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道德》(德)迪特里希·本纳,彭正梅,(丹)亚历山大·冯·欧廷根,(波兰)达留兹·史蒂科夫斯基著;彭韬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30 21:07:32  52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 上海教育出版社

图书名称:《教育和道德》

【作 者】(德)迪特里希·本纳,彭正梅,(丹)亚历山大·冯·欧廷根,(波兰)达留兹·史蒂科夫斯基著;彭韬译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能力的教育变革 中国与世界
【页 数】 206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0.07
【ISBN号】978-7-5720-0056-0
【价 格】58.00
【分 类】品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德)迪特里希·本纳,彭正梅,(丹)亚历山大·冯·欧廷根,(波兰)达留兹·史蒂科夫斯基著;彭韬译. 教育和道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育和道德》内容提要:

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面向21世纪能力的教育变革:中国与世界”丛书的一本。作者从西方道德教育的历史时间轴,系统梳理了道德和教育的关系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动向。书中内容既涉及教育行动,又涉及教化过程,且内容不可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有助于深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的国内和国际论争。全书的成文历经各个国家、各位作者的讨论,呈现的是在柏林、华沙、上海、欧登塞和维也纳形成的、经年积累、最终统合而成的思想。

《教育和道德》内容试读

'st

Education Reform forthe 21st Century Skills:China and World

第一章

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教育理论中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

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

教育(Erziehung)和教化(Bildung)、道德和伦理学的指向、政治和国家法制,人类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和事实之间关系的反思已经形成了一个悠久的问题史。在欧洲文化圈,这一问题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和哲学,在其他文化里甚至可以追溯到更远,例如古埃及文化和犹太文化。在近代和现代,教化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受到公民社会改革、社会子系统的进一步分化和横贯这二者的公共讨论的影响,因而在这些方面进行的问题史反思又加入了新型的问题设置和视角。

在整个反思的历史上一直固存着、扩散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的一个要素存在于两种区别之中:第一种是教育行动对教化过程的支持、道德的规范观念、政治一法律的秩序这三者之间的区别:第二种是对各种事实关系的消极规定和积极规定之间的区别。我们以这两种区别的形式在这里展开一幅从古希腊思想到当下各种问题的长卷。

本章分析在古希腊教育思想语境中就被作为主题探讨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的现象。本章从理解古埃及《亡灵书》和犹太教一基督教“十诫”中的消极道德性开始,继而以对厄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和宙斯装备人的神话进行教化理论的诠释,然后解释苏格拉底关于自我对话中的消极“精灵”(Daimonion)的论述(一种针对单纯培养习惯的教育和社会化的早期质疑),接着谈柏拉图对作为一种目光转向技艺的教育(Paideia)的理解,最后讨论亚里士多德就实践科学和理论科学、古希腊城邦中各种生活方式的等级以及教育、道德和政治之间关系提出的那种目的论的总体秩序。

一、古埃及《亡灵书》和犹太教一基督教“十诫”中的消极道德性

对规范性问题进行反思的问题史上最早的文献,就已经在以积极和消极

2

第一章

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教育理论中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

的笔法来描述那些被视为有教育意义的或没有教育意义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以及政治上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事情了。古希腊神话中和经典文本及其诠释中出现的问题的已经得到一致或不同的回答,这些答案体现出的一种经验深度(Erfahrungstiefe),即便在今天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问题,更加有层次地评判当下的问题,并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运用新的理解和鉴别的可能性。

这些被讨论的难题中涉及这样一个问题:教育、道德和政治是属于一种封闭的、统一的意义和功能关联,还是作为彼此相区别的人类思想和行动领域而各有自身的行动逻辑?即便古希腊的秩序观念原则上是将道德和政治凌驾于教育和教育实践之上,那时的先贤也已经知道,他们试图使教育达到的积极效果在其之前的教化①过程中就已经存在,而在教化过程中,除了积极经验之外,消极经验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对善的认知和对恶的认知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人对恶与不公的认知方式和对善与公正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对恶与不公的认知有时甚至比对善和公正的认知更准确。表达这层意思的概念是“羞耻心”(Scham)。当人违反了道德而受到谴责和训斥时,就会产生羞耻心。当人想要做或已经做了某些事时,即使之前没有接受某种道德关于善的教导,也会为此感到羞耻。

这种羞耻心在圣经的《创世记》中就已经出现。当亚当和夏娃违背伊甸园里唯一的禁令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后,他们就开始产生羞耻心一这时他们仍然在天堂,但此前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感觉,一直都没有羞耻心。从这一刻起,他们开始区分善和恶,并不是已经认识了善从而能够从关于善的知识中推导出关于恶的知识,而是由于触犯禁令,吃了智慧之果,从中获得了之前所没有的判断能力,而这项能力使他们必须学会用羞耻心来区分善和恶。

在“摩西五经”中,禁止吃智慧之树的果实这条禁令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这

①教育(Erziehung)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教育者的行动和对受教育者作用:教化(Bildung)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人

与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人学习世界的内容并发生改变。因而人的教化过程更多地指人的形成、发展、转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故教化过程不仅限于教育行动发生的时候。一译者注

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

样来想创世之初:在创世之初,还不存在神义论①的问题。违背天堂禁令在《圣经》里并没有被描写成违反一种预先确定的积极道德的罪恶,而是被描写成羞耻心的产生和区分善恶的开端。《圣经》里这两个最早的人类,无父无母无儿无女,既不会劳作,也不懂道德和宗教,似乎只有打破了戒律,他们才能变成会死的人,才会开始劳作、生儿育女并教育他们,才开始形成道德的习俗和政治的统治秩序,才开始富有审美地展示世界,才开始反思有限的生命对绝对的神明的依赖。

