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吴建林,张安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6 14:26:08  53 编著 编著 吴建林

图书名称:《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

【作 者】吴建林,张安玲编著
【页 数】 316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1
【ISBN号】978-7-5723-0013-4
【分 类】痰证-中医治疗法-痰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吴建林,张安玲编著. 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内容提要:

本书分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重点论述了痰的概念与痰病学术发展简史,痰饮的分类与产生,痰邪致病的特征与机理,痰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痰病的治疗原则与常见治疗方法,常用的痰病治疗药物与方剂,痰与痰病的研究进展等内容。各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常见病的临床特征与证治规律。其中不乏作者对痰病理论、痰病致病机理、痰病治疗方法、治痰方药,以及痰病学术发展等问题的新见解、新认识。

《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内容试读

上篇

总论

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

根据痰的性状与致病特征,将痰分为两类,即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

狭义之痰,一般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也可以是胃内容物经呕吐从口中吐出者,即排出体外,视之可见的有形之痰,也就是所谓“吐痰”之痰,容易被人觉察,故有人称之为“外痰”。

同时又指但见其征不见其形的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而不见其形质的痰病,有眩晕、癫狂等。

广义之痰,包括“饮”(统称“痰饮”),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脏腑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蒸腾气化水液,导致体内水液积聚停留,逐步蕴结而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旦形成,由于可影响脏腑功能,阻滞气血,流窜经络,妨碍气化,因而变化多端,并随其侵犯和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引起一系列独具特点的病证。

因此,痰饮又指稽留在人体内脏腑、组织、肌肉、官窍、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征、无形可见,而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从痰病发病部位而言,有痰蕴于肺、痰阻脾胃、痰蒙心窍、痰结于肝、痰动于肾、痰着肌肤、痰结颈前、痰留关节经络等。广义的痰不容易被人们所察觉,病变和临床症状多由内向外(即先由痰气或痰瘀内结而后发病),故有人称之为“内痰”。但不论外痰、内痰,中医对“痰”的认识总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进行分析的。

本篇主要以讨论痰病为主。有关痰饮证治详见《金匮要略》和《中医内科学》教材。

-4

第一章痰的概念及中医痰病学发展简史

二、对痰之有形与无形的认识

痰是由于津液代谢失常、停滞结聚而成的病理产物。津液有形,故痰亦有形。但历代医家对痰的论述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说法。

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

如前所述,痰既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病理产物性病因,就临床所见而言,痰之有形者,常属病理产物。细析之,约

有以下诸方面。

(1)咳吐之痰有形:咳吐之痰视之可见。咳出之痰积于肺中,吐出之痰来于胃。肺主宣降司呼吸,通调水道。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津液失于输布而成痰;或中焦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上干于肺,经咳吐而出,故有“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正指此言。胃司受纳与腐熟,中空有腔,与脾相表里。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则结而成痰,痰饮积于胃中,随呕吐而出。

(2)瘿肿、瘰疬:诸痰结有形于颈前正中之瘿肿,多由情志失和、水土失宜及体质因素影响导致气滞、痰结、血瘀结聚而成,亦名瘿瘤。历代医家多注重理气化痰消瘿。若颈前两旁结节,或散发,或成串珠状,名为瘰疬,亦由痰结而成。治瘰疬名方消瘰丸即以化痰软坚散结为主旨。

(3)积块结节、无名肿大与有形之痰:腹内结块,积而不散日积证,为之有形可见,亦名癥积,言其有形可征。积块多因气滞而致津停为痰、血滞为瘀,痰饮互结所成。《医林绳墨》谓:“积者,痰之积也,血之积也。”皮下结节,触之可及,按之不散,多是痰结血瘀为患。妇女乳房结节,亦多因气滞痰结。风寒湿热痹证日久,导致

.一5

中医痰病理论与临床2-

痰阻血瘀,结于皮下或关节周围,甚至导致关节肿大、畸形。此外,临床上某些无名肿大,漫肿而不红不热,亦多因痰阻气血为患;恶性肿瘤,积块坚硬,经久不消,常挟痰结。

(4)肥胖者有痰:古有“肥人多痰”一说,形体肥胖常是痰湿内盛之故。脾运失司,水湿内聚,痰湿渐盛,痰浊内壅而外泛,以致形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时吐痰。因此,化痰湿是治疗肥胖的主要方法。成年女性,形体肥胖而月经不调,乃至不孕不育,多是痰阻胞官,故化痰有兼调经助孕之功。

2.痰之无形者,唯见其证

痰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留于体内,可以导致诸多病证。其中一些病证虽无上述形症可见,但依照中医“百病皆由痰作祟”的理论认识,从痰论治,常获良效。

(1)窍闭、失神多痰:清窍内闭,或神明失聪,常由痰蒙所致。《重订通俗伤寒论》谓:“湿病神迷,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因此,化痰开窍是治疗各种神昏证的基本方法。痴呆常因痰迷清窍,神志痴呆,表现为呆傻愚笨,多责之于痰。《石室秘录》日:“呆气最深,痰气最盛。”神乱责痰,神为痰迷,神明失和,或呆滞少动,言辞颠倒,静而多喜;或狂乱无知,语无伦次,动而多怒,无不因痰为患,或为痰气郁闭,或因痰火上扰。诸证皆以化痰为安神之要着。

(2)顽病、难病多痰:临床上许多顽固性病证、疑难病,从痰论治而获效。如中风病、胸痹,常因痰瘀痹阻,或风气内动,或胸阳痹阻,而化痰息风通络、化痰宽胸、宣痹通阳则是正治之法。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清窍失聪,眩晕乃作。《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3)疼痛责之痰:痛因不通。而痰为有形之邪,致病易于阻滞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