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训诂学》李具双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19:40:57  65 医古文 医古文 图书

图书名称:《中医训诂学》

【作 者】李具双主编
【丛书名】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页 数】 234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0.05
【ISBN号】978-7-5132-5982-8
【分 类】医古文-训诂-中医药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李具双主编. 中医训诂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0.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训诂学》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新发展情况,特别是仲景学术传承班课程体系改革的最新方案而编。教材紧紧围绕提高人才素质这一要求组织材料,理论、方法介绍与训诂实践相结合,内容分为上下编。上编训诂学基础知识,下编中医经典训诂文选,进一步突出了仲景特色,旨在增强学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能力。

《中医训诂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傅统訓站犀與中醫訓骷今1

上编

訓詁基礎知識

第一章傳統訓詁學與中醫訓詁

中醫藥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其系統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藴藏於中屬經典著作和相關文獻之中。這些著作均以古文撰成,特别是中醫的經典著作,成書大多距今两千年左右,文辭古奥難懂,加上古今文化的差異,是我們閱讀、研究的障礙,只有掃除這些障礙,突破語言關,才能繼承和弘揚中醫學。訓詁是溝通古今的門徑,前人在古書的訓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繼承這些成果是我們學習中醫經典的捷徑。本章簡要介紹傳統訓詁學的主要概念及重要著作,以及中醫訓詁的基本概况。

第一節訓詁的概念與專著

一、訓詁的概念

訓詁,最初單稱爲“詁”或“訓”,我國最早的訓詁專書《爾雅》前三篇就叫《釋詁》《釋言》《釋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言部》:“訓,説教也。”“詁,訓故言也。”清代段玉裁注:“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説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漢人傳注多稱故者,故即詁也。”简單地説,訓,解釋;詁,故也,古言古義,訓詁就是解釋古言古義。晉代郭璞《爾雅·釋詁》注也云:“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訓、詁二字連用,最早見於秦漢時期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故訓即詁訓,也叫訓詁,是用來解釋古今語言的不同,用通用語解釋方言的别異,以掃除古代文獻中語言文字障礙。

什麼是“訓詁學”呢?黄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黄侃指出,真正的訓詁學,其内容除了以今語

2令中醫訓詁學

釋古語、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最核心的是研究並揭示以語言解釋語言的規律,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使其理論條理化、系統化、科學化。訓詁學還需要對前人的訓詁實踐,特别是歷代的注疏,進行分析歸納,明其源流,辨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方法,是指導實踐的系統科學。

中醫訓詁學是傳統訓詁學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訓詁學在研究古代中醫藥文獻語言中的應用。就訓詁學研究的内容和材料來說,早期以儒家經典及諸子百家的訓釋材料、訓詁專著、著名訓詁學家的訓詁方法與成就爲研究對象。中醫訓詁學是以整理、注釋中醫經典著作的内容爲研究對象,但就其方法來說,還是採用傳統的訓釋方法,以傳統的訓詁材料爲佐證,所以需要了解舊注的名稱及訓詁專著。

二、舊注的名稱

漢魏時期的訓詁學家訓釋周秦两漢時期的典籍,逐漸形成了固定的醴式與名稱,主要有傳、笺、注、章句、集解、義疏等。

1.傅

西漢時期的“傳”,主要是對經書史實進行補充、闡發或議論。張舜徽《廣校略》:“有論本事以明經義者,《春秋左氏傳》是也;有闡明經中大義者,《公羊》《穀梁傳》是也;有循文解釋者,《詩毛氏傳》是也;有不必循文解釋,而别自爲説者,伏生之《書傳》是也。其或語無涉乎本書,事有資於旁證,而别録以成编,名之曰外傳。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亦名爲著,取著明經義者也。”這段話歸納了“傳”的基本内容:一是闡述補充經典,如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公羊傳》、谷梁赤《谷梁傳》。二是補充與經相關的内容,對經文“有資於旁證”,曰外傳。班固《漢書·藝文志》載醫經有《黄帝内經》《黄帝外經》《扁鵲内經》《扁鵲外經》等。一般認爲醫書分内經、外經,猶如《春秋》《韓詩》有内傳、外傳。《淮南子》分内外篇,唐代顏師古注:“内篇論道,外篇雜說。”《莊子》分内外篇,唐代成玄英序:“内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迹。”說明内篇主於說理,外篇則主於雜説和相關事迹。醫經所謂内外經,也大抵如此。内經主於闡明醫理,辭旨精要,爲醫家授徒所必傳,外經則偏於雜説旁陳,故内經傳而外經散佚。“傳”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循文注釋”,即注釋經義,疏通經文。“傳”成爲嚴格意義的訓詁體式,當首推毛亨的《毛詩故訓傳》。鄭玄《詩譜》:“魯人大毛公,爲訓詁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爲博士。”一般認爲,鄭玄所說的戰國時期魯人大毛公,即《毛詩故訓傳》的作者。毛亨在訓詁學中的地位,一是他最早爲《詩經》作注,二是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訓詁的内容和方法。毛享注《詩經》,在每篇之前有小序,用以說明每首詩的大意。釋詞與串講文義是毛傳的主要内容。毛傳

