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西医诊疗学》陈秋欣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4 16:40:25  98 epub epub 图书

图书名称:《临床中西医诊疗学》

【作 者】陈秋欣编
【页 数】 98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21.11
【ISBN号】978-7-5180-8708-2
【分 类】中西医结合-诊疗
【参考文献】 陈秋欣编.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内容提要:

本书对临床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辩证诊治等多了统一阐述,中医特色鲜明,西医内容精炼,结合编者的临床感悟,从个别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本质,对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作用、时机、方案与思路等进行分析,尽量使中医、西医两种治疗方法都有体现,为选择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本书的编写突出了实用性,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重点,面向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者,是一本实用、简明、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

中医妇科

第一节,概述

一、中医妇科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因妇女具有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必然会有经、带、胎、产、杂等特殊疾病的发生,故其临床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病、妊娠疾病、产后病、杂病等。

(一)特色

中医妇科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与西医妇科学的理论体系不同,解决临床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医妇科学是在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上,根据妇女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医四诊及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以内服药物为主,兼顾中医外治法来诊治妇科疾病,故其具有内科性质但又有别于中医内科的临床学科。而西医妇科学就其性质及其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来看,其基本上属于外科性质的。

(2)尽管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及思维方式不同,但这两者的研究对象相同,故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科技与西医妇科学必然对中医妇科学产生影响,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

(3)现代中医妇科学的诊疗特色及诊治思路是借鉴西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进行中西医病名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病及辨证论治来扩大中医妇科学的临床诊治范围和提高临床疗效。

由于中医妇科学具有以上特点,这就逐渐形成了中医妇科学自身的优势。其最大的优势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重在一个“调”字。在治疗上,内外兼治,整体调节,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调经、助孕、安胎及疑难杂症是发挥中医妇科学特色和优势所在。如月经病:运用中药人工周期(月经期活血调经:经后期滋阴养血:经间期活血通经;经前期活血通经)的治疗。不孕症:不孕症病因繁多,治疗也比较困难,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特色。如中药调周序贯法用于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卵泡期重在滋补肝肾、养血调经促卵泡发育,排卵期加温阳活血之品以促排卵,黄体期以温补脾肾为主补黄体,经期则活血通经。对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外敷、静脉点滴等多途径给药:对于免疫性不孕采用滋阴降火补肾法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运用中医内外结合多途径给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抗感染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痛经,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有时服止痛药都难以缓解,年轻患者还伴有不孕,高达40%,给其身心造成很大

·1·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

痛苦。治以活血破瘀、行气止痛为法,能明显缓解痛经症状,使部分患者受孕,并且不影响正常月经,复发率低,无西药副作用。

(二)优势

如何坚持中医妇科特色发挥优势,基本对策如下。

(1)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妇科的经、带、胎、产、杂病有所作为。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基础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对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治疗有很好的临床疗效。首先是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鉴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了中医的临床辨证。其次是要千方百计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又要创造新的疗法,尤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中医临床阵地。

(2)选择优势病种,建设好专科专病。中西医学比较而言,优势主要体现在疗效更高、疗程更短、方法更简易、价格更低廉、毒副作用更小。如月经病、妊娠疾病(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剧吐)、带下病、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均为中医妇科的优势病种。其优势表现在全程或一个或多个环节上(临床疗效好、药物副作用小等),我们就是要针对这些具有优势的疾病,运用中医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要建设中医妇科专科专病,形成中医专家群,专门诊疗技术、专门的协定处方或制剂,研制中药新药取得明显优于其他疗法的临床疗效。只有这样,中医妇科学的学术水平、临床疗效、社会认可度、市场选择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中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3)坚持“能中不西,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方针。针对优势病种尽可能地使用中医药治疗,提高中医治疗率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医药在治疗月经病、防治自然流产方面已经取得满意的疗效。而现代研究表明补肾健脾中药(山药、党参、黄芪等)有调节妊娠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的作用。补肾药(菟丝子、仙灵脾等)具有激素样作用,这正是中医药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优势的物质基础。又如生殖道感

染等的综合性治疗采用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中药内服、外敷、中药保留灌肠、TDP

及微波治疗等,必要时结合西药)治疗急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等,也有良好的疗效,消除或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和改善生殖健康。再如输卵管性不孕已成为导致女性不孕的首要因素。由于导致输卵管不通或不全梗阻的感染、损伤、流产等致病因素多元化,使治疗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病原体多样化及长期不规范的用药,导致菌群失调,即使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很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后果严重。这也常被患者和医师忽视,或错误评估,一味诱发排卵,实则收效甚微。临床实践证明,明确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对策,个性化的方案收效甚佳。对于输卵管因感染所致,多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如腹部外敷、

