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儿诊疗常规》张迎春,张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6 13:15:12  12 张迎春 张迎春 出版社

图书名称:《中医妇儿诊疗常规》

【作 者】张迎春,张花主编
【丛书名】妇幼临床诊疗常规系列丛书
【页 数】 172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5680-6793-5
【价 格】39.80
【分 类】中医儿科学-诊疗-中医妇科学-诊疗
【参考文献】 张迎春,张花主编. 中医妇儿诊疗常规.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妇儿诊疗常规》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妇科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证的中医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预防调护等内容。本书和教材相比内容更为简洁,临床指导价值更高,主要针对临床医生编写。书中中医特色治疗部分为编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妇儿疾病中的优势,对如何规范中医儿科的临床行为以改善诊疗效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书诊断思路清晰、治疗方法明了,便于广大医生学习参考,具有很高临床指导价值。

《中医妇儿诊疗常规》内容试读

上篇

妇科诊疗常规

yFUKE ZHENLIAO CHANGGUI

第一章月经病

第一节月经先期

一、概述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二、诊断要点

1.病史有血热病史或有情志内伤、盆腔炎等病史。

2.临床表现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经过多。

3.妇科检查应该排除阴道、宫颈、子宫结构异常及器质性病变,确定出血来源。

三、辅助检查

(1)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除外妊娠相关疾病。

(2)超声检查:明确有无宫腔占位性病变及其他生殖道器质性病变等。

(3)基础体温(BBT)测定。

(4)性激素测定。

(5)刮宫或子宫内膜活检。

四、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主证:月经周期提前,或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中医妇儿诊疗常规·

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黄芪、人参以益气摄血:经行期间去当归,酌加艾叶、阿胶、乌贼骨以止血固摄;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若心脾两虚者,症见月经提前,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养心健脾,固冲调经,方用归脾汤。

(2)肾气虚证:

主证: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炙甘草、五味子、远志

若腰痛甚者,酌加续断、杜仲补肾而止腰痛;夜尿频数者,酌加益智仁、金樱子固肾缩尿。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主证: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黄柏、茯苓。若心烦不寐者,可酌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心除烦。

(2)阴虚血热证:

主证: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若月经量少者,酌加山药、枸杞子、何首乌滋肾以生精血;手足心热甚者,酌加白薇、生龟板育阴潜阳以清虚热。

(3)肝郁血热证:

主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若月经过多者,经时去当归,酌加牡蛎、茜草、炒地榆以固冲止血;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经行乳房胀痛甚者,酌加瓜蒌、王不留行、郁金以解郁行滞止痛。

(二)西医治疗

(1)孕激素: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激素水平的患者。

(2)口服避孕药:尤其适用于有避孕要求的患者。

(3)促排卵治疗。

4

···》>第一章【月经病■

(三)中医特色治疗

1.耳尖放血点刺双耳尖放血,血热者为宜。

2.艾灸于百会、隐白等穴位施灸,适用于气虚不摄,经量较多者。

3.针刺取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中脘、天枢等穴。予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左右。

4.穴位敷贴根据病情辨证取益气、补肾、清热、理气等中药研粉,瓶装密封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0g,加适量水调和成团,涂于神阙,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保留1~2天

五、预防与调护

1.饮食有节不过食厚腻、寒凉、燥烈之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2.调畅情志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适度劳逸经期不宜剧烈活动,以免气耗不能统血。

4.节制房事避免房劳或经期交合,以免损伤冲任、感受邪毒,造成月经疾病。

第二节月经后期

一、概述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若每次仅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者,均不作月经后期论。此外,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亦不作病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3.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三、辅助检查

(1)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除外妊娠相关疾病。

(2)超声检查:明确有无宫腔占位性病变及其他生殖道器质性病变等。

(3)基础体温(BBT)测定。

(4)性激素测定。

5

·中医妇儿诊疗常规·

四、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证: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当归、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杜仲、怀牛膝、甘草。

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紫河车、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茨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过久者,酌加肉桂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2.血虚证

主证: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若月经过少者,酌加丹参、鸡血藤;若经行小腹隐隐作痛者,酌加白芍、阿胶、香附。

3.血寒证

(1)虚寒证:

主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若经行小腹痛者,酌加巴戟天、小茴香、香附;虚甚者,加人参。

(2)实寒证:

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若经行腹痛者,加小茴香、香附、延胡索以散寒止痛;月经过少者,酌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养血活血调经。

4.气滞证

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