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传统疗法》杨关林,吕晓东,关雪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20:37:44  70 吕晓东 吕晓东 图书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传统疗法》

【作 者】杨关林,吕晓东,关雪峰主编
【页 数】 357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7.05
【ISBN号】978-7-5132-3938-7
【分 类】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杨关林,吕晓东,关雪峰主编. 实用中医传统疗法.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用中医传统疗法》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对中医传统疗法源流及发展概况、中医传统疗法分类进行了系统回顾,辨析源流,有利于开阔思路、启迪创新,对加强传统疗法的系统研究、挖掘、整理、提高,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各论分为针法、灸法、中医微创技术、中药外治法、拔罐疗法、美容美体特色疗法、骨伤类技术、儿科特色疗法等八章,详细论述了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每种疗法更是详细讲解了疗法的发展沿革、治疗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图文并茂,对教学传授、临床带教、临床应用、科研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文末列举该疗法的验案更是示人以实例,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启迪性。

《实用中医传统疗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

针法

第一节耳针

一、简介

(一)发展沿革

早在2000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与上肢、眼、颊、咽喉相关联的“耳脉”。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医书《内经》中,有关耳的记述有59条,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救卒死耳目闭者,捣薤汁而灌于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的耳穴治病验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记载有耳中穴和阳维穴的位置、主治及施术方法。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耳穴的记载:“耳尖二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壮。”其法至今沿用。清代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中详述如何利用耳郭诊断疾病,并附有耳背穴位图,这是世界上首次印载的耳穴图。近代,1958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中医杂志》上指出耳穴的分布如倒置胎儿型。1987年6月成立了全国耳穴研究会,我国提出的《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在国际上获得通过和推行,使耳针学科日趋规范化。1992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1993年5月1日实施),使目前应用的耳穴方案基本定型。

(二)治疗原理

耳针疗法是根据耳与脏腑及全身各器官在经络上的联系,通过针刺、埋针、压丸等方法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治疗方法独特,起效快,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尤其对各种疼痛,急性炎症以及一些慢性病均有较好疗效。

002/实用中医传统疗法

二、适应证

耳针对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各种炎症性疾病,眩晕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功能紊乱性病症等,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对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等,有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

三、禁忌证

1.外耳患有溃疡、湿疹、冻疮破溃诸症时,暂不宜针刺。

2.有习惯性流产病史的孕妇禁用耳针;孕妇怀孕40天~3个月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治疗者,可轻刺激,但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

3.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年老体弱、过度疲劳等患者,慎用或不用,并要防止晕针。

4.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忌用,体质虚弱者慎用。

四、操作规范

1.穴位定位及主治

耳穴(图1-1)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与头面对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及臀部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三角窝对应着盆腔;耳轮脚相当于横膈,它将耳甲一分为二,即耳甲腔对应胸腔、耳甲艇对应腹腔:围绕着耳轮脚一圈是消化道;耳屏对应鼻咽部;对耳屏和耳垂对应头面部。耳穴的这些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2.材料准备

(1)毫针法:备28~32号之半寸长的不锈钢毫针、三棱针、干棉球。

(2)埋针法:备揿针型皮内针,消毒棉球。

(3)压丸法:备王不留行、绿豆或磁珠(磁性强度在180~380高斯)及小方胶布(面积约为7mm×7mm)。

(4)刺血法:备消毒棉球、三棱针、干棉球。

耳尖

址跟

风溪

结节

角窝上

肛门

神门

角窝中

内生殖器

盆腔

交感

轮1

腰骶椎

坐骨神经艇殖器

膀胱

输尿管

上耳根

胰胆

尿道

艇中

耳背心

耳背沟

轮2肩

十一小肠

胸椎

指肠

直肠

阑尾

耳中

外耳

资门食道

屏尖

轮3

咽喉

耳背肺

上屏

气管

外鼻

耳背肝

耳背脾

肾上腺

耳迷根

缘中

轮4

三焦

脑干

下屏

对屏尖

内分泌

屏间后

屏间前

面颊

内耳

垂前

耳背肾

扁桃腺

下耳根

图1-1耳穴

号适达/003

004/实用中医传统疗法

3.具体方法

(1)毫针法

基本操作方法:局部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固定耳郭进针,中指托着针刺部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又可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在反应点进针。针刺深度视耳郭不同部位厚薄而定,以刺入耳软骨(但不可穿透)且有针感为度。针感多表现为疼痛,少数亦有酸、胀、凉、麻的感觉。20分钟后起针。

