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刺血疗法》郭长青,郭妍编;郭长青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19:47:27  96 郭长青

图书名称:《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刺血疗法》

【作 者】郭长青,郭妍编;郭长青总主编
【丛书名】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页 数】 185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10
【ISBN号】978-7-5214-2670-0
【分 类】放血疗法(中医)
【参考文献】 郭长青,郭妍编;郭长青总主编.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刺血疗法.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刺血疗法》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刺血疗法的普及读物。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刺血疗法的起源、发展、理论依据、基本原则、优点、主要作用、取穴特点、配穴方法、针具针法、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常用腧穴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七章为治疗部分,侧重介绍了刺血疗法在内科、皮肤科、外科、骨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每种疾病按概述、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及临床报道的体例编写,并附有治疗穴位定位图,可使读者找到精准的穴位位置。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医生及广大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刺血疗法》内容试读

餐第

中医刺

第一节刺血疗法的起源及发展

一、刺血疗法的起源

2

刺血疗法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在石器时代,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恶劣,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身体常常会被尖石和荆棘碰撞,甚至碰伤出血。但有时在碰撞及流血后,某些原有的病痛却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酸痛等)。这种出于偶然的经验,最初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若干次的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通过人为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使之出血,可以达到医治疾病的效果,这样便有了最古老、朴素的放血疗法,应运而生也就有了最原始的石制医疗工具一砭石。《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新石器时代,人们还学会了用动物骨骼和竹子,做成像石针一样的针具来治疗疾病。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破碎的陶片成为人们进行刺血等医疗活动时的砭石替代品。在最早的医学文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脉法》中有“用砭治脉”的记载,即以砭石直接施术于人体皮肤上的浅表血脉,造成创伤,可治癫。《五十二病方》也有刺血治疗癫痫的记载:“颓(癫),生上卵,引起皮下,以砭穿其隋旁。”《脉法》和《五十二病方》是有关中医脉法方面最早的两部著作,也是目前考古学发现的有关砭石治病最早的文字记录。此外,《黄帝内经》中亦有关于砭石疗疾的记述,如“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疗法正是刺血疗法的维形。

二、刺血疗法的发展

刺血疗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书中对此疗法的针具、原则、瘀血阻络的诊断、适应证、取穴及操作手法

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刀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论》篇:“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即“锋针”用于放血治疗疖肿、热病、泄泻等疾病,这也是在古人使用砭石治疗皮肤痈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还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法,虽针具、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范畴。《灵枢·血络论》还进一步阐明刺血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箸”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总之,《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刺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据统计,明确指出刺血疗法的论述就有40多篇,从而形成了经络与气血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刺血疗法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不断摸索、总结并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方法。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与弟子过虢国治疗太子“尸厥症时,令其弟子子阳“砺针砥石”,在太子头顶百会穴处针刺出血,太子即醒。汉代名医华佗曾用针刺出血,治愈了曹操的“头风眩”。《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用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名医娄全善,曾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刺络放血,虽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大量论述,唐宋以前也有不少关于放血治病的记载与传说,但直到金元时代,针刺放血才正式发展成为流派,趋于成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非常重视放血泄热、驱邪。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略第三十二》中说:“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出血泻热,治实热证的方法。又如他治疮疡以“砭射之”“石而泄之”;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治热无度不可止,

于陷谷放血;治腰痛不可忍,刺委中、昆仑放血:治百节疼痛,刺绝骨出

血;治金丝疮(即红丝疗),“法当于疮头截经而刺之以出血”等。刺血疗法

的运用正是源于刘氏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

攻下派代表人物、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继承刘完素放血之术,进一步

疗法基础理

发展了此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少疑难危证,张氏常用刺络泄血而取

3

效,他说:“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认为泄血除热,攻邪最捷

张氏刺络泄血的学说,是继承《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的治则

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指出“治病当先识

经络”“故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

血,血少故也。”张氏审证精详,胆识过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泻络“三多”风格,即运用徘针多、放血部位多、出血量多。徘针又名铰针,形如剑锋,刺激体表,创伤面较大,出血较多。张氏放血部位之多很惊人,多者竟达百针以上。如治背疽,“以鲱针绕疽晕,刺数百针”;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除了在病变部位上多点刺放血外,还用多穴位放血,如对目疾实热,红肿赤痛者,必刺神庭、上星、囱会、前顶、百会五穴放血。张氏放血量多,有的以升斗计数,有的则以杯盏作计量单位,如“出血二杯”“血出约一二盏”等。其放血量之多,远非现今之数滴者所可比拟。张氏娴于刺络放血,胆大却又不盂滥,在施术时有明确的禁忌证。他认为刺络放血法主要是用于各种实热火证,而虚寒证则不宜使用,如他说:“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除此之外,张氏还指出在出血之后,应忌“兔、鸡、猪、狗、酒、醋、湿面、动风生冷等物,及忧忿劳力等事”。

