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劳斌章,林文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6 22:14:53  27

图书名称:《诊断学基础》

【作 者】劳斌章,林文河主编
【页 数】 498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7
【ISBN号】978-7-5576-8393-1
【分 类】诊断学
【参考文献】 劳斌章,林文河主编. 诊断学基础.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7.

图书目录:

《诊断学基础》内容提要:

本书共二十八章,主要包括诊断学基础综述、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常用检查诊断、X线影像诊断、呼吸系统X线检查、循环系统X线检查、消化系统X线检查、泌尿生殖系统X线检查、常用器械检查、红皮病诊断、心理诊断、中医望诊、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等。本书内容均为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检验项目与检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并注意融入了检验新知识、新进展和新观点。它既是临床医学的入门课程,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又是疾病诊治的重要基础。

《诊断学基础》内容试读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综述

诊断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diagnosis)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疾病进行综合诊断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完成基础医学各门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病理学等课程,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

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等体格检查方法,全面了解患者所存在的疾病体征,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

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以及心电图、X线和超声等辅助检查,从而寻找发现患者

的疾病特征,运用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通过学习掌握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锻炼收集分析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并提出科学准备的临床诊断,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各专业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基础是一座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开启临床医学科学的一扇窗。

第一节诊断学基础的内容

1.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即问诊,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要求患者神志清晰,可在门诊或住院病房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统的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primary diagnosis)。

2.症状和体征症状(symptom)】

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发热、疼痛、心悸、气短、胀闷、恶心和眩晕等,这种异常感觉出现的早期,临床上往往尚未能客观地查出,但在问诊时则可由患者的陈述中获得。症状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impression),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征(sg)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等。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建立可发挥主导的作用。

3.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时应做到既不使患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准确结果,以期尽早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诊断学基础

ne311e7150

diagnostics

4.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结合临床慎重考虑或进行必要的复查。实验室检查偶尔阳性或数次阴性的结果,均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临床诊断的依据。

5.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

如心电图、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这些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时,亦常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诊断学基础的学习要领

医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时,临床课程尚未开始讲授,仅在学习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时初步地了解某些疾病发生时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或仅能应用一些病理生理基础知识对临床上出现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作出一定的解释。因此,在这个最初阶段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对临床上各种疾病作出准确而全面的诊断。诊断学基础的任务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地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些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阐明哪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联系这些异常征象的病理生理基础,通过反复推敲和分析思考,便可得到诊断疾病的某些线索,从而提出可能发生的疾病。

临床资料是诊断疾病的基础,病史、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的收集与正确判断至关重要。临床资料的获得重要的是要亲自掌握和全面了解。某些局限于系统器官的疾病可有全身性的临床表现。而某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反映出某局部器官的临床征象。因此,学习诊断学基础需掌握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分析才可能发现重要的线索。例如问诊时患者诉头痛,那么必须注意该症状是否由于工作紧张,睡眠不足所致的大脑生理功能紊乱,或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如颅内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导致的颅内压力升高和脑水肿之故。又如视诊时发现患者皮肤黄染,那么可能会考虑到患者近期是否进食大量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引起的生理性皮肤黄染,或是由于胆道疾病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或为肝病造成的肝性黄疸;抑或由溶血性疾病发生的溶血性黄疸。又如触诊时于右上腹触及包块,那么其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肿大的胆囊,也可能是来自肝脏的肿瘤。再如叩诊时发现患者两侧胸部均为清音,此系正常肺部的仰诊音,然而,如发现患者一侧下胸部叩诊浊音,则必须考虑是否存在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的病理生理改变。此外,听诊时闻及患者两肺均为肺泡呼吸音,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呼吸音,但如于某肺野听及支气管呼吸音,该体征除正常情况下可于气管和主支气管区域闻及外,则应考虑到该区域有实变的可能。如于某肺野闻及湿性啰音,则可能局部肺泡或支气管内有渗出液滞留,其病理生理基础多系支气管一肺炎症或有肺水肿存在等。总之,在问诊和

2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综述

体格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每个症状和体征,大多存在着正常生理性、功能性表现或异常病理生理改变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和思考这些临床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正常与异常的鉴别,也会涉及异常的临床征象间的初步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来。

必须强调,诊断学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诊断,与临床医学各科对记病的诊断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内科学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或特殊检查结果的特点,应用正确的临床思维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鉴别,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表现的临床诊断。然而,如果要求尚未开始学习临床课程的医学生来掌握如何诊断内科疾病

