和处理两大类,前者包括各种超声诊断、超声显微镜、超声导盲等;后者有超声美容保健、低强度超声治疗、超声节育、超声碎石、超声减肥以及高强度超声聚焦疗法(超声手术刀)等。近年在诊断超声引导下,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治疗等诊断和治疗配合应用的方法逐渐增多,充分发挥了超声检测和处理两大种类的特点和优势。

超声医学从机制而言,主要是将超声发射至人体组织,利用其相互作用,达到医疗上的目的。因施用超声剂量(强度+时间)的不同,其作用机制各异。一是利用组织细胞的反作用,亦称为被动作用,即反射、散射及透射等规律,提取其超声信号,加以显示,而成为各种超声诊断法;一是利用超声发射到组织细胞而产生的生物效应,又称为主动作用,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声的剂量、频率及其他物理参数的应用,均大为拓宽,为临床的应用增加了新的领域。

医用超声的强度,因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超声诊断的平均功率多在10mW/cm以内,最大不超过100mW/cm2即0.1W/cm2。超声的强度在0.1W/cm2以下时,不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是无害的。对生殖细胞、胚胎等娇嫩组织是否有潜在性危害,以及安全剂量的阈值何在,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尚待有公认的结论。超声强度在0.1W/cm2以上时,会引起人体组织发生功能性的以至器质性的变化,由此而产生治疗作用。器质性的改变又分为可逆性的和非可逆性的,一般认为3W/cm2以上的超声强度对某些组织即可产生非可逆性的器质性变化。低强度超声治疗剂量一般为0.2~2.5W/cm2,为非损伤性疗法。超过3W/c2以上,为高强度损伤性超声治疗法,例如超声碎石、超声加热治癌、超声减肥超声手术刀等。目前高强度超声聚焦疗法有的达7500W/cm2以上。

三、CT成像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应用到医学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

CT的硬件、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进步,1989年CT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

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扫描,滑环技术使扫描装置可顺一个方向作连续旋转,配以连续进床,扫

描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旋CT。1998年多层螺旋CT问世,使机架球管围绕人体旋转

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开创了容积数据成像的新时代。

第一章绪论

·3·

1.CT心脏成像:CT的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的突破,能对运动脏器的解剖细节进行

细微观察和病变诊断,为影像学诊断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在心脏成像中又一全新概念被提出:“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冻结心脏的搏动,即检查成功率和心率覆

盖范围。多排螺旋CT和电子束CT无疑成为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的有效方法。在先天性

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2.CT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术(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单排和多排

螺旋CT均成功地实现了CTA检查,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瘤颈形态和载瘤动

脉,并能够进行精确的容积计算,通过仿真内窥镜可发现瘤体有无穿支血管。可直观地显示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的血管团等等。

这方面的技术方法也较成熟。利用CTA的专用分析软件,能够在容积重建后利用标记的方

法全程显示椎动脉而有效地克服了脊椎骨的干扰,将使得判断血管壁有无钙化更可靠,还可自动检测狭窄段血管的面积并可进一步评估其狭窄的程度。

3.CT功能学成像:传统的CT影像学只是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近年来兴起的CT灌注成

像(CT Perfusion)主要可以对组织的血液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

四、MRI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磁体,磁场稳定性、均匀度均得到提高。梯度场的提高和切换率的加快是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

一,梯度场已经高达80mT/m,使得磁共振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明显改善。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同时工作,加快了扫描速度,优化了射频信号。双梯度技术可以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梯度场和切换率的匹配来适应不同大小的视野。最近,又从单放大器双线圈,发展到双放大器单线圈。开放式磁共振的目的一个是向专业化机型发展、另一个目的就是介入磁

共振的发展,场强已经从0.23T到今天的0.9T,以便为更精确地进行介入磁共振工作打好

基础。

灌注成像则不仅从诊断超早期脑梗死发展到预测中风的危险系数,而且从应用对比剂发展到不用对比剂而是应用自旋标记技术进行灌注扫描,弥散成像的研究已经从脑内的应用发展到全身的弥散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则使得人们对神经纤维束的可视化以及不同病变对纤维传导束影响的研究进了一大步。

五、分子成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是建立在传统的影像学技术上,如CT和MR这些成像技术和其他一些成

像技术,分子影像新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提供早期疾病检测,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具有合理性。分子医学影像技术是显示肉眼或其他技术无法或难以认识的人体生命信息的医学影像方法。首先,分子影像可以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许多疾病始于基因和基因表达异常,继而代谢失常、功能障碍,最后才表现出组织形态变化和症状体征。只有在分子水平发现疾病,才能真正达到早期诊断并针对性治疗,如基因治疗。另外,分子影像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分子影像还可提供独特的诊断能力,通过观察代谢改变,可以在肿瘤化疗开始数天内,明确化疗是否有效,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如核医学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旨在发现分子水平或细胞水平的异常。目前最为常用的分子影像学技术有:

4

现代临床影像学

1.核医学技术主要是利用(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术进

行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目前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临床上,PET已

经成功地对癌症患者体内多药耐药multidrugesistance MDR)进行成像,PET成像的敏感性高、速度快,但是缺乏微米级的分辨率。现在,微PET(MiCo-PET)已经投入灵长类动物的应用,分辨率达1~2mm。尽管核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但它仍有不足之处,如空间分辨率低,不能对发现的分子水平的异常信号进行准确的解剖定位等。

