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子安宣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21 15:23:41  169 epub

图书名称:《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作 者】子安宣邦著
【丛书名】子安宣邦作品集
【页 数】 268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0.04
【ISBN号】978-7-108-06816-3
【价 格】45.00
【分 类】汉学-研究-日本-经典
【参考文献】 子安宣邦著.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内容提要:

本书从日本思想史的视野出发,对明治维新以来代表性的中国、亚洲论名家-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竹内好、沟口雄三等进行详细剖析,又与历史上日本的亚洲主义、东亚协同体论等重大思想问题相关联,进行知识考古学式的批判,从而清晰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中国认识的轨迹,对于其中的问题多有反思,并面向今天提出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的现实议题。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内容试读

第一章

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

读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之一

鸣呼,诸公!日本人对支那革命应受之光荣,非当前的物质助

力或置酒青楼争功者的个人会谈,而存乎赋予日本以兴隆和思想的

国家民族主义。

一北一辉:《支那革命外史》

一与中国的本质关系

中国问题即是昭和日本的问题,它最终决定了昭和日本的国家

命运,换言之,即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昭和10年代,中国问题甚至演变为日中战争这一最为恶劣的军事事态。那是一场既无理由亦无前景的战争,军部和政府都视之为“事变”而非“战争”,日

本在中国扩大的军事行动遂在这种状态下深陷泥沼,不可自拔。在

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陷入进退维谷之境的情况下,日本又在1941年12月8日发动了针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对英美的开战,使得日本在中国大陆的那场不明不白的战争变得有理有据。而这么做的

不只是政府和军部,还有国民,对英美开战使人们从愁苦压抑的情

绪中转而变得欢欣鼓舞起来。

*为保持史料的历史样貌,对引文和文献中的用词不做调整。下同。一编者

1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昭和16年(1941)春,哲学家信太正三从京大哲学科毕业后

即受到征召,被派往中国前线。当年12月,信太在战斗训练中负伤,住进保定的陆军医院。当时,对英美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医院。闻听此讯,“整个医院仿佛沸腾了一般,兴奋异常”,病房中有个人发了疯似的叫嚷着“太好了”。①在中国大陆参战的士兵们听闻对英美开战的消息都欢欣鼓舞,但发疯般地嚷嚷着“太好了”,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异常,因为,在大陆,他们所投身其中的战争本身便已是如此的沉重。1941年12月8日当天,无论是战线上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国民都认为“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而与中国的“战争”却依然打着“事变”的幌子继续着,日中战争在国民的意识当中是一直被隐瞒着的“战争”。

1945年的终战,对日本人而言,就是太平洋战争的战败,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是败给了美国。事实上,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烧光了大部分城市并占领了日本,还担起了战后处置之责。因此,“战争”的终结只与美国有关,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国民,都不想把战败视作在中国大陆这场深陷泥沼的战争之失败。昭和日本的战争是始于中国的战争,而且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始终在延续着。然而,这场发生在大陆但从未被称为“战争”的战争,却是以太平洋战争的战败而被终结的。不过,那是日美之间的了断,而非日中之间的了断。在日本战败的同时进入激化状态的中国内战,以及“人民中国”成立后的朝鲜战争,延宕了日中之间的了断。日中之间的了断长期以来都处于被搁置的状态。因此,即便1978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也是在本质性的了断尚未实

①信太正三:《我的战争体验史》,理想社,1968年。

2

第一章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

现或者说无意实现的状态下,仅仅是以恢复两国关系为目的而仓促为之的。于是,日中之间唯有经济方面的双边关系向着深广的方向

发展了下去

日中之间的本质性了断自然与对过去的历史认识有关,双方亦

应对如何确立未来亚洲和平的问题达成一致。我们与怎样的中国、

如何相处才能确保亚洲和平,这自然是与当代日本国家命运相关联的本质性问题。但日本和中国都在没有解决这一本质性问题的情况下,深化了经济领域的双边关系。在现已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的中国眼前,我们可谓束手无策。中国这个大国是可以携手共创亚洲和平的邻居吗?我们与中国至今未能建立起本质性的邻居关系,尽管经济关系得以深化,但本质上还是疏远的。

二回忆辛亥革命百年

今年(2011)是辛亥革命一百年,不知在中国辛亥革命将被如

何纪念。但现在身为日本人的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恢复与中国

已然失去的本质性关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以1911年10月10日

的武昌起义为肇端的辛亥革命与日本关联甚大,推行革命的主体多是流亡或曾留学日本的中国人,日本也为这场革命提供了各种援助。法国的中国现代史学家毕仰高写道:

日本也曾是让那些共和主义者深心铭感的楷模。另外,说得俗一点,日本是资金、武器和情报的供给源。日本的各派爱国者们都毫不吝惜地把这些东西挥洒出去。他们都对削弱甚至颠覆满洲王朝感兴趣,但动机却各不相同,纯

