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管理学》张思超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22:02:53  46

图书名称:《中医健康管理学》

【作 者】张思超编
【页 数】 185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214-1766-1
【分 类】中医学-保健-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张思超编. 中医健康管理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健康管理学》内容提要:

中医健康管理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的健康管理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以维护个体和群体健康为目的,通过以中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测、分析、评估,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中医干预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本书编写着重从理念、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力求让学习者或从业者从理念上提高对健康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知识上掌握中医健康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当前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和类型及其特点;能力上强化中医健康管理的健康信息采集、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健康管理的方法及适宜技术。既突出中医特色,又兼收并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公司等部门的医生及健康管理人员,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培训和国家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者参考、阅读。

《中医健康管理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健康管理概述

一、健康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实践应用最初出现在美国,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积极效仿和实施。在美国,最先应用健康管理的是保险行业。医疗保险业的管理者通过长期研究发现,80%的医疗费用支出在治疗可预防的疾病上(如心脏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因而,如保险业找到此类可能导致治疗费用高的人,应用健康管理技术早期鉴别出高危人群,可降低投保人的患病风险,从而减少保险的赔付费用。通过健康管理,个人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个人对健康保险的信任度得到增加,又能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增加行业收益,使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双方受益,从而促进健康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慢性病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威胁和挑战,这也促进了美国政府开展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欧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工人及其家属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如果其健康出现问题,则会直接造成生产率的下降,雇主不仅要花费医药费用,同时还意味着要承担因工人健康问题造成的生产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基于此,亟待出现一种以疾病预防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来维护企业员工及其家属的健康状态,从而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

近几十年来,健康管理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可谓突飞猛进。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关于健康风险、循证医学和健康干预的大量研究及健康教育学的发展,为健康管理的进步提供了实践基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为健康管理带来了便捷并极大提高了健康管理的效率。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健康体检与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个体或群体全面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进入21世纪,健康管理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兴起与发展。

二、我国健康管理现状

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出现已近20年,其发展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受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健康产品的研究及健康管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物质与精神生活不断改善与提高,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兴起始自2000年,当时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2001年国内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2005年设立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2007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至2013年,中国已有6000余家各类健康管理服务公司,但由于健康管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健康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尚不完善,完整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还没有形成,相关产业规模也比较小,主要以健康体检及相关服务为主,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我国的健

1

”中医健康管理学

康管理总体仍处在发展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世界亚健康状态人群已占总人口的70%左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国类似调查发现,在30~40岁人群中,体检无异常者不足10%,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比例更高。数据表明,中国需要更多的、更加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系统而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需求旺盛。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2015~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产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至2030年达到16万亿,健康服务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及社会资本进人医疗健康行业的政策利好,健康管理消费市场会越来越大,专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一定会成为投资的重点领域。

三、健康管理概念

健康管理在国际上兴起与发展虽有30余年,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没有建立能够让各国学者都能接受的健康管理概念。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管理的几种代表性定义,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义,可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健康管理是运用医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以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全程检测、干预、管理的动态过程。可见,健康管理能够科学有效地调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达到以最小的投人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获得最大健康回报的目的。

四、健康管理学概念

健康管理学本质是将管理学的理念应用于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及康复领域,是管理学、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目前在国际上,健康管理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各国研究的重点领域及方向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健康管理学是研究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的医学学科,重点研究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健康信息技术以及与健康保险相结合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门集管理学、医学、预防医学与信息学于一体的医学科技创新型学科。健康管理学依赖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不同于单一的任何一门传统医学。

五、中医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

千百年来,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三因制宜辩证论治观、中医“治未病”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余年来,在中医“治未病”原则指导下,中医药服务由医疗为主拓展到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服务网路也由单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为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两大体系,对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尤其对亚健康防治有着积极意义,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的,它在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得到广泛的响应,并逐渐得以投入到探索和实践中。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印发儿童等5个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通知》,两个文件从技术标准、服务模式及适用人群等方面,明确了中医健康管理的职业服务内容。较之现代的健康管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能客观描述和评估健康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医在整体上对个人的健康状态进行衡量,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将“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的各

2

第一章绪论

流程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于中医健康管理的应用与推广做了重点强调,如国办发〔2015〕32号文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一2020年)》,2016年,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要求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目前,中医健康管理从广义层面上提出的较多,有的把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或与中医相关的方法或技术,均称为中医健康管理,不免失于表浅和笼统。一些中医健康管理软件系统有明显的商业化服务倾向,其实质还是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健康方案的服务,没有全程的中医健康管理跟踪。大部分注册为“中医健康管理”的公司实际运营项目与中医健康管理的实际内容并不契合,多数在从事中医保健品销售、健康体检、中医美容养生等项目,即使引入了中医健康管理的服务项目,也只是对健康管理概念的简单移植。总之,当前的中医健康管理市场缺乏系统的中医健康管理理论指导,可具体操作的技术或方法流程亦不够规范,单纯从事中医健康管理的专业人员较少,从业人员对中医学理论理解和掌握不够系统。

