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语言学 第21辑》王双成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7 23:32:27  22 东方语言学 东方语言学 epub

图书名称:《东方语言学 第21辑》

【作 者】王双成作
【页 数】 151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720-0799-6
【参考文献】 王双成作. 东方语言学 第21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东方语言学 第21辑》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以东亚语言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用语言学的普遍原理来研究语言,并通过由研究这些语言中的特有现象所得到的规律丰富语言学的普遍原理。

《东方语言学 第21辑》内容试读

强化语力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触发功能

以疑问和祈使为例

复旦大学陈振宇

内容提要语力是具体言语行为中与语句字面意义、结构方式、显性功能成分紧密相关的以言行事目的。语力有强化与弱化两种变体:说话者之所以弱化语力,是因为不自信或犹豫,或为了照顾消极面子(担心冒犯对方);说话者之所以强化语力,是因为预计言语活动不顺利,或对陷人这一局面不耐烦,或是催促对方尽快完成,或要求对方尽可能完善地完成。但是,特别强化,且已造成负迁移的话,就会在语境中找到

一条蕴涵关系(该关系以该言语活动为后件),说话者的意图会迁移到这一蕴涵关系中的前件上去,这就是溯因推理。我们以疑问和祈使范畴中的种种现象为例,来展示强化语力相关的语用功能,尤其是溯因功能,因为这是言语行为负迁移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

关键词负迁移;间接言语行为;强化语力;溯因推理;疑问;祈使

1.引

本文研究语用意义的达成及其认知理据」

人脑是黑厘子,只能靠观察其输入和输出来揣测中间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衍生了推理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不是一个单纯的编码一解码过程,而是一个编码一解码+推理的过程(引自蒋严主编2011:1)。已有的推理语用学理论有:

修辞三段论,古希腊人称作enthymeme,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具有非完整性与或然性。会话涵义理论,格莱斯(Grice1957、1975)提出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而对这些准则的违反将导致会话涵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产生。

关联理论,斯伯格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新格莱斯理论,关联理论和新格莱斯理论又可称为后格莱斯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Searle1975)提出。实际上,奥斯丁(Austin1962)也分出显性施为句(句中有施为动词)和隐性施为句,但他简单地认为后者可以通过添加施为动词而转化为显性句,这并不涉及推理研究。

转喻理论,索恩伯和潘瑟(Thornbur&.Panther1997)提出

语用逻辑,塞尔和范迪维克(Searle&.Vanderveke1985)、范迪维克(Vanderveke1990、1991)提出。

BDI(beliefs.、desire、intension)模型理论,科恩和佩罗(Cohen&.Perrault1979)、佩罗和艾伦(Perrault&.Allen1980)、艾伦和佩罗(Allen&Perreult1980)等提出。

实用推理,加贝和伍兹(Gabbay&.Woods2003,2005)提出。

-2

东方语言学第二十一辑

协调理论,阿洛特(Allott2OO7)提出,“合作”(cooperation)是在参与者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但语言中,双方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合作,而仅仅是“协调”(coordination),即有共识并能达成一定的理解。

ee0年0

但它们总的来说更关注自己所提出的系统内部的自洽性,更像是哲学或数学,而非解决具体问题的语言学。

一般而言,一个形式用于一定的语篇与语境之中,使它的意义功能得以实现,这是正迁移:但也会出现特殊的语篇语境,使它的意义功能无法正常实现,而是转为其他功能,这是负迁移。

言语行为中的负迁移,是对形式与意义功能“一致性”这一语法原则的破坏,也是语言动态发展的动力,它是包括语用修辞与语法化在内的一个连续的动态使用和演化过程。当这一改变仅仅是少数的、个别的情况时,它只是一个语用或修辞现象。但是它可能进一步“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成为语言系统中一个较为固定的使用习惯,这一进程称为“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再进一步,当它经历“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之后,就与原来的使用分离,完全独立为一个新的语言单位,这就是语法化中的“重新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展示言语行为负迁移的过程:

源点范畴

目标范畴

A范畴

B范畴

F功能

触发范畴

有的时候,这一迁移不是自发的,而是有条件的,当A范畴受到另一个F范畴的影响的时

候一也就是X形式本身同时具有F功能,或者是X形式与表示F功能的其他形式共现

时一迁移才会发生,而且这F的影响往往会决定迁移所朝向的目标。这一担任触发功能的

范畴称为“触发范畴”(trigger category)。

有三种显赫的类型:显赫源点范畴(mighty source category)、显赫目标范畴(mighty targetcategory)和显赫触发范畴(mighty trigger category)。显赫触发范畴本身也许没有功能变化,但是当它与其他范畴同用时,很容易触发其他范畴或者是共用以后的形式发生负迁移,这一扩展效应可称为“激励”(stimulation),即该范畴在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搅动者,它就像一个搅拌机搅动水泥一样把系统打乱重组,将不同来源的形式按一定的规则抛向各自的目标。

下面来看看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显赫触发范畴:强化语力。

2.语力与强化语力

“言语行为”(speech act)理论,由奥斯丁(Austin)于20世纪30一40年代创立,它不再把

强化语力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触发功能-3

语言看成静态的命题结构,而是动态的交际过程。它特别强调“说话就是行事”,言语行为是

一种社会行为,因此参与者之间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简单地讲,就是当说话者们说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句型的句子时,是在分别履行告知、询问、命令等社会行为。“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或简称force),是这些行事行为所体现的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或言语活动功能,如陈述句有把信息传递给对方的语力,疑问句有要求对方提供相关信息的语力,祈使有让对方做出相应行为的语力,等等;也可以隐喻地理解为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试图对听话者施加的作用力或影响。

