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医养生一本通》李春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庭中医养生一本通》

【作 者】李春深著
【丛书名】养生大系
【页 数】 436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3
【ISBN号】978-7-5576-3427-8
【分 类】养生(中医)-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李春深著. 家庭中医养生一本通.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家庭中医养生一本通》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不治己病治未病——中医养生的精髓、求医问药之前先求自己——中医的自愈理念、人体内部的“中庸之道”——中医的平衡观等。

《家庭中医养生一本通》内容试读

第一章

认识中医养此

川家庭中医养生一本通444

第一节中医保健重在养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养生的精髓

中医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这个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不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先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还有一点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还会伤及脾脏,因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样,这里出现问题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么造成现在的糟糕状况,同时还得能管得住下面的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治未病”往往会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医疗现状,无论财力、物力都仅仅只够应付“已病”的人群!对疾病的治疗就像等洪水泛滥的时候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及预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缠身,疲于奔命,这样的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因此,只有我们自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

可以说,“治未病”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四处检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就哪里忙,

2

》》》第一章认识中岳养生用

最后难免损失惨重。所以,我们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求医问药之前先求自己一中医的自愈理念

现在流行一句话:“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怎么理解呢?人生病了,西医想的是如何把病毒给杀死,中医做的是如何把人的身体调养好,不给疾病生存的土壤。《黄帝内经》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人得病了,病只是机体不正常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要治的是那个人,要先把身体养好,通过提高人体的自愈力来驱赶疾病,不行再求医问药。

《黄帝内经》是一本适合老百姓的经典之作,它重视人文关怀,不管是看病还是养生,它都强调“求本”,追求的是脏腑顺安,气血充足和畅,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所以负责任的中医在看病时,会仔细询问你的生活习惯、查看你的脉象,把很多问题都问清楚了再考虑对策,而且不会轻易给你开药,而是想方设法提高你本身的自愈能力。

事实也证明,人体是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针吃药,靠人体的自愈力就可以解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做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流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细胞的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瘢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的作用,这就是人体自愈功能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人体的自愈力也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治、

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地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调动人体的元气,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会没有了。而我们生下来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这点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张,人体有自愈的能力,那我们就充分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败:

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愈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想吃冷饮就吃冷饮,想熬夜就熬夜…任何事情都有度,自愈力不是万

3

川家庭中店养生一本通《《

能的,如果你随意践踏的话,不仅病好不了,自愈力也会降低,自愈力低了,病就容易“光顾”了,这样就演变成恶性循环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地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人体就会进行自我修复,一些病症就会自然消失,人就恢复健康了。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其实,大道至简,大的道理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有时就像空气在你我身边,而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白,自愈功能的作用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以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面对已经染病的情况,中医也是更多地求助于人体自身的大药一经络和穴位,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但是,在现代医疗中,人们似乎对于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进行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反而因为症状的消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第一时间求助于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懒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说,我们在平时不要动不动就吃药,更不能乱吃药,而是通过合理饮食、按摩经络穴位、注意起居等中医的方法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消除疾病,保持健康。

人体内部的“中庸之道”

中医的平衡观

中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既不突出

4

♪》》第一章认识中医养生朋

也不落后,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有点像和事老的角色,对其大肆批判。其实,中国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美。自然界讲究生态平衡,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平衡,我们的人体内部也讲求一个平衡,这样才能和谐,才能长久。

《黄帝内经》中讲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这个中央既非南北,也不是东西,虽然东西南北都有土,但是只有中央的土才是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

《黄帝内经》又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这里的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黄色居于七彩色带的中央。在中医的五行论中,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属土的脾脏没有季节可主,但脾又是哪个季节都主十八天,毫无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也有一种说法讲脾主长夏。长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湿热最重的那一段时间,正好处在一年的中间。这同样反映了土既在中间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点。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这种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正因为人体内部有着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人类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来,没有像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样湮灭绝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是因为中国地处中央、奉行中庸之道,不欺人也不被人欺,一心一意地搞发展,才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盛极一时后灰飞烟灭。

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不可能像西医那样提供各种精确的数据,或者拍一长串片子让你看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中医只是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断定一个人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不是太玄了吗?其实,这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克,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这就是中

5

川家庭中岳养生一本通《

庸之道的魅力。因此,中医靠的是悟性,不可能一个人看了几本书、学了一些理论就能掌握中医的精髓,某些人不接受中医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千

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抑或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存的权利。这就是说人类是生活在细菌中的,那么既然有细菌和病毒,人为什么不得病?这很好解释,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人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了。

人体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是不会侵略你的,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致病因素是不可能侵犯你的。中国有句俗话“黄鼠狼子专咬小病鸡”,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小鸡容易遭到黄鼠狼的攻击。身体强壮就是正气,黄鼠狼就好比外来的邪气,身体强壮才是逃脱劫难的基本条件。

这种邪气包括风、燥、寒、暑、湿等邪气,它们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有的形成痹证,有的形成积聚病。为什么同时得病的人,有的患这种病,有的患那种病呢?难道这是自然界特别产生不同性质的邪气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黄帝内经》中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如果是花叶生长较早的,遇到风霜,就容易凋落;如果是质脆而皮薄的,就容易干枯;如果皮薄而含水多,遇到长期的阴雨,就容易溃烂;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