在学术层面,明确以中医健康管理为议题的研究报道有限,中医健康管理前期的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中医健康管理的实践研究,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还未建立,故批准立项中医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及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标准的研究,是一项推动健康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医健康管理及学科标准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只有突出中医特色,才能充分发挥中医学在健康管理领域的优势。

第二节中医健康管理学概述

一、中医健康管理概念

中医健康管理是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结合健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对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中医信息采集、监测、分析、评估,以维护个体和群体健康为目的,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教育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中医干预的综合过程。中医健康管理的主体是经过系统中西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中医健康管理的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

二、中医健康管理学概念

中医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中医健康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是一门融中医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于一体的新兴的综合学科。

中医健康管理学不等于中医治未病学及中医养生学,后两者主要强调人们平素应该如何保养身体培养正气,并根据体质偏颇的不同,运用传统中医疗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养生或治病目的。中医健康管理学是中医学、健康管理学的交叉综合学科,是中医针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将管理学的理念应用于中医健康监测、预防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中医学与健康管理学学科融合与交叉,形成了中医健康管理学这门新学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医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中医健康管理学

三、中医健康管理学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中医健康管理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用中医的健康管理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以维护个体和群体健康为目的,通过对健康状况进行中医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中医干预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是一门新兴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学科。(二)外延

中医健康管理学是中医学、健康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与中医学中的中医养生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治未病学等学科相关联。在国家大健康理念指导下,其外延主要包括中医健康管理的政策制定、群体及个体的中医健康管理理念或理论方法指导、中医医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中医健康管理信息的大数据采集及应用系统、中医健康管理的国内外营销、中医健康管理保险业务、中医健康管理的教育教学等,是一门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涉及多个学科、部门和产业的综合学科。

四、中医健康管理学学科任务

中医健康管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医健康管理的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应用方法。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健康管理学日益受到重视,而中医健康管理的内容散在于中医养生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护理学等不同的分支学科中,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与研究。中医健康管理学学科立足于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全面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通过中医健康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促使个体或群体树立中医管理健康、经营健康、促进健康的思想,建立个体和群体生命全程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突出中医药学的特色服务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中医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使患者以及健康人群更好地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并节约经费开支,有效降低医疗支出。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本学科以及中医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保健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期间,将“中医健康管理学”列为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的建设与深入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中医药学术内涵,为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提供策略、方法、技术和人才,为中医药在健康维护、健康促进、慢病防控等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医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融合相关学科建设成果、兼收并蓄的同时,如何使中医健康管理理论体系标准化,仍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在我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思想指导下,随着学科建设及研究的深入,中医健康管理学科在理论及应用方面都会逐步丰富和完善。

第三节中医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文献中虽无“健康管理”这一名词,但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健康管理理念。中医对于健康的认识,源于先秦以前古人对于健康问题的经验积累,并通过思考加以总结提炼,其思想最终定型于《黄帝内经》。两千多年以来,古人基本以此为基准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不断充实其内涵,丰富其实践形式。

第一章绪论

一、先秦及以前一萌芽阶段

自古以来,先民们为了自身健康,主动探索与发现辟邪调护的手段和方法,并总结经验,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初步的维护健康思想。(一))古代先民生活实践经验

先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在山林中,于风雨、饥饿、猛兽等不利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用己的聪明智慧不断改善饮食居住以及与疾病作斗争的条件,即“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又为索食充饥,采集野果杂草,渐分辨其良莠,或宜于食,或宜为药,或有毒宜慎,如“神农尝百草”,这些行为大大减少了因饮食条件和居住环境不适对健康的危害,这可以看作最原始的养生预防行为。随着医药卫生知识和经验的逐渐积累,先民们逐渐认识到虫蛀龋痛、寄生虫致腹疾,居住水湿环境易患“筋骨瑟缩”等等。殷墟出土文物证明,当时人们已知道除虫、排水、清扫等干预外界大环境的公共卫生措施,懂得洗脸、洗手、洗澡等调理小环境的个人卫生措施,并认识到灭害鼠逐瘈狗的必要性,掌握了酿酒技术,精于食物烹调,并注意到优生问题,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强调“礼不娶同姓”,这一良俗的形成,大大减少了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了民族健康素质。《左传》有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注意到良好的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郑国子产认为:“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告诉人们患病后要注意调整饮食、哀乐,而不是去占卜、求神。春秋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著名的“六气致病说”,从四时、五节、六气以及人情喜怒等天人结合的角度认识疾病,表明对于健康、疾病客观认识的提高,这也为疾病的防治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理论