实际上,弗雷格(Frege)更早地把句子的意义分为sense(字面意义)和force两部分,但语焉不详。Searle将语句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与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段芸(2014)定义“语力”为:在言语交互活动中,讲话者通过使用话语向听话者实施的以试图克服听话者内在的力量趋势(多体现为听话者的心境、情绪、行为取向、习惯等)并在通常情况下因此而改变了听话者状态(包括思想、情感、行为等)的力量。

但是,传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语力往往指语句在使用中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相差很远。例如一个疑问句最终可能不一定用于疑问,而是祈使要求,它的语力就不被看作询问。

后来的研究者做了重大的修正,认为语力与句子的命题意义都是句子意义的统一体,语力就是句子结构中显示出来的目的,而不是说话者最终在场景中要达到的那个目的,二者之间有更多的推理。以Searle(1983)的研究为代表,他称命题意义为p,而语力为F,则句子意义是F(p)。我们在实施行事行为F(p)时,必然要先表达p,他称为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

所以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两种:

“直接言语行为”,句子显示的目的就是最终的目的,二者是直接达成的关系。如疑问句用于询问,祈使句用于要求,等等。这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称为“正迁移”。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显示的目的与最终的目的不一致,二者是间接推理的关系。如疑问句用于祈使,祈使句用于感叹,等等。需要研究怎样从直接的疑问语力中推出间接的祈使目的的问题等等,我们称之为“负迁移”

本文所说的语力,就是指这种与语句字面意义、结构方式、显性功能成分紧密相关的以言行事目的,而不包括间接达到的目的。与这种语力相关的因素有:①

1)说话者通过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所要达到的直接行为意图。这也是“语力”这一术语所知的内容。

2)语句的结构与字面意义要和直接意图相匹配。

3)要实现意图,必须满足一系列语用条件,包括听说双方的各种心理条件,有的特殊意图还必须有特殊的实现方式,如道歉需要当着对象的面进行,并有一定的程式要求。如果条件

①塞尔和范迪维克(Searle&.Vanderveke1985)做了详细的讨论,他们分为7项:行事(行为)意图(illocutionary point)、行事意图的力度(degree of strength of the illocutionary point)、实现行事意图的方式(mode of achievement)、命题内容条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预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真诚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真诚条件的力度(degree of strength of the sincerity condition).。我们觉得稍显繁杂,所以本书这里略作节选,合并为4项。

4

东方语言学第二十一辑

不满足,就会语力失效。但语力失效对语言而言并不是不能说,而是会表达特殊的语用涵义,从而转入间接言语行为。

4)语力的强度,即说话者希望达到他的意图的迫切程度。

其中与语用学最为密切的是3)和4)。本文讨论语力强度,我们将另文专门讨论各种言语行为的语用条件。

语力强度有两种:

不同的语力类型之间强度不同,如疑问句的语力一般比祈使句弱,所以用疑问形式来间接表示祈使,如“你帮我一下,行吗?”会显得更为礼貌,因为消极面子就是尽量不要冒犯对方,所以在要求对方时,减弱要求的强度。反过来,用祈使形式来间接表示疑问,如“你看看都有些什么?告诉我你家的电话!”并不具有这种礼貌功能。其他还有命令与建议、断言和猜测、说话者的地位的不同等因素。

同一类型的语力,由于语言表现和伴随的非语言表现的差异,会有强度上的不同,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加以(自由的)调节。①

本文所考察的是第二种语力强度。这种调节从理论上讲,有强化(strenthened)和弱化(weakened)两个方向,参见表1。

表1语力的强化与弱化

强化语力

弱化语力

试图以最大的可能影响对方,使有关言语活不太关心言语活动的原有目标,而是关心是否动尽可能快、尽可能完善、尽可能朝说话者

对双方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或者是对自

意向

设定的方向完成,而不太顾忌双方的关系。

身在言语活动中的功能产生怀疑,或者对影响对方感到犹豫,或者是勉力听从对方,或者是担心对方的反应脱出自己的预想范围。

情绪

情绪高涨、自信,烦躁,心情急迫

不自信、犹豫,情绪可能低落

表情

更明确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映,更为夸张。

以亲近、讨好或害怕、疏远为主。

视线

特别注视受影响的对象。

可以凝视受影响对象,也可以转移视线。

可能有更大幅度或更多频率的动作,如各种

可能有表示亲近、讨好或害怕、疏远的动作。

身姿

摆手,更有攻击性的姿势。

更高的音强、更长的音长、更大的振幅、更

较弱的振幅和气流,但音高、音长可能比正常

韵律

强的气流,更清晰更突出的焦点重音,语流为高、为长,焦点重音更不清晰,语流可能断尽力连贯,一口气到底,句末语调多为强续不连贯,相对波动较大。降调。

①马丁和怀特(Martin&.White2008)提出,语力的级差由三种方式实现:孤立型:通过中心词的修饰语来实现。如“无丝毫改变”中的“丝毫”。注人型:通过词的内涵来实现。如“你这猴子”中的“猴子”。重复型:通过词汇的重复或排比来实现。如“好!好!好!”这与本文无关,暂不讨论。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