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中西医防治 第2版》陶可胜,雷复华,傅光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4 17:00:18  67 epub

图书名称:《食管癌中西医防治 第2版》

【作 者】陶可胜,雷复华,傅光军著
【页 数】 356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7.08
【ISBN号】978-7-5189-2851-4
【分 类】食管癌-中西医结合-防治
【参考文献】 陶可胜,雷复华,傅光军著.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 第2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 第2版》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本书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和科研实践,充分考虑目前临床医生、患者的现状和需求,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所编撰的关于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的专著。全书内容包括食管的解剖与功能、食管癌的流行病学与控制策略、病因、预防、癌前疾病防治、病理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各种治疗方法、护理等。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管癌的预防措施、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中医治疗、内镜治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综合治疗、药膳与食疗等,并介绍了吞咽障碍、下咽癌、贲门癌、噎膈等相关知识,供医务工作者、患者参考。以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和防治食管癌。本书内容全面翔实,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对于提高食管癌的防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书既是一本医学专论,又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反映了当前国内外防治食管癌的新进展、新成就,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在食管癌防治上的优势。本书适用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护人员、医学院校师生,也可供食管疾病患者及家属,乃至健康公民参考。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前言食管癌(esophageal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发的国家之一,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提高我国食管癌防治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山东省泰安市(尤其肥城市、东平县、宁阳县等)是食管癌高发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诊治的食管癌患者绝大多数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在医学书籍中,中西医防治兼顾、临床科普兼顾性质的食管癌防治方面的书籍国内尚属少见。鉴于此,我们组织收集了近年国内外有关中西医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多年临床实践和筛查经验,编写了《食管癌中西医防治》一书并于2011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上消化道早癌筛查经验的积累,许多观点和内容需要更新,部分作者于2016年6月,在山东省肥城市参加了“癌症早诊早治中国行——山东2016年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培训班”,获取许多宝贵资料,更新部分内容,撰写成本书第二版。本书以从事食管癌防治临床工作一线的基层医护人员为主,并组织有关专业的学者共同执笔。在编写内容上努力做到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并能反映医学的进展;在文字上,力求言简意赅,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言之有据,为便于普通公民阅读,并尽量少用外文或代号;由于本书作者多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基层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故本书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本书主要供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食管疾病患者参考,也可供广大医学生和健康公民参考。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人们对食管癌的许多有关问题尚没有认识和解决,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食管癌研究的深入,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已形成的概念会在发展中得到修正、充实和完善,限于笔者的水平,尚未涉及之处在所难免,本书可能会有不少缺点,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和指正。显示全部信息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 第2版》内容试读

第一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

第一节食管的解剖

一、食管的形态与位置

食管(esophagus)是一个前后压扁的长管状肌性器官,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正常成人的食管全长25~30cm。

食管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颈段长4.5~5cm,从食管始端至第7颈椎水平,其右前方为气管,后方借椎前肌膜与颈椎相隔,两侧与甲状腺两侧叶的后部和颈总动脉相毗邻。胸段最长,约18cm,上端接颈段下至食管裂孔处与腹段相连,它在上纵隔中,最初在气管后方偏左。随后,食管下行并沿胸主动脉的右前侧降入后纵隔;下端在至胸主动脉的前方向左斜行穿食管裂孔与腹段相接。腹段最短,长仅1~2cm,位于肝左叶后缘的食管沟内。

食管全程有三个生理狭窄部: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个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滯留,也是食管癌好发部位。

二、食管的组织结构

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的四层结构,由黏膜、黏膜下膜、肌膜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

和外膜组成。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黏膜表面形成7~10条纵行皱襞,当食团通过时,肌膜松弛,皱襞平展。食管肌膜由外层纵行、骨层环行的肌纤维组成。肌膜上1/3为横纹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为横纹肌和平滑肌相混杂,食管起端处环行肌纤维较厚,可起到括约肌作用。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整个食管管壁较薄,仅0.3~0.6cm厚,容易穿孔。

(一)黏膜层

此层又分为上皮、固有膜及黏膜肌层。食管内层黏膜由鳞状

上皮细胞组成,延伸至Z-线即转变为胃的单层柱状上皮。Z-线

环绕成Z字形,标志着胃和食管黏膜的分界。在正常人,Z-线

或磷状-柱状上皮相接于下食管括约肌(LES)水平(距食管和

胃贲门解剖交界约2cm处)。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由胶原和弹性纤维组成,含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对食管起保护膜及润滑作用。

(三)肌层

食管肌层分内环肌层和外纵肌层两层。这种肌纤维的排列有利于食管蠕动收缩以及食管管腔内容物向胃传送。

组成食管肌层的肌纤维有两种:①横纹肌纤维组成食管的近

段1/3以及UES。虽然这部分食管由横纹肌组成,但对它的随意

调节却是有限的(如吞咽开始时),大部分是自主控制的。②平滑肌纤维。接近食管远段,管壁的平滑肌纤维渐增多。远段1/3食管完全由平滑肌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完全由肠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上食管括约肌(UES):UES由环咽肌组成,环绕上段食管