中药保留灌肠、TDP照灯、妇科微波、口服中药和静滴中药针剂:对于壶腹部及伞端粘连积液,

可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于宫角部或峡部梗阻,可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术后辅以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等,提高临床疗效。

…2

第一章中医妇科

总之,中医妇科学是一门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学科,它是按照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路来诊治经、带、胎、产、杂病,其中月经病、盆腔炎性疾病、不孕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中医的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显著。由于中医妇科学具有内科性质,所以在妇科手术及运用现代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能更好地为广大妇女的健康服务,尤其是生殖健康方面,我们在继续发挥中医特色及优势的同时必须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方针,以人为本,尽一切所能提高临床疗效。以上是本人对中医妇科学特色和优势的粗浅认识。

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思路

中医妇科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许多研究成果。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使中医妇科的理论宝库更加充实和丰富。然而在中医妇科学领域内尚有许多亟须研究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一)理论研究

中医妇科文献浩如烟海,需要对古今中外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文献数据库,达到资源共享。由专业学会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医妇科的病名、症候、名词术语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严格的界定。如脏腑、经络的内涵,尤其是冲、任、督、带等奇经的实质、血海的含义、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的相关性等。中医病因学说重视情志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对其致病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二)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应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中医重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但诊断与鉴别诊断也很重要,辨证还需与辨病结合,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应建立统一的诊断、辨证与疗效标准,采取随机分组、盲法对照等原则,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研究,对临床疗效做出科学与客观的评价。对名中医的临证经验,应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其诊疗与用药规律,并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对病与证的关系、症候的实质等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法,结合现代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讨,将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技术上取得突破。近40年来,对肾虚、血瘀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治疗崩漏,闭经、痛经、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某些机制尚未清楚,仍需研究和探索。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与生命的病症,中医将如何解释其机制及进行有效的防治,都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方药研究

中药全部取自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近来世界各国均有“回归自然”的倾向,故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的研究也日渐广泛。中药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其功效也非单一。通过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许多中药已被发现有新的效用,因而扩展了应用的范围。

中药复方的研究是方药研究的重点。临床上中药的应用多数采用复方的形式,中药方剂的历史悠久,仲景的经方、后世的时方以及现代的验方各有其特色与效用。中药复方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作用机制也常常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要在中

·3·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

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方剂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其剂量的配比,采取多中心、规范化的临床验证,或通过病理与症候模型的复制,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

单味中药以及中药有效部位与成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妇科领域,抗生育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如天花粉不仅可以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天花粉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生育的作用,临床上已应用于终止妊娠,并可用于异位妊娠的杀胚治疗。芫花、甘遂除有逐水利湿之功效,其提取物也有抗生育作用,芫花萜已用于引产。此外,葛根、茜草、莪术、紫草等中药的提取物已被发现对实验动物有抗生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又如黄精既有滋养强壮之效,也具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益母草、蒲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能促进子宫收缩,对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和研究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开拓应用,是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方向。

中药给药途径及其剂型的研究在近几年也有较大的发展。许多古方和名医的验方、秘方已经贡献给全社会,研制成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其药理作用也通过实验和临床的验证被逐步阐明。中药的剂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膏、丹、丸、散,而是根据治法的需要和方药的功效制成各种剂型,如胶囊、颗粒冲剂、浓缩口服液、喷雾剂、注射剂、栓剂、泡腾剂、凝胶剂、灌肠液等等,给药途径多样化,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也便于对危急重症的救治。中药提取工艺与中药剂型的研究尚需继续深入进行。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继承老一辈中医妇科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建立团结协作、具有开拓精神、年富力强、学历、学缘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培养精通中医妇科理论并掌握现代研究手段与管理方法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临床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诊疗技术上有所突破。增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瞄准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力争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一、外阴炎

外阴炎是指外阴皮肤或黏膜发生炎症变化,如肿胀、充血、糜烂或灼热、疼痛等病症的统称,包括非特异性外阴炎、特异性外阴炎、接触性外阴炎等。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阴痒、阴疮、阴痈等范畴。《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云“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又云:“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论述阴疮的症候及病机云:“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近,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明代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中主张“阴中痒,亦是肝家湿热,泻肝汤妙”,同时又指出“瘦人燥痒属阴虚”。《景

