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王向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7 22:41:13  32 东方学 东方学 批判

图书名称:《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

【作 者】王向远
【页 数】 368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7-309-15440-5
【价 格】98.00
【分 类】东方学-文集
【参考文献】 王向远. 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03.

图书目录:

《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专题论文集,汇编了作者对于“东方”及“东方学”进行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大量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本专著以西方的“东方学”为批评对象,书中所探讨的西方学者所涉及的时间维度及研究领域跨度甚广。时间上从古希腊贯穿至中国现代,讲述了西方的“东方-西方”二元观念从产生,到被肯定,再到被绝对化和全面化,以及最后被消解又被重写的历程。本书既涵盖针对孟德斯鸠、黑格尔等对东方有所了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关于“东方学”的学说之讨论与批评,同时也提及专门领域中的东方学家的研究,他们将“东方”作为陈述与研究的基本单位,试图确认东方的主体性、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东西方之间的比较。这些内容充分指摘了西方的东方学家是如何将多元文明论者所解构的“东方”又重新建构起来的。

《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内容试读

希罗多德《历史》与“东方一西方”观的起源①

古希腊历史学创始人希罗多德的《历史》,最早明确站在“欧罗巴一亚细亚”或“东方一西方”二元区分的立场上,以公元前6至5世纪希波战争为中心,记述了东西方的历史,描述了西方与东方的国际关系,探讨了希波战争的发生的缘由。在希罗多德看来,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命运与神意,更取决于国家政体的性质,希腊人的敬畏诸神和波斯人的肆意渎神,希腊的共和政体民主政治与波斯的君主独裁,是导致希腊以弱胜强、波斯恃强而败的根本原因,而希腊与波斯政体的根本不同,也是“东方一西方”政治文化的分水岭,这一思想为后来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等欧洲思想家加以演绎和发挥。

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一前425)的《历史》,是一部记载公元前6至5世纪希腊与波斯之间的那场战争(简称希波战争)为主题的书,同时描述了那时期欧

①原载《国文天地》(台北)2017年第5期;另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1

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

洲与亚洲、西方与东方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说是当时希腊人视野中的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东西方的“列国志”。今天我们从“东方学”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历史》不仅是西方人东方观的源头,而且也是东西文明比较论、东西政体异质论的滥觞,对后来的

西方的东方观与东方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欧罗巴”和“亚细亚”的二元区分

乍看上去,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没有种族和国家偏见的。他撰写历史的基本方法是把所听到的如实“记载下来”①;“至于我个人,则在这全部历史里,我的规则是我不管人们告诉我什么,我都把它记录下来”。②秉持的是史家的客观实录的态度。所以《历史》被公认为欧洲最早的历史学著作。他在开篇第一段就明确说明他著述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③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方,都属于“人类的伟业”,都应该记录保存。但与此同时,他自己作为“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即一个希腊人,又有明确的希腊民族立场,于是就有了“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二元观。关于“异邦人”(barbaroi)这个词,一些学者认为应译为“蛮族人”。不论“异邦人”也好、还是“蛮族人”也好,指的都是非希腊人,但是至少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大有不同。“异邦人”是客观表述,而“蛮族人”明显带有价值判断,正如中国古代的“夷狄戎蛮”一样,含有藐视意味。希罗多德是将“barbaroi”律视为“蛮族”的吗?通观全书,似乎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因为他在书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第1页。版本下同。

②《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第165页。

③《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第1页。

2

<<<希罗多德《历史》与“东方一西方”观的起源

在,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一些东方一西方的过渡地带,其中《历史》着墨较多的就是位于小亚细亚中西部的吕底亚王国。吕底亚人不是希腊人,但它们是一个位于亚细亚的欧罗巴民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与争战,征服了小亚细亚中部的希腊人,又与另一些希腊人的城邦结成了联盟。到

克洛伊索斯继承王位之后,已经平定了周边的一切部落民族,成为居住在小亚细亚一切希腊人的主人。可以说,吕底亚这样的王国在当时既是欧罗巴也不是欧罗巴;既是亚细亚也不是亚细亚;既是东方也不是东方,既是西方也不是西方。在谈到吕底亚的风俗习惯的时候,希罗多德说:“吕底亚人的风俗习惯和希腊人的风俗习惯是很相似的,不同的只是他们叫他们的女儿卖淫的一点。”①从希罗多德的《历史》看来,由于有了吕底亚这样的王国的存在,无论是从哪方面说,希波战争之前,欧罗巴与

亚细亚、东方与西方都没有形成二元相对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地纠缠

在一起的

从这一点出发,由此,希罗多德饶有趣味地描写了体现在吕底亚王国中的欧亚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例如,克洛伊索斯的祖上巨吉斯是怎样由吕底亚国王的侍卫成为国王的呢?原来,国王坎道列斯因为宠爱妃子,向他信赖的侍卫巨吉斯炫耀妻子的美貌,竟设计要他偷窥妃子的裸体。巨吉斯不得不从,而妃子却因发现了自己被偷窥,而恼羞成怒,最终也设计杀死了国王坎道列斯,而让巨吉斯登上了王位。妃子为什么会如此恼羞成怒呢?希罗多德写道:“原来在吕底亚人中间,也就是在几乎所有异邦人中间,在自己裸体的时候被人看到,甚至对于男子来说,都被认为是一种奇耻大辱。”②喜爱裸露身体的希腊人与决不裸露身体的亚细亚人,在习俗观念上是格格不入的,坎道列斯对妃子裸体的炫耀,显然基于希腊式的观念,而妃子的羞辱感则来自亚细亚人的观念,这样

①《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第49页。

②《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第5页。

5

西方“东方学”批判论集>>>

的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改写了吕底亚王国的历史。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吕底亚在征讨波斯的战争惨败,这个介于欧罗巴与亚细亚、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吕底亚王国的覆灭,使得希腊与东方的波斯帝国之间的过渡地带消失了,从此波斯帝国与希腊直接面对面了。希罗多德描述了波斯国王居鲁士如何摆脱美地亚人的统治并取而代之,又带领波斯人战胜吕底亚并灭掉它,然后将他周边的其他民族都加以归顺,其中包括像伊奥尼亚、爱奥利斯等属于希腊人的部族,最后再征服亚细亚另一个强大的国家亚述,攻陷了其最大、最富强的城市巴比伦,又通过争战使埃及归顺,除了阿拉伯人之外,波斯将亚细亚各民

族悉数征服,成为一个强大的、幅员辽阔的帝国,成为亚细亚的主人。至此,在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上,东西方的二元格局在这时才算形成。接下来,就是希腊与波斯、欧罗巴与亚细亚的对决了。整个世界分成了两个鲜明对立的部分,即希腊人和作为希腊人而言的“异邦人”,异邦人的代表就是波斯。这就是希罗多德《历史》所呈现的当时的世界图景

二、欧亚的观念冲突:畏神的希腊与渎神的波斯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欧罗巴与亚细亚不仅是地理上的区隔,更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才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以希腊为中心的欧罗巴文化,与吕底亚、波斯、埃及等的亚细亚文化的思想观念、习俗文化、行为方式的不同。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像有人所认为的是“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①,而是要做到希罗多德所说的“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就必须挖掘希波战争深层的文化根源,从欧罗巴与亚细亚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的深层矛盾冲突中才能找到战争及其胜负的答案

在《历史》中,虽然希罗多德对亚细亚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基本上持

①《希罗多德历史·出版说明》,第3页。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