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铎临床经验集》赵金铎著;朱建贵整理|(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7 09:49:45  26 epub epub 电子书

图书名称:《赵金铎临床经验集》

【作 者】赵金铎著;朱建贵整理
【页 数】 273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8.04
【ISBN号】978-7-5132-4647-7
【价 格】49.00
【分 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赵金铎著;朱建贵整理. 赵金铎临床经验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赵金铎临床经验集》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由赵老平素的讲稿、讲授记录、会诊记录和临床病例整理而成,并经赵老亲自一一审定,力求实事求是地反映赵老的学术风貌。2015年10月,广安门医院举行“纪念董德懋、赵金铎诞辰100周年,谢海洲教授逝世1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书的整理者之一,即赵老的学生朱建贵主任(现为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为将赵老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欲将本书重新出版。这次再版,将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包括赵老生前未公之于众的验案、医话,文前补上赵老生前临床、带教、参加教材编写会、与其他名老中医学术探讨等珍贵的老照片。

《赵金铎临床经验集》内容试读

习医治学路

2

赵金铎临床经验集

我的习医治学路

赵金铎于1981年

一、立志学医,读书求师

我祖父辈昆仲二人皆习医业,长祖操中医外科,次祖专中医内科。皆因早逝,余未得其薪传。刚满四岁,慈父见背,孤儿寡母寄于次祖父之篱下。

读完七年小学,鉴于家境维艰,母亲不忍孤儿远离,故辍学在家,计划另谋为人之路。然而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干什么呢?老母亲对我说:“你能学个医生才好,既能治好我的病,又能成为一个百家可用的人。”思考再三,我觉得母亲的希望是有道理的,遂下定决心,立志学医。

从何学起呢?我去请教本家的一位祖父,他是中医内科医生。老人淡淡地对我说:“你先去熟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吧。”听了他的话,找了本《内经》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为了解难释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一老中医赵洛款。其人正直,学术造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请教,言学医之志,致殷勤之意,敬请指示门径。老人听后很诚恳地对我说:“《内经》本身不是强调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吗?《内经》教人,知医之道,要诵而能解,解而能别,别而能明,明而能彰。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他当即将案头上的《古今医鉴》送给我,让我用心熟读。我异常感激这位老人的热心指点和慷慨支持,并依其指点,改弦更张,先读完了《古今医鉴》,接着又学习了《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万病回春》《寿世保元》

习医治学路

3

《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濒湖脉学》等书。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内容多涉临证实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部经典著作。

光阴荏苒,转眼十七岁了。此时,乡里原来的一代老中医大多已经谢世,其中包括我的启蒙老师。个别生存者,亦是老病交加,行动不便,谢绝求诊了。家乡一带群众,患病求医,日感困难。当时,我读书、求师业已三年,渴望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及老师口传的经验到实践中一试。事有凑巧,邻人李某之妻罹患痛经之病,每值经期则腹痛难忍,辗转呼号,昼夜不止,隔垣可闻。我鼓足勇气,毛遂自荐,愿为诊治,病家十分欢迎。经详细诊察,辨为血虚有寒,经脉瘀滞,因拟当归活血汤加减与服。是夜,余心惴惴,唯恐药不对证,发生事故。翌日晨,又匆匆而起,前往病家询问,当得知药后患者一夜安睡,经痛未作时,成功之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便是我开始行医所治的第一例患者。自此以后,邻里、病家争相传告,都说咱村又有小先生了,登门求治者日渐增多。

初出茅庐,理论知识菲浅,更乏实践经验,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困难,碰到很多钉子。纵然昼日认真临证,灯下翻书对照学习,修正治疗方案,还是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相当一部分病例疗效不佳。这使我感到,许多问题单靠书本是无法解决的。

暇读韩愈《师说》,深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之重要作用。知道要想解除疑惑,除认真读书、勇于实践之外,非得多方寻师求师不可。于是下定决心,不耻下问,无论老农村妪,凡能执方治病者,我皆视之为师。若村中谁家从外面请来医生看病,我便前往侍诊,趁机求教,并主动地随访别人诊治的病家,观察总结疗效,从中吸取教益。另外,还通过登门拜访、通信联系等方法,就正于高明。总之,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勤学、勤问、勤记、勤实践,以勤补拙,日积月累,数年功夫,受到很大教益,实际疗效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禁使我想起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的一段话:“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

二、投身革命,献技人民

饱受封建家族欺凌的青少年时代,孕育了我心灵中的反抗精神。我反复求索

4

赵金铎临床经验集

摆脱窘迫境地的出路而不可得。1936年,我终于和地下党取得了联系。俟后,经组织指点,秘密地阅读了一些进步小说及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特别是在读完《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的著作以后,才使我真正认识到共产党的主张是摆脱受欺凌困境的正确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参加了“抗日动员会”的工作。借行医治病,走村串户之便,宣传动员群众起来抗日救亡。

