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 活动教育论》崔广胜,苗成彦|(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30 23:23:14  61 教育论 教育论 素养

图书名称:《素养 活动教育论》

【作 者】崔广胜,苗成彦
【丛书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学丛书
【页 数】 188
【出版社】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2021.10
【ISBN号】978-7-5670-2937-8
【分 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崔广胜,苗成彦. 素养 活动教育论.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21.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素养 活动教育论》内容提要:

《素养 活动教育论》内容试读

第一章“素养·活动”教育导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意见》明确要求“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概念的首次提出,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第八次改革进人了“素养论”高级阶段.①它引领中小学将改革重心转到核心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改革轨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理应做出科学回应并采取正确行动。以开放创新为标志的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对核心素养积极落地实践,率先提出并建立“素养·活动”教改系统,经过深入研究与实验,形成了基础教育系列研究成果,为区域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提供了成功范例。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养·活动”教改核心追求

2016年9月14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中国基础教育进入素养时代。素养立意的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思考的焦点。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明确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迫切要求育人目标要进一步具体,素养导向性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质量观,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提升素养,而不只是知识,应以素养引领来提升教育质量。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体制和社会分工的原因,现实中的教师角色却往往成为“单打一”的角色,教学者不问教育之事,教育

①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门.人民教育,2016(19):14-16.

2“素养·活动”教育论

者不管教学之事。认为抓教学成绩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素质,抓学生素质提升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成绩。这种现象反映在教学论和教育学上把“教育和教学”割裂开来,不承认“教育的教学性”“教学的教育性”。其实,教学成绩与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一体两面的事情,教学成绩与立德树人应该兼得、必须兼得、能够兼得。

(一)“素养·活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面对素养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教学成绩与立德树人两者兼得?临沂市罗庄区确立“区域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以下简称“素养·活动”教学改革)重大课题,坚持以区域为单位、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科为载体、以活动为机制,以“素养·活动”教学改革撬动区域教育发展,推动实现教学成绩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者兼得。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要,是一个区域教育优质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美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要

推进基于素养的活动教学改革,是以县为主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三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是2001年开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为标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改革。第二次是以《义务教育19个学科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颁布为标志,落实“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三次是以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为标志,大力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人的素养发展与人的活动具有密切关联性,而从“自主、合作、探究”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活动,是整体实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这个目标依靠“传递一接受”式知识教学不能完成,依靠单纯的课程建设不能实现,依靠片面管理改革也无法实现,依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更不能完成…只有依靠“素养·活动”教学改革,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激发和提高学生内在潜能,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素养·活动”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第一章“素养·活动”教育导论3

2.新时代美好教育实现的呼唤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教育而言,教育主要矛盾变化突出表现为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要通过促进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潜能等方面更加充分、全面、自由地发展,进而实现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到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核心素养”,接着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又把“发展素质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01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我们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更加均衡、更加充分地发展。全面发展作为美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首先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没有活动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化办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积极回应新时代对美好教育的呼唤。

3,区域教育转型和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

区域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是在临沂市罗庄区“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基础上,确立的一项以区域为单位、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区域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强调,能动活动对于学生素养发展的作用,是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其中,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项目的重要来源,是学校特色的生长点。要通过大力培植特色“活动”或“项目”,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

2020年1月,临沂市罗庄区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即整体推进品质教研、品质教师、品牌学校和质量高位。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依靠“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发挥“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对学校特色化发展、课程建设、德育改革、教育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整合与统领作用,撬动全区基础教育的整体转型,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和立德

“素养·活动”教育论

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和优质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教育实践。因此“素养·活动”教学改革是区域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素养·活动”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区域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坚持以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符合国家确立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学生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1.“素养·活动”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源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教学有两种形式,即传递式教学和活动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对的是传递式教学,传递式教学走向了死胡同。“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倡导二者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传递式教学为辅,以活动教学为主、以学习为中心的素养教学。从教学形态选择上,“素养·活动”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