四千八百餘條,釋義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2.箋、注

時代變遷,名物的古今稱謂大多不同,两漢時期的人對周秦時期的著作已經不能完全讀懂,甚至對毛亨的注也需要解釋,這樣就出現了鄭玄爲《毛詩故訓傳》作箋,開創了“箋”的訓詁體式。《説文解字·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表明標識書意。

第一章傳統訓詁學與中醫訓詁今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毛詩正義》:“(鄭)康成特因《毛傳》而表識其傍,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故謂之《箋》,無庸别曲說也。”可見“箋”的特點是以前人傳注爲基礎,傳注不夠顯明者則加以闡明補充,傳注與己意不同者則另行説明。

“注”就是注釋經義。箋、注的體式都爲鄭玄所常用。鄭玄(127一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少年時期窮而好學,十二三歲時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他的第一個老師是京兆第五元先,後師從東郡張恭祖習《周禮》《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最後受業於馬融。鄭玄博通古文經學、今文經學、讖緯之學,遍注諸經,除了《毛詩傳箋》外,流傳下來的還有《儀禮注》《周禮注》《禮記注》,合稱《三禮注》。鄭玄注古籍,除了引證文献、參考辭書外,以今釋古是他最常用的方法。如《周禮·秋官·大行人》:“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鄭玄注:“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鄭玄明古音,他在注釋中能夠利用古音解釋古義,破通假。《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玄注:“泮,讀爲畔。畔,涯也。”“泮”字没有涯的意思,鄭玄把“泮”看作畔的通假字。

两漢時期,注釋諸子百家成就傑出者當屬高誘。高誘,東漢涿郡涿州(今河北涿縣)人,生卒年不詳。少時受學於同縣盧植,漢献帝建安十年(205)任司空掾,後又升任東郡濮陽(今河北)令。一生著述頗豐,最著名的是《戰國策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吕氏春秋》:“自漢以來,注者惟高誘一家,訓詁簡質,於引證颠並之處”,多考原書“以駁之,皆不蹈注家附會之失”。

3.章句

章句就是離章辨句。古書没有標點,經師授徒需要對文章分篇章,斷句讀,在解釋詞義之外,還要説明篇章内容,串講文句大意。《漢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左傳》中多古字古言,當時的學者主要是訓釋字詞,而劉歆研究《左傳》用左丘明的《傳》解釋《春秋》,使經和傅互相發明,這樣就開創了章句之學。從這裹可以看出,章句是故訓的延伸,由訓釋字詞演繹爲章句,一般是在解釋詞義之後再對句子進行串講。東漢時期的章句之學後來日趨繁雜,語多牽强附會,其著作也爲歷史所汰棄,流傳至今者有趙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其注疏皆文字簡潔,要而不繁。

4.集解

集解、集注、集傳、集釋是同一類的訓詁體式,一般是匯集他人或前人之注,擇善而從之,或者加上集注者自己的分析注釋,爲各家注釋的匯集。曹魏時期的何晏集孔安國、包咸、馬融等各家對《論語》的解說,编成《論語集解》。其序云:“今集諸家之善說,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名曰《論語集解》。”南朝史學家裴駟,以徐廣《史記音義》爲基礎,匯集各家注釋,参以己見,作《史記集解》。他在序中指出:“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說,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辭,取其要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並列…以徐爲本,號曰《集解》。未詳則闕,弗敢臆說。”他採绿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人的注解,只要對《史記》有所裨益,都抄録於内。並以《徐廣音義》爲底

