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刘仍海,张董晓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8-19 18:45:40  39 基层医生 基层医生 中医外科学

图书名称:《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

【作 者】刘仍海,张董晓主编
【页 数】 327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9.05
【ISBN号】978-7-5132-5505-9
【价 格】68.00
【分 类】中医外科学
【参考文献】 刘仍海,张董晓主编. 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内容提要:

本书从中医外科学总论、疮疡、乳房疾病、瘿病、肛肠疾病、泌尿男科疾病、周围血管病、中医皮肤保健与美容八个章节展开,对中医外科临床进行阐述。本书偏重于中医外科临床,各章节在疾病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添加常用中成药、单验方、针灸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名医经验、医案精选等内容,更加贴合临床实际。本书实用性强,指导性强,能够较好地为中医外科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内容试读

第合章概述

第一节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外科自身经历了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并受到所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学整体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其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与气候抗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创伤,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疥”“疕”等。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书中已有痈、疽、金疮、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药学的第一部经典,为中医药学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内经》涉及的外科

1

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

疾病近30种,包括《素问》中的丁、痤、疿、痔、口疮、疝、疠风、瘕等及《灵枢》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书中阐述的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现仍是外科疮疡类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疗同)”等。书中还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汉代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书中建立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外科疾病的证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肠痈、寒疝、蛔厥等外科病证的诊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西汉前后出现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疮瘛疯方》,惜已亡佚。

两晋、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书中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早了6个世纪。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书中对许多外科疾病包括四十余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进行了阐述,如指出疥疮由虫引起,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

·2

概述第一章

经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述的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的手法复位相似:而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该书记载的脏器疗法如食用动物肝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此外,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其中有不少是外科方剂。

宋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痔、痈、皮肤、瘰疬等外科病证治,确立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该书还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方法。

金元时期,医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金元四大家,这对当时的外科学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外科学的代表著作有:

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841~846年。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跌打损伤、关节脱白、手法复位,手术缝合、牵引固定、扩创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均有叙述,全书简明实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东轩居士《家传卫济宝书》,系宋代医家东轩居士将家藏《痈疽方论》22篇增注而成。因其方论精微,图证悉具,可以传之无穷,而为卫家济世之宝,故题名《家传卫济宝书》,后世通称《卫济宝书》。原书已佚,现存本系据《永乐大典》辑出的两卷本,收在《四库全书》中。书中对肿瘤形状特征描述较详,首用“癌”字为病名,所载方剂均为名家经验方,片言只字皆不妄发,是较为重要的外科专著。

中医外科基层医生读本

李讯《集验背疽方》,成书于1196年。原书已佚,现存本系从《永乐大典》中编辑而成,收在《四库全书》中。论述背疽发源、审证施治、补药捷径、用药大纲、预后禁忌等;载方30首,具有验便的特点,书中提倡清洁疮口,减少污染,介绍隔蒜、隔淡豆豉、隔乳香灸法,用加减八味丸治疗痈疽发渴等,均有较高实用价值。

陈自明《外科精要》,成书于1263年。陈自明参考李讯《集验背疽方》、伍起予《外科新书》及曾孚先等外科名家著作,采摭群言,自立要领,删繁就简,附以己见,撰成《外科精要》。书分三卷,强调痈疽有阴阳表里、深浅缓急之分,提倡整体辨证,内外结合治疗。引用前贤论述多标明出处,博采精华,简明实用。朱丹溪曾将此书阐述发挥,名为《外科精要发挥》;明代薛己于1547年删节陈氏原著,精简各论小标题文字,在每论之后增加薛氏按语,以及大量治验医案,书末增附“疮疡隐括关键处治之法”。薛氏注本收人《薛氏医案全书》冲,流传较广。后世书商曾将薛氏注本题为《外科宝鉴》。

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成书于1335年)为外科整体观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首次把26部脉象变化和外科临床紧密结合起来,主张对疮肿之临诊需脉证合参及虑其全身症状,量其阴阳强弱、虚实深浅进行辨证论治。因而治疗方法上要求以证遣方,内外兼治,采用“针烙”“内消”“托里”“砭镰”“灸疗”等多种疗法。并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于疮疡科中最为善本”。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成书于1337年)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提出的对脊柱骨折采用

·4

概述第一章

悬吊复位法比西方提出悬吊复位法要早600多年。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外科专著大量涌现,名医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最有代表性的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为: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此外,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的方法。此外,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余听鸿著《外科医案汇编》等,至今仍是学习外科的重要参考书。

近代外科方面有代表性的专著如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此外,还有马培之的《外科传薪集》及张寿颐的《疡科纲要》等十几种外科专著。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一)正宗派

正宗派以明·陈实功为代表。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明代崇川(今江苏南通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享年81岁。

陈氏幼年多病,因而究心医理,传说他少遇异人,授以

外科基层医生读本

刀圭之术,遂后乃肆力于医。他临证经验丰富,尤对外科专注,曾先后用了40年时间,精研明以前有关外科的专著,治病辨证精细,用药切当,巧施刀圭,屡试屡效,大江南北赖以全活者无数,遂成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氏的功名成就与他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医家十要》篇中说:“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业,或内或外,勤读先古名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对待同道,他“谦和谨慎”,对“年长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对待病家一视同仁,对贫苦者,除给其治病送药外,甚至还量力微赠,以解决其生活困难。他提出的医家“五戒”“十要”,被尊为外科医生医疗道德行为的准则。范凤翼在《序》中说:“吾里若虚陈君,慷慨全然诺,仁爱不矜,不张言灾祸以伤人心,不虚高气岸以难人之请,不多言夸严以钩人贿,不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可见陈氏不愧为品德高尚的民间医生。

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清代医家徐灵胎对之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评价,并指出此书为学习外科的“人门之书”,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倡导的“内外并重”,药刀结合的外科治疗思想,师古不泥,敢于开拓创新,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吴谦《医宗金鉴》、马培之《医略存真》等,均宗陈氏学术思想理论与经验而发扬之,遂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