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良方集》吴康健,吴宇超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19:32:58  28 编著 编著 图书

图书名称:《中医良方集》

【作 者】吴康健,吴宇超编著
【页 数】 300
【出版社】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1
【ISBN号】978-7-5390-7211-1
【分 类】验方-汇编
【参考文献】 吴康健,吴宇超编著. 中医良方集.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良方集》内容提要:

《中医良方集》分为五篇。第一篇专病论方,介绍运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审证求因,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方法与经验;第二篇收载良方28篇文章,列举传承中医、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实例;第三篇收载多年来为儿童、成人开具的膏方实例180余例;第四篇收录了部分老前辈应用的单方、验方,第五篇为发表的论文合集。本《中医良方集》收录的内容详实、疗效显著、经验独到、切合临床,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相信此书对中医药学术传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古人云:“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熟读《中医良方集》后,能为年轻中医师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本书不仅适合青年中医师,也可成为中医传承弟子的良师益友。

《中医良方集》内容试读

第一篇专病论方

法方药、融汇一体,为病人解除痛苦。合的体现。的方法:望闻问切、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理本篇仅举九个病种,同时应用中医治病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病的基本原则。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

本篇序

中良方集

第一章急性肾炎

概述

急性肾炎是以浮肿、少尿、血尿、甚则眩晕、头痛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因小儿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肾气不足,易为外邪所侵,伤及脏腑,导致水液不能循经而布,发为本病。本病为小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3一12岁的儿童,四季均可发病。

《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伏,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这与急性肾炎水肿先从眼脸开始,继则延及全身,伴有咳嗽等症相类似,所以急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中“水肿”或“水气”范畴。后世将此水肿称之为“阳水”。如《证治汇补·水肿》:“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类证治裁·肿胀》云:“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急性肾炎多数由于感受风寒暑邪或湿热疮毒而成。

急性肾炎早期多属实热证,后期多属虚寒证。早期多属邪盛正实,以祛邪为主,治疗历代应用发汗、利尿、逐水等法,基本遵循《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所谓“开鬼门”即发汗利水,使邪从表而解;所谓“洁净府”即清利小便,使邪从下焦而解。但是近年来着重清热解毒,治疗上有较大进展。

002

第一篇专病论方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以致气机失调,水液排泄障碍而发生为水肿。

一、风邪外袭,肺失宣降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风邪外袭,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流溢于肌肤、水肿。

二、水湿内停,脾失健运气候、环境潮湿或涉水冒雨,水湿之气入侵,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溢于肌表、而成水肿。

三、疮毒入侵,内归脏腑疮毒入侵,湿热壅滞、郁遏肌肤,内归脏腑、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不能生水,水气横溢,发为水肿。

从上述所看,肾炎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肾居下焦,主开阖。正如《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为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不过急性肾炎水肿主要病变在肺脾,以肺气不宣为主。

若湿热久蕴,蓄积下焦,热伤血络,则为尿血。此外,湿热化热,热极生风,风火上扰,可见头痛、头晕、眼花、甚至惊厥等邪犯心肝之症。若水气上凌心肺,则见咳嗽、气急、胸闷、心悸、烦躁不安等症。若水毒内闭,则见尿少、甚至尿闭,恶心呕吐、昏迷等症。

辨证论治

一、风邪犯肺症状水肿始见眼脸,继及全身,皮肤光亮,小便少或有尿血,或有发热、恶风、咳嗽、全身不舒、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

发热恶风、咳嗽—感受风邪、肺失清肃。

眼脸浮肿,继及全身一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

003

医良方集

输膀胱,以致水液留于体内,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小便短少一水聚肌肤,不走常道,膀胱气化不利。尿血—湿热蕴于下焦、血络受伤。舌苔薄白、脉浮—风邪之症。治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茯苓皮,白茅根

方义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发汗利水;连翘清热解毒;杏仁宣肺化痰利水;赤小豆利水消肿;茯苓皮、白茅根清热利水。

