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与临床》吕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7 09:57:33  215 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医案

图书名称:《中气与临床》

【作 者】吕英著
【丛书名】国家级基地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丛书
【页 数】 266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359-7050-3
【价 格】59.00
【分 类】医案-汇编-中国
【参考文献】 吕英著. 中气与临床.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气与临床》内容提要:

人身无处不中气。中气是认识生命和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人只活一口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在不同时空对应不同的名称及其相应功能:土气、中轴、中气、中央戊己土、脾胃。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中气乃元气所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本书凝练李可老中医四代门人多年临证体会和对四部经典以及历代医家学术精髓的参悟,对中气所对应的象总结为先天八卦之坤卦,后天八卦之坤、艮两卦,河洛之中数5,太阴,阳明,肺,胃,三焦,甲胆10个方面,并体现在书中24类方剂和36个病例的诊治中,启发经典临证思维,活学活用临床经方。

《中气与临床》内容试读

9

雨水

第一章

人身无处不中气

471

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一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第一节什么是中气

什么是中气?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中”字的结构,一方框加一竖。

中(小篆)

“中”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内也。从口、|,上下通。”

上下通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上下之通,即天地阴阳的交通,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人。

换句话说中字这一竖犹如定海神针,可代表这个方框的轴心、中轴,暗含天圆地方之意。

气在此时空运行,犹如进入时光隧道,其气旋运动景象大则如银河

系的中心图,小则如人体DNA的螺旋结构图。此即笔者对中气的理解。

中气乃元气所生。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在不同时空对应不同的名称及其相应功能:土气、中轴、中气、中央戊己土、脾胃。

在师父李可老中医于戊子年腊月廿七(2009年1月22日)给第三代门人寄语中专门提到:

21中气与临床

人身无处不中气。

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一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治本气之伤,须分轻重缓急。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线生机。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太阴之伤,损及少阴,阳根将拔,生死关头,救阳缓急。大破格,保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我一生的体悟,粗略如上。

科物,无上水世号园诗上

碑胃一十气中生什右嗲解旋运种不行

五玩得青,生型县,时印区中红,就毫保落气活.

滋幸名之伤汉5阻至後美省哥包到¥,无屠气列形.保了-分子先及容-瑰¥机.理/阳,花附风。

太P不孩报及阴猴好拔,宫玩美

之孩10总,大管.信13-丝P阳气及

容-g税。

钾生伸得祖吃风上,李灯床华猫的手

师父李可老中医对第三代门人的寄语

第一章人身无处不中气丨3

师父所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线生机。理中汤,桂附理中汤”的胃气包括了太阴和阳明两个界面,依据“戊癸化火”及“肾为胃之关”之理,我的临床体会是,对于胃气将败,水湿内停,甚则泛滥的部分患者,需同时兼顾釜中火与釜底火,关键在于药量的匹配。

人身无处不中气。中气是认识生命和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人只活一口气。这口气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从宇宙观到生命观再到疾病观,经过多年临证体会和对四部经典以及历代医家学术精髓的参悟,本书对中气所对应的象总结为先天八卦之坤卦,后天八卦之坤、艮两卦,河洛之中数5,太阴,阳明,肺,胃,三焦,甲胆10个方面,并体现在书中36个病例的诊治中。

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这样描述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

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

4「中气与临床

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师父李可老中医提出:“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此言立足“阴为阳之基”,五脏为人身之核心。三阴对应的五脏是生身之本,

六腑为五脏输送传递能量信息,皮肉筋骨脉、五色、五味、五志、五液等均为五脏之应,体现为就中气之太阴、阳明对应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而言,阳明从中,燥从湿也,故师父之言的立足点是领会这句话的关键,但临床实践应结合年运、个体禀赋规律、疾病规律灵活运用。明医堂之浚源方(参见“第三章第三十六节皮肌炎”),就是通过健运太阴之力对治津、液、精、血亏虚而致燥气过盛之阳明证,如小儿便秘、小儿厌食、小儿湿疹、成人长期口臭及部分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纳差、便秘、疲劳等症,均取得良好效果。

师父李可老中医提出:“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此言立足人身之气运行规律先降后升,与运气学中主气规律一致。笔者经过临床实践及经典理论互参,体悟出“阳明阖,坎水足”这一天地生命规律。此观点一源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气周流,即四季五方一元气;二源于脾胃中气如轴,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故胃气一降,诸气皆降。正如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生命宇宙篇》中所言:“河图表示宇宙造化,中气居沉浮升降之中。中气之成,在沉浮升降之后。而中气之用,又皆寓于沉浮升降之间。升者,所以使沉的不可再沉。降者,所以使浮的不可再浮。中气者,升降之枢轴也。”这一观点与来氏太极图反映的本体一致。来氏太极图与双鱼太极图不同,其中间一圆圈为两鱼眼的本体,其内阴阳气机连续不断、缠绕不息。本体内存在先天气,本体中气运转即产生阴阳螺旋缠绕,从而再产生四象、八卦生生不息。

第一章人身无处不中气|5

600000ò

来氏太极图

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人身之气,先降后升,此观点在临床中一可对治右降不力和(或)不利所致诸证;二可对治三阴本气不足,但已出现“气有余便是火”之实热证,如肝脏重大疾患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有出血之端倪者,临床体会此时利用阳明主阖功能,增强右降之力,如旋复代赭汤、枇杷叶等可截断病势;三可对治缘于右降不力而致的左升不及,因一气周流,金生丽水,右降气机的恢复,厥阴风木自可达和缓有序地升发,如芍药甘草汤治疗部分顽固性头痛、眩晕取效之理。

清代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中提出“土为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治苟如法,病无不愈。此即阳明无死证之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与理论互参,提出《伤寒论》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回归生生之源的六条捷径之

一,临床意义在于对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部分可尽早截断病势。立足太阴、阳明认识中气,依据标本中“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及开阖枢“太阴主开,阳明主阖”之理,临床体会中气升降失常、燥湿不济、清浊相干为许多疾病的共同病机。一如湿温,最易理解的方剂为苍术白虎汤、三仁汤等;二如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用人参败毒散治痢疾,此方涉及太阴、阳明

6」中气与临床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