只有站在巨人肩上,才能实现更高更好的飞翔。

区域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借鉴先进的活动教育理论。在国外,从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达维多夫的“再现学习与心理发展”理论,再到杜威的“儿童生长发展机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对活动教学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在国内,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主张、陈鹤琴的活动化教学思想、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理论”、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朱永新的“新教育”,再到后来的田慧生活动教学理论等,这些理论在继承和发扬国外活动理论成果基础上,围绕学生“活动”“学习”“发展”推动活动理论研究和活动教学改革实验,有的亲身研究,有的亲自实践,取得了许多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实验提供了有益的指导。①

在实践层面,我国的教学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学科方面,有魏书生、邱学华分别从语文、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分别创立了“六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等。学校层面,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①陈佑清.学习中心教学论[M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41-52.

第一章“素养·活动”教育导论5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对于大学研究者主持的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先有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1997年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提出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主张“教结构、用结构”,“学科教学整体策划”“长程两段”教学设计,强调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后有华南师大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在课程观和教学过程观上,都是强调回归符号实践、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讨论学习等;再有北师大裴娣娜和华中师大杨小微的“主体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等。①以上这些教学流派由于不能以活动为机制将素养与活动统整到质量提升和立德树人这个轨道上,所以不能引起课堂教学整体格局性变革。

区域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自觉运用马克思“大唯物史观”和劳动实践辩证法,深入发掘学生素养形成的活动机理,对“素养·活动”教学机制、素养内涵与特征、活动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旨在构建活动教学一体化育人机制。

2.“素养·活动”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

学生素养(素质)发展和学习成绩与活动具有高度的相关对应性、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如创造性素养、游泳技能素养等只有在创造性活动、游泳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绝对不可能在单一知识学习活动中获得。人的发展或素养的形成要经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因为有了生命的“活动”,也就有了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通道。②有了活动做支撑,教育就有了整体性的回归,我们的学校既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因为有了文化的“活动”,我们就能打通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思想,就能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就能打通学段之间的隔阂,就能打通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鸿沟。因为有了这些“打通”,我们就可以完全构建一个“全社会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不再是一个“孤岛”,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就自然是一件“一体两面”的事,我们的教育从此以后就会更加有尊严。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一种基于素养形成的教师教导机制:通过活动机制或通道,促进教学的教育性和教育的教学性的实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立德树人协同发展、一体发展。

①陈佑清.学习中心教学论[M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86-122

②陈佑清.在与活动的关联中理解素养问题[☐门.教育研究,2019(06):64-67.

6“素养·活动”教育论

活动是从生命里生发出来的,是人的活动,更是生命的活动,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性的活动,是整体性的能动活动。人类三大活动是“主体一客体”活动、“主体一主体”活动、“主体一自我”活动,具体包括“物质操作、自然探究、社会考察、艺术实践、师生交往、阅读交往、生生交往、自我反思、道德修养和自我评价”等活动。因此,对活动教学要有基于生命、基于文化、基于素养的整体思考和系统建构。

3,“素养·活动”教学基本理念

“素养·活动”教改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真实行动。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素养·活动”课堂关键要素:素养(目标)、“素养·活动”、内容、任务、活动、情境、资源、评价等

“素养·活动”教学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素养·活动”一词受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启发,研究形成了“素养·活动”教学概念,“素养·活动”是一个完整、固定的概念,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其核心要义是,为了素养、基于素养,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素养。它与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它以整体性生命为基本单位,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

“素养·活动”教学既是一种主张,也是一种策略、路径。其内涵博大精深,源于活动教学,高于活动教学。“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实验将会实现教育的真正转型发展。

“素养·活动”教学改革实验实现特色办学、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德育、评价评估的全面整合,指向全人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活动教学、活动化教学,再到“素养·活动”教学,逐渐成为区域教改理念和课改思想

4.“素养·活动”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

区域推进教学改革必须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从整体层面推进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的根本性变革,统筹推进“素养·活动”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整体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型。这项实验立足本区实际,坚持“行政推动、学校主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