如果这样来理解犹太教一基督教理论中的原罪,那么就是说,人是在有了羞耻心和正义感之后才有的历史(参见Kant,1786)。所谓原罪的事实就在于,羞耻心虽然不比人类更早,但是某种意义上比道德更早。人从来没有带着某种确定的道德降生到这个世界,好像道德可以遗传似的。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不确定的非道德,也就是形成羞耻心,在尚未认识善的情况下也会感到羞耻的能力②。

消极道德性中形成的羞耻心的观念不仅在《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叙述中出现,而且也出现在摩西在锡安山上刻写的“十诫”中。这种戒律不仅在犹太人的文献中有记载,在古埃及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中也有。这种观念与对一种亡灵法庭的想象有密切关系,这个法庭在中王国时期由法老负责,后来贵族也参与执掌,再后来则是由所有亡灵一起掌管(参见Assmann,2006)。

这幅画反映的就是Hunefer接受亡灵法庭审判的情景,它分为三个画面:上面画的是亡灵法官,他们按照画面下方写的程序来进行审判。这里,死神阿努比斯(Anubis)将身着白衣的死者引到一杆秤旁,并用秤称量其心,这颗心中

①神义论(Theodize心)的问题主要是指: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为什么人间还有那么多疾苦和罪恶?虽然这个问题很早就被提出,但“神义论”这个术语是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其神学著作《神义论》中提出的。一译者注

②在这个解释中没有澄清的是,当人类尚未具备我们所熟知的结群方式时,人这种生物怎样能够从动物界发展出

来。进化论的文化理论认为,在人类起源之初,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基本形式是同时出现的,而它们的初始形式可以追潮到动物界。动物学和人类学的比较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人类历史的开端已经过去太久,只能在假设的意义上来解释,能如何来思考这个开端,但不能解释,这个开端实际上是怎样的。参见托马塞洛(Tomasello,2011)。也可参见康德对可允许的和不可允许的对“人类历史开端"的推测的区分(Knt,1786)。在其中,康德完全没有禁止假设性的推测,而是允许这种推测,并将其合法性联系到这样一个标准:这种推测的假设特性要经过反思,而且人类历史中才出现的事物不可以被说成早期进化的产物。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关于规范性问题的研究之间的关系参见戈泽帕特(Gosepath,2014),关于羞耻心的教化性意义参见霍尔茨海-昆茨

Holzhey-Kunz,A.,2014)

第一章

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教育理论中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

Hunefer的亡灵书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300年

藏于大英博物馆

包藏着亡灵的善行和恶行。心被放在一个盒中,置于秤的右盘上,左盘则放了

一根玛特(Maat)的羽毛。玛特是日神拉(Ra)的一个女儿,她代表着审判亡灵的标准。秤的左边蹲着阿比努斯,右边是阿姆尼特(Amit),他们注视着秤,只要心重于玛特的羽毛,该亡灵就要接受“第二次死亡”,被阿姆尼特吃掉。审判会被站在秤右边的神托特(Thoth)记录下来,他被尊为智慧、学问和尺度之神,且发明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在这幅画中,亡灵通过了审判,被鹰头神荷鲁斯(Hous)带到了冥界大神奥西里斯(Osiris)那里。奥西里斯和他的女儿们守护亡灵在死后得到永生。

在我们的讨论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审判所依据的标准。公元前1500年法老墓穴中的“消极的自白”提供了这种标准,这里包含80句“我没有”的表述(参见Assmann,1996/2005:178ff.)。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亡灵书》中记载的自白(第十八王朝):

我没有致使人遭受苦难,

也不曾对我的亲属逼迫和暴虐。我没有正邪不分,也不曾为虎作伥。我没有作奸犯科,

5

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

也不曾出钱令人为我卖力,我没有虐待我的仆人。我没有亵渎众神。

我没有剥夺穷人的食物。神厌恶的行为,我不曾靠近。我从不允许人虐待仆人。我从未造成任何一种苦难。我从未造成任何一次饥荒。我不曾令我周围的人哭泣。

我没有杀过人,也没有为任何一次谋杀帮凶。我没有传播过疾病。

神庙中的祭品,我没有偷过。①

古王国时期的法老被赋予了神性,那时还没有亡灵法庭的概念。对亡灵法庭的想象产生于中王国时期,那时人们想象的是,法老必须在死后到亡灵法庭前为自己辩护,以获得永生。这种想象在新王国时期得到了发展:不仅法老,还有上层人士,后来甚至所有人在死后都要经过亡灵法庭的审判。对亡灵法庭的想象在古埃及宗教中引入了一种道德的机构,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于戒律,而这些戒律又是基于认识而被想到并表述出来的(参见Assmann,2006)。这些消极自白的文字不像基督教的忏悔那样,基督教的忏悔是祈求上帝饶恕罪恶,而古埃及的自白是陈明,死者自己无可忏悔。从这方面说,使人获得永生的权力不在神,而在依据人从关于不善的知识中所能认识和理解的道德原则进行判决的那个机构。

古埃及的消极自白在一种多神宗教语境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消极的律令形式,在后来的变成一神教的犹太教“十诫”中也出现了。即使犹太教版本的“十诫”有了一种神的旨意而不同于古埃及的消极的信仰自白,它也还是与那种消极的赎罪自白有相似的形式。它并不言明什么是善,而是说出那些在道

①《亡灵书》第125节,摘自霍农(Horung,1998)。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