1938年,华北危机日渐严重,日寇长驱直入冀中平原。在我县城陷落前夕的一个晚上,我和另一位同志在一盏明亮的油灯下宣誓,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逐步认识到当初自己学医的动机是多么渺小、狭隘,而只有将技术贡献给革命事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自此以后,我的医学生涯也就和党的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1938年冬,深泽县城陷落,抗日游击战争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为了配合游击战争,我在自己小药铺的基础上,和另一位地下党员同志(西医)成立了救护医院,免费治疗我党干部及游击队伤病员。我不会抢救技术,就查看有关书籍,请教西医同志,很快地学会了一般的外科急救技术。

当时,由于日寇的封锁,物质生活极度困难,药品、器材几乎全部需要自力更生。没有纱布、脱脂棉,我就把被子拆掉,浆洗干净,用碱水煮过、漂净,放笼上蒸气消毒后使用。西药供应不上,就千方百计用土、单、验方进行治疗。例如,用柳树叶水煎浓缩代“依比膏”,当时就解决了不少问题。

1939年,县城失守后的第一个春天,青黄不接,环境日渐残酷,日寇为了对付抗日力量,经常扫荡、抢劫。救护医院已难以继续工作,就把所有的药品、器械坚壁起来,转入地下。不久县游击大队成立,便把坚壁的所有药品、器械无偿地捐献给大队卫生队了。我自己仍继续利用职业的方便,从事地下党的工作。

1942年,日寇对冀中平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岗楼林立,沟路成网。我们在地下党领导

习医治学路

5

下坚持了残酷环境里的斗争。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医疗和掩护伤病员的任务,开展地道战,我家也成了抗日堡垒户。有时还受地下党的委派,亲临战斗前线,进行医疗抢救。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不管情况如何险恶,只是想将自己所学到的一点菲浅的知识贡献给革命,服务于人民

革命战争的洗礼,也培养了我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树立了有求必应、讲求实效、用方简廉的医德。在此期间,为了适应艰苦环境中农村医疗之需要,我搜集、研制了用以治疗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简便方剂。例如,用以治疗外感热病汗后低热不退的三根汤(芦根、葛根、板蓝根,水煎服),治疗久疟但寒无热的乌白丸(乌豆49粒、白砒3g,将豆煮烂,和白砒共捣如泥,和为百丸,发作前两小时服一丸),祖传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脐风散(巴豆霜3g、朱砂1.5g、胎发灰0.6g、脐带1具焙研、僵蚕粉3g,共研极细,每以筷子蘸蜂蜜蘸药少许,令病儿吮之),产后服用的简易生化汤(山楂、红糖、生姜,水煎服)等,皆在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精在明理,知在成行

回顾数十年学医、行医的历程,深感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欲“精”欲“知”,必须有一番据经以洞其理、验病以悟其义的扎实功夫。这里既需要谦虚好学的态度,尤需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为“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要从实际出发,学有专攻,熟读精思,不可朝秦暮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须知专则有进,杂则无成。(一)读书宁涩匆滑

荀子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常引以为座右铭,并将自已学习方法规定为一粗、二细、三记。

所谓粗,就是无论学习哪一部医学著作,先要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貌。再找出重点,发现疑难,为细读打好基础。例如,《内经》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许多医家通过医疗实践,“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集我国秦汉以前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一部医学巨著。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它涉及了当时的哲学、天文、气象、历法、地理、

6

赵金铎临床经验集

物候乃至军事、农业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将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将人与自然视为统一的整体,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道理。不通读原著,就无法窥其全貌、理解全书的主要精神,也就更难发现和辨别其精华和糟粕之所在。

若只做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在这方面,我十分膺服张景岳的《类经》。是书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按照事理将《内经》的内容分成十二大类,辨疑发隐,补缺正讹,而使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原始要终,因常知变,糜不殚精极微,秋毫无漏。因此,我不仅将《类经》作为学习《内经》的主要参考书,而且也将张景岳的治学精神与方法作为自己的龟镜。

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尝读《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有“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之论述,起初每囿于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注释,顺口读过,未求甚解,自以为王注合情合理。后来偶于临证实践中治疗两例患者,使我对王冰注释的全面性产生了怀疑。在两例患者中,其一例属于“阴盛格阳,至虚有盛候”〔详见“(三)行成于思,毁于随”)。另一例“阳盛格阴,大实有羸状”。患者乃一壮年男子,病热旬日不愈,渐至神志昏昧,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目不欲睁,四肢厥冷,时发惊悸,周围稍有声响,则惊悸汗出,阖家惊慌,迎治不迭。观前医处方,皆从虚治,养心阴、益心阳、安神定志诸法,用之殆遍。余诊之,见患者昏昏如恹,问之不答,然六脉皆沉伏有神,且舌红少津,根有黄褐厚苔,以手切腹,觉脐下有痞块灼手,用力切按,则患者皱眉作禁。据证思索,知属阳极似阴,大实有羸状。其所以惊悸汗出者,乃因胃家燥热结实,内热熏迫,上扰神明,累及心阳所致。病本在于阳盛,故用大剂调胃承气为主,泻阳邪之有余,少佐附子护心阳之不足,因得泻下燥矢数枚,惊悸止,神气清,调理旬日而安。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