并附着于环状软骨。食管环行肌内层亦与UE$相延续。上食管

2

第一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

括约肌在防止食管内容物反流至口腔和喉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防止哽噎和误吸。

下食管括约肌(LES):LES由平滑肌组成,常位于食管由

胸腔进入腹腔的横膈水平。LES在胃与食管之间保持一个高压

区,对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起主要作用。

(四)外膜层

为食管最外层的结缔组织鞘,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食管咽部的外层由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能在食物通过引起食管扩张时伸展开。在腹部,食管通过膈肌后被腹膜包绕。

三、食管的神经支配

近段食管横纹肌的运动神经支配,起源于脑干迷走神经的运动神经。每条运动神经纤维直接终止于数条可激活的横纹肌纤维。

远段食管平滑肌的自主神经支配通过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系统来完成。所有到达食管的副交感神经均来自迷走神经。

肠神经支配:肠肌间神丛(Auerbach神经丛)支配肌层的运动。这个神经网络位于食管环肌和纵肌层之间。食管的黏膜下神经丛分布稀少。

四、食管的血液供应和淋巴管引流

食管的血液供应和淋巴管引流可分为两段。上1/3段的血供来源于双侧甲状颈干分出的甲状腺下动脉。同样,静脉回流通过甲状腺下静脉。颈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到沿颈内静脉分布的淋巴结以及气管旁淋巴结。食管中段的血供来自胸主动脉的几个直接分支。静脉回流沿表面静脉丛到左侧的半奇静脉和右侧的奇静脉,两者再汇入上腔静脉。

食管的淋巴引流到气管支气管和后纵隔淋巴结。食管下1/3

3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

段的血供来自胃左动脉的分支,后者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出的腹腔动脉。食管下段的静脉为胃左静脉的属支,但与奇静脉系统有吻合支。胃左静脉回流到门静脉,后者通过肝循环进入下腔静脉。门静脉系统基本上无静脉瓣,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时,可导致向上分流,产生食管下段静脉曲张。食管下段的淋巴引流到伴随胃左血管的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

第二节食管的生理

吞咽动作是指食团由舌背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舌背上的食团由于舌肌收缩贴靠硬腭,将食团经咽峡推向咽腔,此时软腭拾起,咽后壁向前,阻断口咽部和鼻咽部的交通,防止食团进入鼻咽部,舌骨被肌肉收缩而上提并带动喉向前上方移动,舌根被提向后上方,会厌下落,遮盖喉口,因而,当食团经过咽腔的

一瞬间呼吸停止。食团进人咽和食管,由于肌肉由上向下依次收缩推动食团下行,最后通过贲门入胃。整个吞咽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舌、腭肌肉有意识地收缩压挤食团经咽峡入咽腔;第二阶段是食团由咽经食管入胃,完全是反射性活动。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进人胃。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吞咽动作分为下列三期。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这是在来自大脑皮层的冲动影响下随意开始的。开始时舌尖上举及硬腭,然后主要由下颌舌骨肌的收缩,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舌的运动对于这一期的吞咽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这是通过一系列急速的反射动作而实现的。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结果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了鼻回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时停止;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4

第一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

被挤人食管。这一期进行得极快,通常约需0.1s。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实现的。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称蠕动,它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在食团的下端为一舒张波,上端为一收缩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进(图1-1)。

蠕动波

图1-1食管蠕动的模式

食管的蠕动是一种反射动作。这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咽部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发出传入冲动,抵达延髓中枢,再向食管发出传出冲动而引起的。

在食管和胃之间,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用测压法可观察到,在食管与胃贲门连接处以上,有一段长4~6cm的高压区,其内压力一般比胃高0.67~1.33kPa(5~10mmHg),因此是正常情况下阻止胃内容物逆流人食管的屏障,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作用,通常将这一食管称为食管-胃括约肌。当食物经过食管时,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

5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

管-胃括约肌舒张,食物便能进入胃内。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则可加强该括约肌的收缩,这对于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吞咽反射的传入神经包括来自软腭(第5、第9对脑神经)、咽后壁(第9对脑神经)、会厌(第10对脑神经)和食管(第10对脑神经)等处的脑神经的传人纤维。吞咽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内,支配舌、喉、咽部肌肉动作的传出神经在第5、第9、第12对脑神经中,支配食管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食管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运送到胃。它是一个肌性管道,长约25cm,两端有括约肌:即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

约肌(LE$)。食管括约肌有助于保持吞咽过程中的食管排空,

也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喉和口腔。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需6~8s,一般不超过15s。

第三节中医对食管的认识

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灵枢·肠胃篇》云:“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王清任则称食管为“胃管”,在《医林改错》中云:“喉之后名日咽,咽者口燕也,口燕饮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医贯》谓:“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认为食管与胃相连,和胃关系密切,为胃气所主。在生理上具有柔、空的特点,柔即柔软,食管要得到津液的滋润,才能柔软,才能使事物正常通降。食管的功能主要是水谷食物传输作用。与胃的通降和脾的运化作用有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