1.有备无患至少殷商时期,人们的预防意识渐渐形成,如《商书·说命》记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治未病的方法和经验,表明健康管理思想以及实践初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有备无患”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左传》记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种避祸防患的观念,也影响到当时的中医学。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对齐桓公望色诊病的案例,从“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终至“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干预的理念,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这些朴素而原始的有备无患理念,实为中医健康管理思想的源头。

2.思患预防《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易经·既济卦》谓:“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易传·象》中解释此卦为“君子以思患而豫(豫,通“预”)防之”,亦即防在于预,预在于思“患”,充分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管子·牧民》也记载:“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故祸不萌。”《庄子·盗跖》云:“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反映当时人们已经使用灸法来防病。《论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指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事作为需与身体状态适应,提前规避某些不利因素,思患以预防之

3.谨慎药食“民以食为天”,而饮食、药物的种类需要辨清,食物的毒性和补益性则需分辨,因此有上古神农尝百草,以区分药物的毒性、作用。《周礼》将“食医”定为四医(食医、疡医、疾医兽医)之首,以慎辨饮食宜忌,可谓当今营养师雏形。《礼记·曲礼》载有:“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说明当时对于药物毒性的认识尚显模糊以及对于服药的慎重。《周易·无妄卦》谓:“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指出不可乱用药物,正如《象辞》谓:“无妄之药,不可试也”。《论语》记有:“子之所慎:斋、战、疾”,明确表明对于疾病的态度为“慎”,如“丘未达,不敢尝”,孔子由于不明药物的功效和配伍,故谨慎而不随便服用。孔子亦十分重视饮食宜忌、调养,认为:

5

中医健康管理学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而《礼记·曲礼》记载“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指出了对于选择医者的审慎态度。

4.早期干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警示我们当事物处于萌芽阶段时易被灭除,因此需居安思危,及时发现变化的征兆,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论述了“治之于未乱”的理念。这一思想运用于医学,即为《道德经》第

七十一章提出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若时常担忧生病以预先防之,就可以避免疾病的危害。《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文言》解释为:“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明确指出要善察秋毫,把握健康信息,提前预测并予以干预,则事半功倍。《鹖冠子·世贤》中记载:“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攙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此中说明了预防诊治的三个层次阶段:第一重境界即为扁鹊之“对症下药,救死伤于濒危”,扁鹊灵活运用针石之效让病人膏肓者起死回生;第二重境界为扁鹊二哥之“见微知著,除病症于萌芽”,从身体微小的症状敏锐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将病症医治于萌芽状态;第三重境界为扁鹊大哥之“未雨绸缪,防隐患于未然”,透过平静的表象看到隐藏的病因,从而达到“良医治未病”的境界。扁鹊治有形之疾,其大哥治病于无形,故“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反衬出当前防治疾病的状况,忽视细微之疾的调护,而一直追逐于重症的救治,致使疾病越来越多且难于应付。

总之,对于健康调护与疾病的防范认识与实践,先秦以前以及先秦时诸子百家的论述虽分散凌乱、不成体系,但内容较为广泛,且不乏精辟论述,闪耀着健康管理的智慧之光,足为中医健康管理学的思想与实践提供启发

二、秦汉一奠基阶段

(一)《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健康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不但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立论根基,同时也奠定了中医健康管理学认识与实践的基石。

1.首重养生防病,提出预防原则首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详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理与疾病规律,明达养生防病的道理;次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治未病”,孕育出“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思想;再述养生顺乎自然,正如朱丹溪所说:“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养生贵于“知道”,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以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亦即健康长寿,不仅重视生命的长度,更关注生命的质量,并明确提出养生的指导原则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原则。

2.提出未病理念,奠定防治基础《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并论述“治未病”思想,其中有三处记载“治未病”这一术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提“治未病”之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预防疾病于未生之前或及早救治于方萌之际;次见于《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论述早期预知、预判、诊断疾病,在疾病未显之前即予以治疗,以遏病势;《灵枢·逆顺》也有论述,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指出在疾病未盛之前或隐微之际采取治疗措施。综上,“未病”的本义既指无疾病,也包括疾病的萌芽阶段与未传病态,后世医家认为的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