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王一东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作 者】王一东著
【页 数】 145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5
【ISBN号】978-7-5352-9321-3
【分 类】中医内科学
【参考文献】 王一东著.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编写,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继承性。突出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贯彻“少而精”原则,并结合作者临床上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全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而实用。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肺系病证

肺居胸中,其位最高,下覆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辅助心脏运行血液,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系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故又称之为“娇脏”

肺之本脏病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所伤、久病体虚所致。其证型类型主要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者由风、寒、热、燥、火、痰饮上干于肺,肺失宣肃,升降不利:虚者多由肺脏气阴不足,肺不主气而宣肃无权包括风寒束肺证、风热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寒饮伏肺证、痰瘀阻肺之实证和肺气亏虚证、肺阴亏耗证、气阴两虚证之虚证。

由于“肺为气之主”,可助心治节,并且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脾土为肺金之母,肝肺升降相因,金水相生,因此,肺系病证可涉及心、脾、肝、肾、膀胱、大肠等脏腑,从而出现脏腑相兼为病。如肝火犯肺、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水气凌心等

肺系病证常见感冒、咳嗽、肺痨、哮病、喘证、肺痈、肺胀、肺痿等病证。如六淫外感,肺卫受邪则为感冒:内外之邪干肺,则肺气上逆为咳嗽:痰邪蕴肺,肺失宣降则为喘证、哮病:热壅血疲肺叶生疮则为肺痈:痨虫蚀肺则病肺痨等。此外,肺与心、脾、肝、肾、大肠均有密切关系,临证时应予以全面考虑。

肺系病证的治疗应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为娇脏,多气少血,清旷而位高,故用药多选轻清而忌重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而恶燥,所以用药又宜甘润,润则肺气清肃自降。治肺不唯肺,尚需注意五脏之间,生克有序,相互影响,临床常用培土生金法、滋肾养阴法、平肝泻木法及通腑泻肺法、益气活血法等。

·2·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多发,以其两季气候多变,人体正气不足者,感而发病。其发病有轻重之分,轻者俗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俗称“重伤风”;如由时行疫毒引起,发病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症状多相类似,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者,称为“时行感冒”。

《黄帝内经》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如《素问·骨空论》云:“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张仲景在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提出太阳表实证用麻黄汤,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实为感冒轻、重两型的具体治疗。“时行感冒”具有较强传染性,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所说:“…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并指出:“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北宋医家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诸风》首提感冒之名,其书在“伤寒方论”中记载了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涕唾稠黏。”元《丹溪心法·伤风》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明确病位在肺。此后医家又提出虚人感冒扶正祛邪的治法,至此对感冒有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西医所称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风邪和时行病毒。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常兼夹他邪,常有风寒、风热、风燥、暑湿之别,风性轻扬,多犯上焦,故《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时行感冒的主要病因是时行疫毒,属疠气致病的范畴。常在素体虚弱或体质相对下降的条件下感邪发病。

第一章肺系病证

·3·

(一)病因

1.风为主因,常兼夹他邪六淫之中,“风为百病之长”,常为“百病之始”,故风为感受其他邪气的先导,不同的季节,有不同气候主令,因而风邪又兼夹不同的邪气侵袭人体,如冬多风寒,春多风热,夏多风(暑)湿,秋多风燥

2非时之气,时行疫毒非时之气则是指四时六气失常,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所谓当至不至或至之太过。时行疫毒暴虐伤人,发病迅速,症状较重,流行性强,且不受季节局限。

3体质因素至于感邪之后发病与否,正气的强弱是关键,同时感邪轻重也有一定关系,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正气强者可安然无事,而卫外不固者,则易感邪发病。而不同的体质,感邪后又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如阳虚之人易感风寒,阴虚之体易感风热、燥邪:脾虚湿盛者易感外湿等。起居不适、劳倦过度、贪凉饮冷、寒温失调、感凉露宿、冒雨涉水均可成为卫外不固的感邪诱因。再如肺有宿痰,肺卫功能失常,又复感风邪,每易引动宿痰而发病。

(二)病机

1.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理性质本病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可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4.病机转化一般感冒,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及年老、婴幼儿及体质虚弱者,可变生他病。初起为外邪袭表,肺卫功能失调,风热不解,或寒郁化热,则可转为肺热证:病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以致内外俱实,发为表寒里热证(即寒包火):或时行病毒,入里化热较速,热邪充斥内外,而为热毒炽盛之证。若反复感邪,正气耗损,由实转虚,或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则转化为本虚标实证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初起一般多见鼻塞、咽痒、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等,