3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粹者有之,不那么纯粹者亦有之。①

从外部视角来记述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日本与日本人,或许就是这样的,而这种记述的确揭示出了内部观察者所写不出的侧面,但

与此同时,他们所写不出的是介入了这场辛亥革命的日本人之心。毕仰高将这些人概括为“爱国者”,若是指黑龙会系的国家主义者,

那就是与中国的民族主义相呼应、站在“亚洲主义”立场上的国家主义。接下来我要写的北一辉(1883一1937),便是被黑龙会的内田良平送进中国革命的日方介入者。北一辉是与中国的国家民族主义相呼应并参与了革命的日本国家民族主义者,是介入了新中国国家改造的日本国家改造论者。我想称这一立场为“亚洲主义”。何

谓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这正是我要通过本书回应的问题。而现在要事先声明的是,“亚洲主义”是将日本的变革与中国及亚洲诸民族的变革予以共时性或者联动性思考的活动者的立场。辛亥革命中的日方介人者便是此种“亚洲主义”者。对他们来说,中国的变革并不是与身为日本人的自己无缘因而疏远之的。他们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家民族主义变革视为亚洲变革之起始,认为中国的民族变革将与新的日本民族变革形成联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与中国有着或日希图建立起本质性关系的日本人。值此辛亥革命

百年之际,我们应纪念的首先是这些试图与中国建立起本质性关系

的“亚洲主义”者吧。本书试图从重读北一辉开始重新理解近代日

①路希安·毕仰高(Lucien Bianco)著,坂野正高译,坪井善明补译:《中国革

命的起源:1915一1949》,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引文中的“共和主义者”指的是国民党前身中国革命同盟会的孙文等人。

4

第一章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

本的“中国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三北一辉对中国革命的介入

北一辉介人了中国革命,并通过介入,在核心层接触到了中国革命。他基于这一体验撰写了《支那革命外史》。而他所体验到的中国革命是怎样的呢?明治43年(1910),实现了“日韩合并”的日本计划正式启动其大陆政策,就在此时,辛亥革命爆发了。在当地参与了这场革命的北一辉在发给内田良平的电报中称:“支那的革命即是日本对支政策的革命。”①实地观察了中国革命的北一辉,从这场革命中感受到了一些倒逼日本大陆政策改变的气氛,他的确是实地感受了中国革命之为何物的。

在北一辉的年谱②中,明治44年(1911)11月曾有“接到来自宋教仁的邀请电报赴上海”的记载。以辛亥之年命名、以武昌起义为肇端的这场革命发生在此前一个月,也就是10月10日,起义

的枪声是在革命派的准备尚未全备之际打响的。当时尚在上海的革

命派领导人黄兴、谭人凤、宋教仁等人被要求即刻赶往武汉。这场慌乱革命之爆发急需日本方面的火速支援,不只是财政、军事方面的援助,人员的助力也很必要。一封发给黑龙会(内田良平)邀请北一辉前来支援的电报使其匆忙赶往了上海,北一辉介入中国革命的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①北辉次郎(即北一辉)致内田良平电报[明治45年(1912)2月6日]“关

于辛亥革命的电报”,载《北一辉著作集》(第3卷),美铃书房,1972年。

②北一辉“年谱”,《北一辉著作集》(第3卷),附录。

5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北一辉与中国革命的关联,据说是从其加入宫崎滔天、萱野长知、池亨吉、平山周等所谓大陆浪人同人组建的革命评论社开始的。时在明治39年(1906),北一辉23岁。那年,北一辉自费出版了《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义》,但此书很快便被当局禁售,而其加入革命评论社就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陆浪人的宫崎等同人组建的革命评论社与中国革命同盟会联系密切,并援助了中国革命;北一辉亦加人了孙文等的革命同盟会,为支援中国革命而

四处奔走。明治41年(1908)北一辉欲赴华,却在神户被刑警抓了回来,作为社会主义者,他受到了严密的监控。明治43年(1910)5月,“大逆事件”引发的针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之逮捕行动开始了;同年7月,北一辉亦遭逮捕,好不容易才被释放。翌年,他便受中国革命派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之邀去了上海。

以上,我考察了1911年11月之前北一辉与中国革命相关的经历,他与旅居日本的黄兴、宋教仁等中国革命家们共有革命的志向与情感。但身为日本人的北一辉,何至于亲临其地参与中国革命,在此之前他的心理历程又是怎样的呢?在论及北一辉及其《支那革命外史》时,野村浩一在解说文中指出:“他加入革命评论社、关注中国革命的心理历程未必是明晰的。恐怕其中各种各样的契机都混杂在一起一如因《国体论》被禁而心生忧郁,还有个人的野心等。”①要问是什么让他参与了中国革命,也许正如野村所说的那样,是忧郁、野心,混杂着寻求出路的沮丧吧。松本健一对这种沮丧做

①野村浩一:《关于〈支那革命外史)》,《北一辉著作集》(第2卷)“解说”,

美铃书房,1959年。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