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崔蒙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6 12:58:06  12 中医诊断学

图书名称:《中医诊断学》

【作 者】崔蒙主编
【页 数】 327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20.03
【ISBN号】978-7-5679-1505-3
【价 格】350.00
【分 类】中医诊断学
【参考文献】 崔蒙主编. 中医诊断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0.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诊断学》内容提要: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涉及到怎么用中医理论诊断疾病,治病。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四诊的运用、疾病的诊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于证候的辨别,以八纲为辨证纲领,按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对于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与辨证论治大有裨益。

《中医诊断学》内容试读

中医珍断学1

zhongyi zheěnduanxue

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将理

经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

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

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金元

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伤寒杂病论》在疾病的分类上

时期,专攻诊断的医家很多,如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

基本做到了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戴起宗撰《脉决刊误集解》;滑

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

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整体模

寿著《诊家枢要》,载脉29种;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

式被沿用至今。东汉·华佗的诊

刘防著《幼幼新书》,论述望指

科。中医诊断是通过一定途径,

断学术思想记载于《中藏经》,

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危

采用一定手段,收集临床资料,

其中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

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

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情资

实生死顺逆之法,甚为精当。

重疾病的“十怪脉”。金元四大家

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导出

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把诊断

在诊疗上各有特点,刘河间诊病,

反映疾病本质的病证概念,为遣

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也

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诊病,重

方用药提供依据的过程。中医诊

有把诊断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

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

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

者,突出代表为西晋·王叔和,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

他所著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

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

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

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

的主干课程。

二十四脉等脉法,为中国现存最

病邪之顺逆,不可得也”;张从

简史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

早的脉学专著,该书被后世翻译

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与方法早在《周礼·天官》中便

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

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

有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

欧洲等地。晋代的有关医籍中,

明确。

胝其死生。”公元前5世纪著名

对于传染病、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明清时期,对于诊法中的脉

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

的诊断已有比较翔实、具体的记

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同时

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

载,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

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

在”。《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

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

更有进一步的阐发。明·张景岳

体系的经典著作,其对于中医诊

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

断学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

床症状上做出诊断,其中还有对

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

方面:①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

黄疸患者做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

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

后世的影响甚大。明·李时珍《濒

②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

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

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

内、外因素。③从理论上对辨证

专著,内容丰富,诊断指标明确,

述27种脉象的脉体、主病和同

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

④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

妇科病、儿科病等的诊断,更有诵,为后世所推崇。明末李中梓

断思路。《难经》则认为望闻问

不少精辟的论述。

的《诊家正眼》,清·李延罡的

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

宋金元时期,诊断方面的突

《脉决汇辨》,清·周学霆的《三

并特别重视脉诊,其提出的“独

出论著,有宋·陈言的《三因极

指禅》,清·徐灵胎的《洄溪脉

取寸口”诊脉法对后世的影响很

一病证方论》,此书是病因辨证

学》,清·周学海的《重订诊家

大。西汉·淳于意创立了诊籍,

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直诀》等,也都是专论脉诊的著

开始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病

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

作,使脉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状、方药以及病情发展,以作为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

舌诊的研究,在清代有突出的成

诊疗的原始资料,这也是中医病示意脉象,颇有特色。南宋·崔就。在舌诊著作中,多附有舌图,历的雏形。东汉·张仲景总结了

嘉彦的《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其共同特点。如张登所辑《伤

汉以前有关诊疗的经验,将病、

为纲,分类论述24脉,对后世颇

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

证、症及治疗结合,形成了辨证有影响。元·敖氏著《点点金》

辑成《舌鉴辨证》,载图149幅。

论治的理论,被公认为辨证论治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

对于四诊的综合性研究,影响较

的创始人,他通过以六经为纲辨

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

大的,如清·吴谦等撰《医宗金

2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

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

到分析诊断失误的原因等,都是

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

医鉴别诊疗学》等。尤其是《中

中医诊断学涉猎的范围。

便于掌握要点。清·林之翰《四

医诊断学》教材的编撰,使中医

研究方法继承遗产,进一

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诊断学的内容更为系统、完整、步整理研究传统诊察方法,辨证脉并重、四诊互参。此外,清代准确。为使中医诊断达到规范、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统一,开展了病证规范化研究,使四诊内容、辨证分析逐步客观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统一病、证诊断术语,制定各科化:疾病诊断、证候辨别的内容等,也都有一定成就。清·汪宏病、证诊断标准,建立了病、证标准化、系统化;观察各种证候的《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疗体系。为使望、闻、切诊等的客观实质及其微观变化等。中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的资料能够客观记录与保存,并