补土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很重视针刺放血技术,并用针刺放血调整营卫气血的平衡,如在其《脾胃论》中记载有“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证,刺足少阴血络以治疗瘀血腰痛的经验,李杲的刺血攻邪理论在其弟子的继承下得以完善,《卫生宝鉴》中记载有详细的放血治病经验。医家王国瑞在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指出针刺太阳出血可以治疗“眼目暴赤肿痛,眼实红”: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遍身瘙痒,抓破成疮”“膏盲雀日”“视物不明”等疾病。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无论对针刺法或灸嫡法,均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其中针刺法多用于外科急证,且以破脓放血的攻破法为主,通过泻邪达到治疗效果。

历代医家选用的放血工具不尽相同,如李东垣用三棱针,张从正多用铍针,薛已则用细瓷片,薛氏《保婴撮要》十一卷云:“砭法…用细磁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头,稍令

磁芒对聚血处,再用等一根,频击刺出毒血…”清代郭又陶乃用银针其著《痧胀玉衡》谓治痧甚效,并认为银针无毒。

刺血疗法在古代藏医书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如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放血疗法可以驱除脉病、下泻血病、止痛消肿,具有防止腐烂、培育新肌、愈合创口等作用,在准确诊断疾病的情况下放出适当或全部的病血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此外,在刺血篇中对刺血的工具、适应证、刺法及取穴、禁忌等做了详细论述。

在世界其他国家,放血疗法的应用也很广泛,此种疗法在埃及、印度、罗马、西班牙、法国、德国、希腊等国均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西方各国仍在应用,美国的医生用此法治病每年达数万人次,并已证明对不少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思想渗入医学领域,宣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论,加之刺络术比针灸较难掌握,因此阻碍了针刺放血疗法的发展。到了清代,太医院曾明令撤销针灸科。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崇洋媚外之风盛行,祖国医学更遭到践踏,奄奄一息,几被消灭。自新中国成立后,刺血疗法才被医学界所重视,并得到了较大发展。近30年来,刺血疗法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同时,对一些疑难杂症,运用刺血疗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刺血疗法在挖掘、整理和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民间和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使之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二节刺血疗法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

一、刺血疗法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营养四肢百骸、脏腑器官、皮肉筋脉。而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

疗法基础理论

5

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靠气血充养全身。《丹溪心法》中提到:“有诸内者行诸外”所以一旦人体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病理上就会出现气

滞血瘀,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病在血脉、而形于络”是刺

血疗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素问·皮部论篇》中有记载:“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毫毛…

6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腑脏也。”《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由此可见,络脉是外邪由皮毛腠理内传经脉脏腑的途径,亦是脏腑之间及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正是由于络脉在发病与病机传变过程中都处于中间环节的地位,当病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郁滞时,络脉本身也会出现相应的瘀血观象。因此,外邪侵袭,血络首当其冲。针对“病在血络”这一重要环节而直接于络脉施用刺血法,则能迅速达到祛除邪气、调整和恢复脏腑气血功能的目的。《灵枢·终始》说:“久病者邪气人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人络之别,其人络者,邪气阻滞络道,便可出现络中血气阻滞等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血实有余的病证可用刺血疗法治疗。《素问·针解篇》进一步明确指出:经络瘀滞或邪入血分郁结不解者,刺络以去瘀血。《灵枢·血络论》还论述了刺血疗法的施术指征:见坚硬怒张的赤色血络,无论上下、大小均可刺之。刺血疗法的应用也是基于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即通过是否“入络”来决定使用刺血的方法及放血的量。

临床上,“病在血络”言而有征:一方面从形状上来观察,如《灵枢·血络沦》说:“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箸,则而泻之万全也…”对于一些瘀阻性的、急性的、中毒性的疾病,委中、尺泽、太阳等穴处常出现怒张的暗紫色血络,这些都是刺血的指征。另方面可从络脉瘀阻的颜色观察,如《灵枢·经脉》指出:“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