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23:43:40  41 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 外治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

【作 者】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
【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页 数】 103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5
【ISBN号】978-7-5214-2339-6
【分 类】骨损伤-中医治疗法-外治法
【参考文献】 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内容提要:

本书搜集了近几十年来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本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其中概论部分从骨科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五方面进行阐述;临床应用部分以病为纲,每种疾病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综合评按等方面对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进行详细介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对从事骨伤科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内容试读

然【州壑恕

2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

第一节骨伤外治法历史渊源及发展

一、】萌芽时期

中医骨伤科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周朝,中医学分科已有“疡医”,即外伤科医生。公元前476~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已基本形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方面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其中对破伤风(痉)的描述为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科学外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发展时期

公元220~960年的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晋代葛洪(公元261~347年)所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这是世界上关于该方法的最早记载,并沿用至今:同时还记载了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烧灼止血、桑白皮线缝合肠断裂等开放性创口的处理方法。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公元752年成书)记载了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的治法,提出了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记述了“阴疽”(类似于髋关节结核)、“筋疽”(类似于脊柱结核)的证候隋代巢元方(公元581~618年)所著《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对复杂骨折的处理,记载了用丝线结扎血管,还提出可以将破碎的关节和折断的骨骼于受伤后立即用线缝合,这是世界上关于骨折内固定最早的记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公元752年成书)指出,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

一者内伤”,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846年成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

第一章概论3

著,该书提出了一套与现代治疗相类似的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规则,形成了麻醉、清创、整复、固定、练功、按摩以及内外用药等一系列治法

宋元时期,中医伤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在民间出现了专门接骨的骨伤科医生。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正骨科”和“金镞兼疮肿科”。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成书),专列“折伤门”“金疮门”,倡导用柳木板固定骨折:张呆在《医说》中记载有通过切除死骨来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异体植骨术的病例;《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成书),在整骨方面有精确记载,并记录了当时已采用刀、剪、钳、凿、夹板等多种医疗器械进行骨科手术:在脊柱骨折的整复方面,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为世界首创

三、兴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骨伤科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家不但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骨伤科专著。明清两代太医院均设有“接骨科”“正骨科”和“正体伤科”。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用骨擦音作为检查骨折的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主张把穿出皮肤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朱棣等编著的《普济方》,在“折伤门”“金疮门”和“杖伤门”等卷中,辑录治疗伤科的方药1256首,是15世纪以前中医治伤方药的总汇,在“接骨手法”中,介绍了12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方法,在“用药汤使法”中又列出了15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法。薛己撰《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序文中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先河。异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记

4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

载全身57个穴位,总结了一套循经疗伤、按受伤穴位而施治的方药,成为骨伤科“少林学派”的代表。

清代骨伤科在总结前人治疗骨伤疾病经验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1749成书),在骨折的治疗方面述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整骨手法,以及竹簾、杉篱、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种外固定器材。该书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对近代中医骨伤科影响甚大。清代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赵竹泉所著《伤科大成》都系统论述了各种损伤证治,并附有很多治伤方药。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中医伤科面临危机,处于花叶调零、自生自灭的境地。在此期间,伤科著作甚少,以前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上失传。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西方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唐容川为代表的,主张“中体西用”“衷中参西”的“中西医汇通派”,继而到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四、成熟时期

进入20世纪,诸如X线等物理诊断技术的传入,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广

泛重视,尤其对骨伤科来讲,其重要性、先进性自然不容忽视。因此,当

时在上海等大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医骨伤医生,都尽可能地学习X线诊断知

识,利用X线拍片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一

些著名伤科医生一方面看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X线诊断技术应用尚不广泛

传统的诊断技术在更多地区仍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认识到X线

诊断技术较之丰富的传统骨伤诊断经验而言,亦有其局限性,正如20年代

即悬壶上海的十五世伤科传人魏指薪所言:“X线片是重要的、必须的,但

不能完全依赖它。有的骨裂或骨错缝,在X线片上由于摄片时的体位关系

或其他因素等,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而魏指薪则能结合丰富的临证

第一章概论5

经验用触摸的方法予以诊断。可见中西医在骨伤科学上的碰撞是和缓的。中医既注意吸取西医之长,同时也注重发挥中医骨伤科学几千年丰富经验之优势,这样和缓而理智的融合,为以后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中西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时国内外的概况,重新认识了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医各家和西医各派的学说和技术进行了比较鉴别,看到了古今中外医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各自的长处和缺点,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首先在骨折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的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伤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创了动与静的治疗观,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及传统的练功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进行、内外兼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需通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治疗原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国际骨科界称为“C0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在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等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慢性关节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传统的中医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医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在外固定方面,各地在总结中西医固定器械优缺点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论证。20世纪90年代,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同位素、电子计算机、磁共振、骨密度仪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一些治疗骨延迟愈合、骨质疏松、骨缺血性坏死、骨髓炎及骨性关节炎的中药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产

6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

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颈肩臂痛、腰腿痛、骨关节粘连性疾病、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中医骨伤科学已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其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骨伤科常用外治法

中医骨伤科外治法是指运用手法、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以及药物等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外治法是和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在骨伤科临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兹将基层临床医师常用如药物、封闭、针灸、针刀等常用外治法介绍如下。

一、外用药物疗法

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即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主要手段。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创伤的方法和方药,应用贴敷治伤已很普遍。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洗、贴、掺、揩等外用方法和药物治疗骨关节损伤。到了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贴敷的方药。吴师机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理瀹骈文·略言》中提出“凡病多从外人,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观点,颇为后世骨伤医家所推崇。骨伤科临床非常重视外用药的应用,并积累了很多外治经验,研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和药物。由于这些方法疗效卓著,易于掌握,作用直接,而且简便、价廉,所以经久不衰。按其剂型可分为贴敷药、涂擦药、熏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