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应

系,从全身各部位形态色泽和汗、

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研

用辐射场摄影等新技术,对气的

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

制和引进了一些用于中医诊断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诊法研究方

证,并预测顺逆安危,为全面论

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色差面,应用脉诊仪、舌诊仪等;其

述望诊的专著。

计等,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中舌诊研究还可运用比色表、活

明清时期不仅对杂病的诊断、

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

体组织、组织切片、组织化学、

辨证有深入研究,尤其对瘟疫、

子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

蛋白电泳、电子显微镜、扫描电

温热类疾病的认识更有突破性的

学科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镜、微血管造影、同位素、电味

发展。明·吴又可的《瘟疫论》

成就

觉测定、X射线微量元素分析等

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

研究范围大体上中医诊断

方法:面部色诊可应用红外线成

动作用。清代叶天士的《外感温

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的健康状态

像技术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用“热

热篇》、薛生白的《湿热条辨》、辨识、中医诊察方法与技术、辨

像图”进行研究。

余师愚的《疫疹一得》、吴鞠通病、辨证、中医疗效评估、病历

意义在中医学领域中,诊

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

书写与中医诊断思维等部分。逐

断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起

热经纬》等,记载了丰富的温热

步形成了以四诊客观化、病证规

着桥梁作用;脉症合参,辨证准

类疾病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

范化、辨证微观化、教学多元化

确,是治疗无误的前提。随着医

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齿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体系。既包括

学的发展、研究的深人,借助实

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并创立

对临床病症资料进行收集所采用

验诊断或仪器检测的方法,可以

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明的手段与方法,又包括诊断思维

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从

清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出现了不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及对病证概念

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

少传染病诊疗的专著,如明·卢的明确规定。从诊断学科的诊法、

定性到定量,使一部分不易为医

之颐的《垓疟论疏》专论疟疾之

辨证等基本内容到临床各科具体

生感官觉察的病情得以及时发现,

常证与变证的证治;清代《时疫

病证的诊断:从抽象的基本理论

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到临床的操作运用;从文献整理、

(崔蒙高博)

喉条辨》等著作专论白喉;《麻各种专著的出版,继承传统学术

zhongyi zhenduan yuanli yu yuanze

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精华,到收集散见于医者个人乃

中医诊断原理与原则(theory

《麻证新书》《麻症集成》等著至民间独特的诊断方法与经验:

and principle of diagnostics of Tr-

作专论麻疹:《霍乱论》《鼠疫

从制定各科病、证诊断标准,建

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约编》等著作对霍乱、鼠疫的诊立病证诊断体系等宏观研究,到医诊断疾病的原理与基本原则断与辨证,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利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指标探讨病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