4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继则恶寒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肢体酸楚等

2.病史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尤以冬春为多见,常见气候骤变、劳倦、酗酒、淋雨而发病,起病多急,病程3~7天,时行感冒呈流行性,且症状较重。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感冒应与鼻渊、风温初期等病证相鉴别

1.鼻渊两者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鼻渊多流腥臭浊涕但无恶寒发热等表证,感冒多为清涕并无腥味:鼻渊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感冒病程短,治愈快。

2.风温初期风温初起类似风热感冒,在各温热病流行时期,应特别警惕。风温病势急骤,多表现高热、壮热,表证持续时间短暂,服解表药出汗后热势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多见传变入里的症候,由卫入气,进而人营人血,甚者神昏、谵妄、惊厥等:普通感冒则始终停留在表证阶段少有传变,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其身热服解表药后汗出热退,身凉脉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表寒证与表热证主要应从涕与痰之色质、舌脉之象、寒热的轻重及有无汗出辨别。一般来说,寒证流清涕,咯痰清稀:热证流黄涕,咯痰黄稠。风寒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苔薄黄,脉浮数。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多无汗;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多有汗

2辨兼夹风邪常兼夹他邪,兼暑有季节性,必为夏季:兼湿可外感,也可内生,有困重感及湿象表现:兼燥多为秋季,且有口、鼻、咽、皮肤的干燥症状。

3.辨虚实一般而言,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感冒为虚体感冒,往往反复发作,虚实相兼,病程缠绵。其中以气虚感冒、阴虚感冒为多见。

第一章肺系病证

5

4.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常呈散发性,病情较轻,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时行疫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

(二)治疗原则

本病邪在肺卫,多为实证,治取《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以解表达邪为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解表,暑湿又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冒则应扶正解表,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至于时行感冒,因其易发热、发生传变,故清热解毒法是常用的重要治则。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证

症候: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症候分析:风寒束表,邪正相争,卫表不和,卫阳被郁,且寒为阴邪,故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寒性收引,腠理闭塞,则无汗:风寒束表经脉郁滞,故头痛,肢体酸楚: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寒犯表,肺气不宣,故鼻塞,喷嚏,喉痒,咳嗽:寒为阴邪,津液未伤,故痰清稀而色白,口不渴:苔薄,脉浮主表,苔白而润,脉紧为寒,故脉证均为外感风寒之征象。本证基本病机为风寒束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以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为审证要点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辛温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热:川芎活血散风而治头痛: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宣肺利气,止咳化痰:羌活、独活祛风散寒止痛而助解表。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甚者,加白芷、藁本:痰多色白者,加橘红、半夏:风寒夹湿,症见头重如裹,恶寒而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2.风热证

6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症候:身热较重,汗出,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咽喉红肿疼痛,或有乳蛾肿大,咳嗽,痰黄黏稠,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

症候分析:风热阳邪袭表,热迫津泄,腠理开,卫表不和,故发热重。微恶风寒汗出:风热上扰清空,则头胀痛:热甚津伤,故口渴欲饮:风热上壅,肺失清肃,故鼻塞流黄浊涕,咯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或乳蛾肿大: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本证主要病机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以发热重,恶寒轻,口渴或咽痛,苔薄黄,脉浮数为审证要点。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药,用量宜重:配荆芥、薄荷、淡豆豉助金银花和连翘解表达邪:桔梗、牛蒡子、甘草清热益肺,化痰利咽。头胀痛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浙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痰黄稠,加知母、黄芩、瓜蒌皮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加板蓝根、马勃、射干解毒利咽:若风寒入里化热或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若时行感冒,症见高热寒战,咯痰黄稠,胸闷气急,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数,为热毒炽盛,气分热盛,治仍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为法,加重清热解毒药,可选用大青叶、板蓝根、蚤休、鱼腥草、蒲公英、贯众等。

3.暑湿证

症候:身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症候分析:夏季感冒,暑多夹湿,暑湿伤表,卫表不和,故身热恶风,无汗或者是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暑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利,故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若湿热并重,内蕴脾胃,则胸闷泛恶,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皆为暑热夹湿之征。本证主要病机为暑湿伤表,肺卫失和。以暑湿和表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方中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为夏令感冒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