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李郑林,尚鸿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4 17:18:59  51 骨伤科 骨伤科 中西医结合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

【作 者】李郑林,尚鸿生著
【页 数】 142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2017.10
【ISBN号】978-7-5080-9274-4
【价 格】59.00
【分 类】骨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李郑林,尚鸿生著.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7.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平乐正骨医术”的源流、发展以及现代应用。包括骨伤科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平乐郭氏正骨的内治法、外治法、物理疗法、常用镇痛药物的使用原则、疼痛的评估方法;以及骨伤科各科,如正骨门诊、脊柱骨科、关节骨科、小儿骨科、上肢骨科、创伤科、老年骨科、疼痛科(颈肩腰腿痛科)、康复科、手术室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方案;还有对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内容试读

引言中医药学对骨伤科疼痛的认识

0021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不仅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在疼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治疗方面有了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指出了痹证疼痛与感受风寒湿邪之间的因果关系,首次提出了“风寒湿三气”为痹证疼痛的病因学说。

《素问·举痛论》列举了疼痛的各种临床表现,阐述了经脉疼痛、脏腑疼痛的辨证要点,其中“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阐述了“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这一虚实疼痛的病机。

《素问·长刺节论》提出了筋痹、骨痹的概念和疼痛症状的特点:“病在筋,筋孪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灵枢·五邪篇》论述了骨痹、筋痹和肌痹等与五脏传变的病理机制,云“邪在肾,则病骨痛”,“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汉·华佗《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进一步阐明了骨痹与嗜欲不节、肾之阴阳受损有关,痹痛虽在筋在骨,但与肝肾关系密切。

引言中医药学对骨伤科疼痛的认识「00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腰痛候》指出,“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七月万物阳气所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痛:

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阐述了腰痛的主要病因,并对腰痛病机作了分析,认为除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的“暨腰痛”外,其余腰痛皆与“肾气虚损”有关。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七·肾虚腰痛方七首》曰:“腰痛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瘁,久久流入脚膝冷痹疼弱重滞,或偏枯,腰脚疼挛,脚重急痛。”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腰痛》提出了湿热、痰积作为腰痛的病因,丰富了腰痛的病因学说,曰:“腰痛主湿热,肾虚,痰血,挫伤,有痰积。”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则明确指出:“腰痛,精气学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指出:“诸痹,良由阳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正气虚弱、外邪侵袭及气血凝滞有关。

在骨伤疼痛的辨证治疗上,文献有诸多论述和记载,历代不同医家总结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黄帝内经》提出“肝主筋”、“肾主骨”、“气伤痛”、“形伤肿”等脏腑、气血的骨伤、筋伤辨证治疗的基础理论,指导着历代骨伤疼痛的临床治疗,根据病因及临床证候不同,辨证求因,辨证施治。针对骨病、骨痹之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着散之。”骨痈疽多属热证,宜用清热解毒法;骨痨多属寒证,宜用温阳驱寒法:痹症因风寒湿侵袭所致,治以祛湿散寒通络为主。

004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对肢体外伤的止痛、止血等治法和方药。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但总结了骨伤方面的药物,还介绍了镇痛、止血、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

明代医家薛己所著《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有所之不和。”外力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伤皮肉”、“伤筋”、“伤骨”,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气血津液亏虚,营卫不和,脏腑失调,造成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由于人体外伤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疼痛,所以在治疗上疼痛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的《血证论》、钱秀昌的《伤科补要》均闻述了“损伤之症,专从血论”。损伤早期,经脉受损或骨折,气机失调,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离筋经之血瘀滞肌肤腠理,“不通则痛”,在治疗上“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经过初期的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治宜和营止痛,接骨续筋;后期损伤日久,正气耗损而虚,“损者益之”、“虚则补之”为治则,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佐以舒筋活络。

历代中医骨伤医家在诊疗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包括药物(内服、外用)人、固定、手法、针灸、练功等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疼痛的诸多方法,在治疗时既有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又重视气血、经络和脏腑辨证。同时,在骨伤早期或伤后,为了尽快缓解患者伤痛,“急则治其标”,采用了诸多治疗疼痛的中医药疗法,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典藏,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掘、整理和提高。

第一章骨伤科疼痛管理概要

006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

一、疼痛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

1986年)给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二、疼痛的分类

1.按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于3个月),通常发生于伤害性刺激之后的疼痛,如果在初始阶段未得到完全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常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能在没有任何确切病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慢性疼痛的时间界限说法不一,大多将无明显组织损伤,但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

2.按病理学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或两类的混合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完整的伤害感受器感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正常情况下,疼痛冲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