2.MRI技术:MRI系统现在可达到或接近显微镜的分辨率,可对小动物成像,能够进行

生理和分子标记物的分析。啮齿动物或啮齿动物的特殊器官MR成像通常是在小孔径MR

〔20 cmMicor MR仪,它拥有高的磁场和梯度场,它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场强在7T以下,鼠脑的MR显微成像术的分辨率可达50um×50μm×50μum,鼠心脏的分辨率达120μmx120mx1000m。另外,还有MR靶对比剂的应用,更拓宽了MR分子成像的

领域。同样,MR可对转基因表达后进行成像。

3.光学成像技术:目前以荧光成像、生物发光成像、近红外成像应用较多。但光学成像技术的限制在于其穿透力有限,为数毫米到数厘米,仅用于小动物模型的研究。即使处于光学基回表达显像前沿研究领域的近红外线体层成像,在乳腺的穿透深度也仅为10m,而在成人脑组织仅为4cm,这也是光学基因表达显像目前难以应用于临床研究的最大限度。

4.CT技术微/小CT(Micro-CT):提供高的空间分辨率(几十个m),可扫描转基因鼠表型或评估肺或骨组织。分辨率为50um鼠的成像己经成功获得。骨小梁样本的分辨率可达14um×14um×14um象素。也可与PET和SPECT进行图像融合,在显示生理信息的同时,解剖更加清晰。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医学影像在临床应用和技术上获得了巨大发展。如今医学影像为每个患者提供服务。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医学影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新闻媒体把医学影像技术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源于它是连接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如果每种影像模式都能成功抓住技术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那么这种潜力将会实现。这将需要物理学家、工程师、数学家、信息学家和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以使影像技术能给全人类带来健康和幸福。

(刘华良)》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5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体组织

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这就是赖以进行X线检查的自然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

或器官,可人为地引人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便产生人工对比。因此,自

然对比和人工对比是X线检查的基础。

一、普通检查

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

荧光透视(fluoroscopy):简称透视。为常用X线检查方法。由于荧光亮度较低,因此透视一般须在暗室内进行。透视前须对视力行暗适应。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影像亮度明显增强,效果更好。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透视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等。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不适宜透视。另外,缺乏客观记录也是一个重要缺点。

X线摄影(radiography):所得照片常称平片(plain film),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不难使密度、厚度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部位的病变显影:可作为客观记录,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缺点是每一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

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对功能

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

这两种方法各具优缺点,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二、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tomography):普通X线片是X线投照路径上所有影像重迭在一起的总和投影。一部分影像因与其前、后影像重迭,而不能显示。体层摄影则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操作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组织结构的影像,而不属于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体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迭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多用于了解病变内部结构有无破坏、空洞或钙化,边缘是否锐利以及病变的确切部位和范围;显示气管、支气管腔有无狭窄、堵塞或扩张;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

软线摄影:采用能发射软X线的钼靶管球,用以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其他检查方法尚有:①放大摄影,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照片距离以显示较细微的病变:②荧光摄影,荧光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主要用于集体体检;③记波摄影,采用特殊装置以波形的方式记录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和胃肠蠕动等。

三、造影检查

6

现代临床影像学

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普通检查中显示。此时,可以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造影剂(contrast media)。造影检查的应用,显著扩大

了X线检查的范围。

(一)造影剂

按密度高低分为高密度造影和低密度造影剂两类。

1.高密度造影剂:为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

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和胶配成。根据检查部位及目的,按粉末微粒大小、均匀性以及用水和胶的量配成不同类型的钡混悬液,通常以重量/体积比来表示浓度。硫酸钡混悬液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并可采用钡气双重对比检查,以提高诊断质量。

碘剂种类繁多,应用很广,分有机碘和无机碘制剂两类。

有机碘水剂类造影剂注入血管内以显示器官和大血管,已有数十年历史,且成为常规方法。它主要经肝或肾从胆道或泌尿道排出,因而广泛用于胆管及胆囊、肾盂及尿路、动脉及

静脉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强检查等。70年代以前均采用离子型造影剂。这类高渗性离子型

造影剂,可引起血管内液体增多和血管扩张,肺静脉压升高,血管内皮损伤及神经毒性较大等缺点,使用中可出现毒副反应。70年代开发出非离子型造影剂,它具有相对低渗性、低粘

度、低毒性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毒副反应,适用于血管、神经系统及造影增强CT扫描。水溶

性碘造影剂有以下类型:①离子型,以泛影葡胺(urografin)为代表;②非离子型以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罗胺(iopromide)碘必乐(iopamidol)为代表;③非离子型二聚体,以碘曲仑(iotrolan)为代表。无机制碘剂当中,布什化油(lipoidol)含碘40%,常用于支气管、瘘管子官输入卵管造影等。碘化油造影后吸收极慢,故造影完毕应尽可能吸出。脂肪酸碘化物的碘苯酯(pantopaque),可注入椎管内作脊髓造影,但近来已用非离子型二聚体碘水剂。

2.低密度造影剂:为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在人体内二氧化碳吸收最快,空气吸收最慢。空气与氧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以免发生气栓。可用于蛛网膜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影。

(二)造影方式

1.直接引人: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②灌注法:钡剂灌肠,支气管造影,逆行胆道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脓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③穿剌注人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人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2.间接引入: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包括吸收性与排泄性两类。吸收性如淋巴管造影。排泄性如静脉胆道造影或静脉肾盂造影和口服法胆襄造影等。前二者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聚集于肝、肾,再排泄入胆管或泌尿道内。后者是口服造影剂后,造影剂经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再到肝胆并排入胆襄内,即在蓄积过程中摄影,现已少用。

(三)检查前准备造影反应的处理

各种造影检查都有相应的检查前准备和注意事项。必须严格执行,认真准备,以保证检查效果和患者的安全。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以备急需。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