·4

第一章中医妇科

岳全书·妇人规》总结:“妇人阴中生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

(一)病因病机

发病机制有虚实两端,实证多由摄生不洁,湿毒内侵,或嗜食肥甘厚味酒酪辛热之品,湿热之邪稽留于肝经,或肝木侮脾土,脾虚生湿,肝经郁热夹脾湿下注于外阴:虚证多由病久耗伤精血,阴血不足,阴户失养,化燥生风所致。

西医学认为外阴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特异性如念珠菌、滴虫感染为主;非特异性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等。临床以非特异性感染多见。此外,外阴炎还可继发于其他局部及全身疾病,如宫颈炎、宫颈癌、阴道炎等病症的分泌物刺激,或经血、恶露过多过久刺激,或糖尿病患者尿糖的理化性物质刺激,或医源性药物过度刺激作用,或外阴局部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都可导致外阴炎。

(二)诊断

1.病史

可有皮肤破损史。或有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病史,或有糖尿病病史。

2.临床表现

(1)急性炎症外阴灼热瘙痒、疼痛、外阴有糜烂、溃疡时,则有脓性分泌物,或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尿痛、性交痛等症。

(2)慢性炎症外阴瘙痒不适,可伴尿痛、性交痛等。

3.检查

(1)妇科检查:急性炎症可见外阴、大小阴唇、阴蒂肿胀充血,严重时可有糜烂、溃疡、湿疹等。慢性炎症可见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

(2)辅助检查:外阴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有细菌、假丝酵母菌、滴虫等病原体生长。(三)鉴别诊断

贝赫切特病(旧称白塞病)即眼一口一生殖器综合征,外阴溃疡可发生于大小阴唇、子宫颈、阴道,并可见于阴股皱襞、肛门、会阴等部位,常伴有口腔黏膜溃疡、眼炎,病程缓慢,时间长,反复发作。与外阴炎仅发生于外阴皮肤、黏膜者不同。

(四)辨证施治

主要病因为湿热下注或浸渍外阴,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根据“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施治。并应查找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湿热下注证

[临床症候]外阴肿胀瘙痒,灼热疼痛,充血或糜烂、溃疡,局部分泌物增多,带下色黄质稠,有秽臭,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依据]

(1)素体肝郁脾虚。

(2)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红肿或溃疡,小便黄,大便秘。

(3)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肝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见带下过多)。

5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

2.湿毒浸渍证

[临床症候]外阴疼痛、肿胀、充血、溃疡,分泌物多,色黄呈脓水,小便黄,大便秘,或带多色黄,舌红,苔黄糙,脉数。

[辨证依据]

(1)有皮肤破损史。

(2)外阴疼痛、红肿、溃疡,渗流脓水,小便黄,大便秘等。

(3)舌红,苔黄糙,脉数。[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方见带下过多)加土茯苓、蚤休、薏苡仁、草薛。

3.阴虚血燥证

[临床症候]阴部皮肤粗糙、增厚,瘙痒或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无力。

[辨证依据]

(1)素体肝肾阴虚。

(2)阴部皮肤粗糙、增厚,瘙痒或疼痛不适。

(3)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无力。[治则]滋阴清热,养血润燥。

[方药]四物汤(方见妊娠大便难)合杞菊地黄汤(方见月经先后无定期)加鸡血藤、制首乌、桑葚子、白蒺藜。

(五)其他疗法(外治)

(1)石膏、寒水石、野菊花,水煎外洗,每日1~2次。

(2)荆芥穗、蛇床子各30g,水煎坐浴,每日1~2次。

(3)锡类散或青黛散外涂外阴局部溃疡处,每日1~3次。

(4)黄檗末30g,鸡蛋清适量,调匀后涂擦患处。

(5)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擦干后涂以磺胺软膏或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形成慢性皮炎时用丙酸倍氯美松乳膏外涂,每日1~2次。

急性外阴炎可用紫外线、超短波、微波治疗:亚急性、慢性外阴炎可用超短波、微波、红外线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损。

(2)衣着宜松软舒适,尤其是经期、产后,宜穿棉质内裤,不宜使用紧身、化纤内衣。

(3)注意卫生用具与内裤的消毒。

(4)念珠菌或滴虫性外阴炎,夫妇双方应同时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二、前庭大腺炎

本病属于中医“阴肿”“阴疮”的范畴。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篇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阴疮。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