一样学习诊断学基础,那么,势必会造成脱离实际,不但诊断不了疾病,而且会影响对物理检查和一般实验室检查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因此,过多地增加有关临床各学科的内容于诊断学基础课程中,应予避免。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其实验诊断的教学内容应有别于检验医学专业,主要是实验的临床应用,而不是检验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实验诊断的教学原则应是让学生掌握概念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因此,实验诊断教学的重点应使学生掌握实验项目选择的原则,实验结果的分析,以指导疾病的诊断。至于特殊性、复杂性和高精尖的内容可留待临床各科的教学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予以完成。

当前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如影像诊断方面有计算机体层扫描(CT)、仿真内镜、磁共振肠道造影、计算机放射摄影系统(computerradiography)、数字放射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等。分子生物学方面有DNA重组技术、荧光定量

PC技术、基因诊断及计算机生物芯片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无疑会给我们作出诊断带来巨大的

帮助,使我们能更及时、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然而,这些检查手段虽能提供更微观,更细致的病理改变或图像,甚至可以作出病因学或病理学的决定性诊断,但基本的物理检查方法,如视诊时检查者视觉所能感受到的直观改变,触诊时检查者经触觉所获得的特殊信息,叩诊时所发现的叩诊音的变化,以及听诊时所闻及的杂音、啰音的真实音响等,尚难从上述的高新技术的检查中如实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据有关研究认为,目前广泛应用高、精、尖检查技术诊断疾病,虽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尚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一般的物理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因此,如果放弃了最基本的全面系统的体检和规范的思维程序去考虑和分析问题,不进行成本一效益(cost-effective)分析,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检查,这不仅会扰乱诊断思维,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可能使诊断陷入误区。所以,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诊断学既然是为学习临床医学各课程诊断疾病奠定基础,那么,强调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诊断和常用一般化验的基本功是不容忽视和十分必要的。

从一个医学生到一个临诊时能提出初步诊断的临床医生,是需要经历许多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实现的。学习诊断学基础只是一个涉及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开端,或仅为步入学习临床学科的起,点或前奏。必须明确,临床医学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不能通过一次学习即可立即掌握和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训练,必须由学习诊断学基础开始,直至担任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乃至住院医生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不断反复和继续巩固。这样才能真

3

诊断学基础

undamentals ofdiagnostics

0

正地使诊断学基础不仅奠定了学习内科学,诊断内科疾病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学习临床医学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石。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目前,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已蓬勃兴起,给传统的诊断学基础带来了新的变革。在医学迅猛发展,临床实践日新月异的今天,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众多资料中有效地挑选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证据,以作出合理的诊断。因此,如何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诊断中,是每位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基础时必须注意和开始锻炼的问题。

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位临床医师所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症状、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或只见现状不顾历史地去分析和判断问题,否则就会发生错误。临床医师之所以要以临床为主,主要在于他面临的是病人、环境、社会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仅依据某种局部征象或某一检验或辅助检查的结果贸然作出诊断,往往就会顾此失彼,抓不住主要矛盾。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的结果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主要依据。即按照某特定病种的诊断、治疗方法,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结果,并进行科学的定量合成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从而得出综合可靠的诊断或治疗结论。

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是依靠独立思索而形成的,临床会诊、咨询、讨论等均可起到互相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各级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分析问题的角度及临床实践的经历均有所差异。医学领域的范围很广,个人的毕生精力毕竟有限,精通只能是相对而言。特别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数量成倍增长和专业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专科医师的知识更新,更有赖于其他各科和各级医师间的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

一个完整的诊断除需了解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诊断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作出病理学、细胞学和病原学的诊断。否则将会造成治疗上的盲目性或延误病情。临床医师不能满足于或仅停留于临床诊断,亦不能将功能诊断和影像诊断来取代病理学和病原学诊断。只有紧紧把握住病理学和病原学诊断,才能使临床诊断更完善、更准确、更可靠,才能使病人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总之,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实践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纠正错误的思维方法,促进正确临床思维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把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循环,才能使正确的诊断思维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才能把诊断的失误减至最小的限度。

第四节学习诊断学基础的要求

在诊断学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要面对患者,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要耐心倾听患者

4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综述

的陈述,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做一个具有高尚医德修养的医务工作者。学习诊断学基础的基本要求如下:

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

3.熟悉血、尿、粪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日的选择,检验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了解现代化自动生化分析仪器的操作程序及原理,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能辨认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房室肥大、期前收缩、心房及心室颤动和传导阻滞等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5.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字体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和本教材所推荐的表格病历。

6.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印象或初步诊断。

5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