加减如有表寒者加苏叶、防风疏散风寒;若有咳喘者加桑白皮、葶苈子清肺定喘;若口渴烦躁加石膏以清热,使邪从里而化;若有尿血者加大小蓟;咽红肿者加连翘、黄芩。

二、湿热内侵·症状尿血、浮肿或浮肿不明显、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

尿血—湿热久蕴、热伤血络所致。

浮肿—湿热内侵、脾失健运、水湿潴留、发为浮肿。小便短赤—湿热留注膀胱,气化不利。舌苔黄腻、脉细数—湿热之象。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四苓散加减:猪茯苓、泽泻、车前子、竹叶、白茅根、大小蓟方义方中猪茯苓、泽泻、车前子、竹叶、白茅根清热利湿,大小蓟清热止血。

加减若疮毒所致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若淋巴结发炎引起者加夏枯草、土贝母清热消炎;或浮肿已无、血尿不清者可选用小蓟饮子加减,生地炭、大小蓟、旱莲草、藕节炭、白茅根、茯苓、泽泻等凉血止血

三、脾肺气虚症状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胃纳不香,舌苔薄

004

第一篇专病论方

腻、脉细软,尿检有红细胞。

证候分析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一在疾病后期,正气未复、肺脾两虚。胃纳不香—生化之源虚弱、脾气未旺。舌苔薄腻,脉细软一脾虚有湿,气血未复。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扁豆、陈皮、山药、茯苓、炒米仁

方义本方中党参、白术、扁豆、山药健脾益气,茯苓、炒米仁、陈皮健脾开胃化湿。

加减表虚有汗者加玉屏风散固表止汗,少数舌红少津属阴虚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养阴补肾。

四、变证在疾病过程中,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变证。邪陷心肝,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惊厥,致使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以平肝潜阳。常用药物:龙胆草,珍珠母,牡蛎,姜半夏,羚羊角片。水气上凌心肺,症见呼吸短促、上腹部闷痛、面色灰白、发绀,烦躁不安,舌苔白腻、脉细数无力。此系心阳不振,治拟温阳救逆。常用药物:党参、附子、牡蛎、五味子。水毒内闭:如见尿闭,甚或头晕、恶心、呕吐、昏迷、舌苔腻、脉弦或烽,可用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如制半夏、陈胆星,竹茹、大黄、附子、黄连、干姜等,并配合各种措施,积极抢救。

其他治疗

一、单验方

1.白茅根60克,鸡内金15克,白术15克,广陈皮3克,生姜皮9克,同时葱慰脐部,治愈小儿重症水肿。(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

005

医良方集

1964(3):17)

2.每日用半边莲50克,煎三次分服,治疗小儿急慢性肾炎有一定疗效,服药后三天水肿及血尿症状完全消失。

3.旱莲草、白茅根、苍耳草各10克治疗急性肾炎有效。

预防与护理

1.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预防感冒。

2.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退,或基本消失,可下床活动。

3.水肿期应限制食盐及水摄人,对早期尿少的病儿,应予无盐饮食,至其小便增多,水肿消退,可给低盐饮食,以后逐渐增加。

文献选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肿病论》:“小儿肿病有二。一者气肿,因脾胃虚而气攻腹。腹胀误行转药下之,致虚气上附于肺,行入四肢面目而作肿也。疳气亦然。二者水肿,因上焦烦渴,饮水无度,脾胃虚而不能约制其水,肾反乘脾,土随水行,上附于肺,肺主皮毛,脾主四肢,故水流走于四肢皮肤而作肿也;甚则肾水浸浮于肺,则生大喘,为难治也。”

《幼幼集成·肿满证治》:“治肿当分上下。《经》曰: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上而起者,皆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参苏饮合五皮饮。”又云:“肿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冷。或因于脾气受湿,宜渗利之。”故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一身尽肿者,或胎禀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凡小儿之肿在表,头痛身热,此风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黄、葛根、苏叶、杏仁以发之。若无身热,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气化,小便利而肿消矣。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