4€中醫訓詁學

本,匯集各家的訓釋,著《史記集解》。中醫著作方面,清代張隱庵匯集“共事參校者”和“先輩議論相符者”的意見,以及自己對《素問》的闡釋,著《黄帝内經素問集注》

九卷、《黄帝内經靈樞集注》九卷。

5.義疏、正義

“疏”是疏通使暢達之意。義疏,就是疏通文意。南北朝時期,受佛教講經的影響,儒生講儒家經典的講稿日“義疏”或者“講疏”。在内容上,“義疏”較漢儒的經注詳細,除了解釋詞義,還串講句意,闡發章旨,甚至申述全篇大意,唐代的“正義”就是在“義疏”的基礎上形成的。唐朝建立之後,唐太宗於貞觀四年(630)詔中書侍郎顔顏師古考定《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的經文,撰成《五經定本》。不久,又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生撰《五經正義》,用它來統一經文的注釋。孔穎達(574一648),字冲遠,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五經正義》由孔穎達統領其事,總攬大綱,諸儒分治一經,各取一書作底本,採録先儒舊說编制而成。《尚書》用孔安國傳爲底本,《尚書正義》本於劉炫《尚書述義》。《詩經》用毛傳和鄭箋爲底本,正義本於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禮記》用鄭玄的注,《禮記正義》本於皇侃《禮記義疏》。《左傳》用杜預的注,《左傳正義》本於劉炫《春秋述義》。《周易》用王弼注。

唐太宗敕撰《五經正義》,目的是調和南北,統一經注。因此,都是在指定注本的基礎上闡發經義,引用别家注釋作爲補充,但不駁難本注,所謂“疏不破注”。其體例是:先用“正義日”標目,總括章、節經文意旨,然後隨文釋詞,闡發義理;再用“注某某”標識,對注文進行詮釋。在詮釋經注的同時,或辨章異同,或解釋詞義,或考證名物禮制,或闡明語法修辭等。

三、訓詁專著

訓詁學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是訓詁大師的出現和訓詁專著的產生。下面就幾種常用訓詁辭書和字書作簡要介紹。

1.《爾雅》

通釋語義類的訓詁專書,是在秦漢時期訓詁學家注釋經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代表作是《爾雅》。《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按類分编的詞典,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張晏注:“爾,近也;雅,正也。”“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是典雅規範的語言。《爾雅》的意思是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合乎規範。

《漢書·藝文志》著録《爾雅》三卷二十篇,現存十九篇。其篇名和次序是:釋詁第一、釋言第二、釋訓第三、釋親第四、釋宫第五、釋器第六、釋樂第七、釋天第

八、釋地第九、釋丘第十、釋山第十一、釋水第十二、釋草第十三、釋木第十四、釋蟲第十五、釋魚第十六、釋鳥第十七、釋默第十八、釋畜第十九。《爾雅》全書收詞語

四千三百多個,两千餘條,分屬於十九大類。從内容上看,前三篇《釋詁》《釋言》《釋訓》主要是解釋通用詞語,《釋親》以下十六篇多是解釋名物詞語。

就《爾雅》釋詞採用的方法來說,主要有三種:一是把幾個意義相通或者相近的

第一章傳統訓詁學與中醫訓詁今5

詞羅列在一起,然後用一個較爲通用的詞去解釋。如《釋詁》:“如、適、之、嫁、徂、逝,往也。”二是屬中求别,《釋親》以下十六篇多採用這種方式。《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日載。”三是描寫。《爾雅》對實物多用描寫的方式,對有些實物的描寫已經非常细緻,如《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爾雅》是早期經師訓詁資料的匯集,對於研究漢語詞義的發展規律,閱讀、研究古代文獻都有重要意義。鄭玄爲毛詩作箋,許慎撰《說文解字》都利用了《爾雅》的資料。由於是第一部訓詁專著,其粗疏與不完備之處在所難免,比如分類不夠嚴密、詞義辨析不精等。

後代對《爾雅》研究成績卓著者當推晉代郭璞。郭璞(276一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晉書·郭璞傅》:“好經術,博學有高才,而訥於言論,辭赋爲中興之冠。好古文奇字,妙於陰陽算曆。”“注釋《爾雅》,别爲《音義》《圖譜》。又注《三倉》《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及《楚辭》《子虚》《上林赋》數十萬言,皆傳於世。”郭璞注《爾雅》的主要方式是以今語釋古語。《爾雅》中的很多古詞古義,經過郭璞的注釋就變得比較明白易懂。《釋言》:“佻,偷也。”郭璞注:“謂苟且。”《釋草》:“艾,冰臺。”郭璞注:“今艾蒿。”郭璞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注意到了文字記録的是語言,開始擺脱文字形體的束縛,從聲音探求詞義。如《釋親》:“夫之兄爲兄公。”郭璞注:“今俗呼兄鍾,語之轉也。”《釋詁》:“印,我也。”郭璞注:“印猶姎也,語之轉也。”

2.《廣雅》與《廣雅疏證》

《廣雅》,三國魏張輯撰。张輯,字稚讓,清河(今河北省臨清縣)人,魏明帝太和中爲博士,生卒不詳。《廣雅》一書,是對《爾雅》的增廣。張輯在《上〈廣雅〉表》中指出:《爾雅》“包羅天地,綱紀人事,權揆制度,發百家之訓詁,未能悉備”,於是“竊以所識,擇撢群藝,文同義異,音轉失讀,八方殊語,庶物易名,不在《爾雅》者,詳绿品覈,以著於篇,凡萬八千一百五十文,分爲上、中、下”。其體例仿《爾雅》分