治疗时间及疗程:留针时间20分钟。每次一侧或双侧针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埋针法

基本操作方法:先将穴区皮肤严格消毒,左手固定耳郭,绷紧埋针处的皮肤,右手持镊子夹住消毒皮内针的针环,轻轻刺入所选穴区内,再用胶布固定。一般每次埋单侧耳,必要时可埋双侧耳

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自行按压3~4次。留针时间3~7日,夏天宜短,冬季可长些。10次为1个疗程。

(3)压丸法

基本操作方法:选定穴位后,先以75%酒精拭净耳郭皮肤,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用镊子将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穴区,并粘牢贴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按压,直至耳郭发热潮红。按压时宜采用拇、食指分置耳郭内外侧夹持压物,行一压一松式按压,反复对压每穴持续半分钟左右。

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按压3~4次,每周换贴1~2次。每疗程5~10次。

(4)刺血法

基本操作方法: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手持针具用点刺法在耳穴处放血3~5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按压止血。

治疗时间及疗程: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可每日2次。

4.取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取穴: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取“胰胆”穴等。

(2)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中医学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肾”穴治疗脱发,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等。

第一章针法/005

(3)按经络学说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臂外侧痛,取耳穴“三焦”穴治疗;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4)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如胃肠疾患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

(5)按临床经验取穴:按临床经验取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个(或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五、注意事项

(1)应严格消毒。因耳郭血液循环差,耳郭感染较难治愈,严重者可导致耳郭肿胀、软骨坏死、萎缩、畸变,故应积极预防

(2)埋针法埋针处不要淋湿浸泡,局部胀痛不适要及时检查。如耳部皮肤有炎症或局部有冻疮时,不宜埋针。

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处理方法

(1)感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红肿疼痛较轻,可涂碘酒,每日2~3次;重者局部涂擦消炎抗菌类的软膏,并口服抗生素。如局部化脓,恶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发生软骨膜炎,当选用相应抗生素注射,并用庆大霉素冲洗患处,也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剂,外敷中草药及外用艾条灸之

(2)晕针: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温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七、医案举例

李某,男,35岁。初诊日期:2011年10月12日。

006/实用中医传统疗法

主诉:左侧腰部疼痛2天,疱疹1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出现左侧腰部疼痛,灼热,昨日出现散在疱疹,灼痛,夜间疼痛加剧,伴轻度发热,全身不适,夜寐不佳,烦躁不安,不思饮食。

查体:体温38.0℃,左侧腰部皮肤潮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治则:清热利湿,泻火止痛。

取穴:取耳穴肺、肝、胰胆、神门、肾上腺、腹,用0.5寸毫针刺,留针半小时,两耳交替,每日1次

效果:次日复诊,疼痛减轻,体温正常,局部皮肤暗红。五诊疼痛消失,疱疹部分吸收。共治7次,疱疹全部变干结痂,局部皮肤浅褐色。2周后随访,诸症痊愈。

按语:以毫针刺耳穴治疗本病,止痛快,可明显缩短病程,并可避免后遗神经痛。因肺主皮毛,故肺穴为治疗皮肤病要穴,可清热祛风止痒,并可以促进皮损愈合。本病因肝胆湿热所致,故取肝、胰胆以清泻肝胆湿热。神门为镇痛要穴,对本病神经痛效果明显;肾上腺清热消炎,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腹为局部取穴,可疏调患部气血而止痛。

第二节鼻针

一、简介

我国远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占卜鼻病的记载,这或许可以视为鼻部诊病的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代以后,人们不但对鼻的结构、形态、功能及与全身的联系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和认识,并且提出既可通过望鼻色来诊察疾病及预测人之寿天,亦可通过在鼻部针刺或其他方法治疗疾病。鼻居面部正中,古人称之为“明堂”。《灵枢·五色》篇说:“五色独决于明堂。”《灵枢·杂病》篇说:“呃,以草刺鼻取嚏,嚏而已。”这是以鼻治病较早的记载。其后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对鼻的论述更为详尽,记载鼻及周围邻近部位的腧穴已有十余个,并有以鼻治疗疾病的记载,指出不仅可以通过鼻治疗一般疾病,亦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