十九篇,篇名與次序皆與《爾雅》一致,所收内容較《爾雅》爲廣。

清代學者王念孫(1744一1832),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人,前後歷十年著《廣雅疏證》,訂正《廣雅》之訛誤。疏證征引博洽,是訓詁學史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清代訓詁學能取得傑出成就,是建立在古音學的基礎上。訓詁學家認識到了語言的本質是以音載義,所以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强調“訓詁之旨,本於聲音”,因而在訓詁中能打破文字形體的束縛,“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廣雅疏證·自序》),把傳統訓詁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3.《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據形繫聯”、系統分析漢字字形結構的字書,也是最早的一部字典。作者許慎(约58一约147),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早年當過郡功曹,後任太尉南閣祭酒,嘗校書於東觀,受學於賈逵,博通經籍,因而有“五經無雙許叔重”的讚譽。著作除了《説文解字》外,還有《五經異義》《孝經古文說》《淮南子注》等書,今皆散佚。許慎著《說文解字》的原

6∈中醫訓詁學

因,在其《後敘》中指出:“文字者,其本所由生。”文字爲本,五經爲道,有文字而後有五經,而東漢今文經學家隨意解說文字,遂使“巧說袤辭,使學者疑”,因此,許慎在《爾雅》、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母敬《博學篇》、揚雄《訓纂篇》等書的基礎上,博採董仲舒、司馬相如、劉向、劉歆、杜林、賈逵等“通人”之說,作《說文解字》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以達到“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怡”的目的。《說文解字》問世之後,自漢至唐,一直流傳不斷,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版本,一是南唐時期徐鍇的《說文解字繫傳》,世稱爲“小徐本”;一是北宋初年徐鉉等校定本,世稱爲“大徐本”。

《説文解字》是一部字書,許慎創著的目的是根據每一個字的形體結構,探求文字的本源,推求文字形、音、義之間的關係及其由來。其编寫體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一部》“元”字下分析指出:“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已下,義書也:《聲類》已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顛也是。次釋其形,若從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日形書也。”因此,《說文解字》的體例,表現在形、音、義三個方面。許慎據以説解字義的字體是小篆,附麗於篆文以外的文字稱爲“重文”,重文包括三種:古文、籀文、或體。許慎的年代,甲骨文還隱没無聞,所謂古文,當是西漢時期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得,用戰國時期文字書寫的典籍。籀文,一般認爲是取材於《史籀篇》中的戰國時期文字。或體,就是篆文的别體。許慎通過分析小篆的形體結構,用五百四十個部首繫聯所有的漢字,部首安排的順序是始於一而終於亥,部首之間“據形繁聯”,以形體相似或者意義相近爲順序,例如肉部的肓、腎、肺、脾、肝、膽、胃、脬、腸列在一起,胯、股、脚、脛、腓、腨排列在一起,基本上做到以類相從,不相雜越。篆文之下,如果古文、籀文跟篆文不同,則列古文、籀文、今文和俗字於篆文的說解之下,一一加以說明。

許慎對漢字的說解,必先字義,然後字形。凡象形字,則言“象某某之形”,例如《兒部》:“兒,孺子也。从兒,象小兒頭囟未合。”《口部》:“口,人所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从口。”指事字,則日指事,例如《一部》:“⊥,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會意字,則曰“从某某”或“从某从某”,例如《宀部》:“定,安也。从宀从正。”“向,北出脯也。从宀,从口。《詩》日‘塞向瑾户’。”凡形聲字,則日“从某,某聲”。例如《肉部》:“肝,木藏也。从肉,干聲。”

在釋義的方式上,許慎總結了漢人訓釋字義的成果,主要採用互訓、探源、義界的釋義方法。所謂互訓,就是採用两個或者两個以上意義相同或者相近的詞,彼此互相訓釋。如《言部》:“諷,誦也。”“誦,諷也。”《食部》:“餓,饑也。”《是部》:“逃,亡也。”探源即推求語源。許慎釋義,探求詞義的來源,主要採用聲訓的方法。如《二部》:“旁,溥也。”《門部》:“門,聞也。”《户部》:“户,護也。半門曰户。”義界,就是用简潔準確的語言給詞下定義的訓釋方法。例如《衣部》:“衰,艸雨衣。”《口部》:“咳,小儿笑也。”《一部》:“吏,治人者也。”《艸部》:“藥,治病艸。”

《說文解字》除了在解釋字的形體結構時用“亦聲”“省聲”標明字的音讀之外,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