近代以来,编撰出版的中医证本质等微观研究;从借用、研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

诊断学专著,有曹炳章的《彩图制各种仪器设备,到各种病证动

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

辨舌指南》、陈泽霖等的《舌诊物模型的复制;从大样本的流行辩证法思想。中医学认为,事物研究》、赵金铎的《中医证候鉴

病学调查,到精确的数理统计分

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

别诊断学》,朱文锋的《中医诊析;从探讨诊断思维的基本原理,

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诊断学3

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

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关系,因

精主骨,目光精彩,反应灵活,

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

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

体态自如,说明肝肾精气充足。

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

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产生一定的

(李灿东】

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

联系,如果因条件的限制而不能

jianwei zhizhu

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

直接认识某一事物时,便可以通

见微知著(knowing entirety from

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

过研究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间

fineness通过包含有整体生理、

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

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黄

病理信息的机体局部细微变化以

现出来。通过审查其反映于外的

帝内经》也体现了这种思想,《素

测知整体状况的诊断原理。微,

各种疾病现象,在中医学理论指

问·五运行大论》:“天垂象,

指微小的、局部的变化。著,指

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

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

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

基本内容“见微知著”语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便是建立在

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

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机

这些认识之上,具体有司外揣内、

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

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

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基

其象,虽远可知也”,说明地上

理、病理信息,人体的任何一个

本原则有四诊合参、整体审察、

的有形物类和太空的日月星辰以

组织、器官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病证结合三方面。疾病的病情变

及大气变化存在密切联系,根据

都由五脏所主,任何一个器官的

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

地面的情况可推知天象。又如《灵

构成,一种功能的实现都是脏腑

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

枢·刺节真邪》说:“下有渐洳,

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脏腑生理

疾病的本质,对病、证做出正确

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

病理信息,通过经脉等布达周身,

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

也”,就是从苇蒲生长的繁茂与

全身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也通

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

否,判断其下的湿地大小和肥瘠。

过经脉而传输于脏腑。因此机体

原理与原则。

同理,机体外部的现象与机

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可

(崔蒙高博)】

体内部的状况必然有着相应的关

能获得并反映出整体生命信息。

siwai chuainei

系,通过外部的表征,应可把握

运用中医的脉诊、面诊

司外揣内(judge the interior di-

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正如《素

舌诊、耳诊等局部诊法,都是

sorders by exterior manifestations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以我

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早在《灵

such as symptoms and signs

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

枢·五色》中就将面部分为明堂

通过诊察机体外部现象以测知内

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阙,庭、藩、蔽等,把上至首面

部变化的诊断原理。司,察也;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

下至膝骨、脏腑、胸背的整个人

揣,推测。外,疾病表现于外的

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都

体都分属其中,并且说:“此五

症状、体征;内,脏腑等内在的

明确指出用“以表知里”方法认

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病理本质。

识人体内部的变化,用形象的比

这是查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

基本内容人体疾病的病理

喻来说明诊病的原理。

变的描述。还有耳为宗脉之所聚,

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通过望

运用《丹溪心法·能合脉

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

其外部的神色形态,听其声音,

色可以万全》曰:“欲知其内者,

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

嗅其气味,问其所苦,切其脉候,

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

之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

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内在本质,主

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人

联系,故舌的变化可反映脏腑气

要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

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外应于

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

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

皮、肉、脉、筋、骨,以及耳、

《素问·五藏别论》提出“气

揣内”(《灵枢·外揣》)。“有

目、口、鼻、舌,内脏的病变,可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一

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

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表

难》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

以知其内”等是古人认识客观事

现出来,所以诊察疾病显现于外

六腑死生吉凶之法”,这些是详

物的重要方法,中国早在先秦就

部的征象,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

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

已经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

例如:肝主筋,开窍于目,肾藏

身疾病的例证。又如“眼通五脏,

4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气贯五轮”(《太平圣惠方·眼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诊断原则。又称整体察病。不能

内障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

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综合收集

只看到局部的症状,要对病情进

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

病情资料的诊断原则。又称四诊

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

并用、四诊并重、诊法合参。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

临床实践也证明,某些局部

望、闻、问、切四诊,各自

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密

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

从不同的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

切相关,人体一旦患病,局部病

义。因而有人认为中医学包含当

床资料,各具独特的方法与意变可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导

代“生物全息”的思想,提出局义,不能相互取代,只有四诊合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部为脏腑的“缩影”,认为整个参,才能全面发现病情,病情资病变可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藏象经络学说是最早的生物全息料越完整、越准确,则确诊的可神活动的改变等,任何疾病都或理论,人体躯干部是较大的生命

能性越大,四诊偏执,资料不全,

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变化。同时,

全息单位,背俞穴、募穴可以分

难免发生错误的诊断。医生对望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

别配属五脏六腑;头部大至颜面、诊或脉诊等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环境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发生急

五官,小至眼、耳、鼻、舌、齿

虽可赞许,但如果忽视其他诊法,剧变化或人体机能对外界环境不

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全息单位:

甚至以一诊代替四诊,则不可取。能适应时,经络脏腑功能就会失

其余的肢节,大至整个上肢、下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调而发生疾病。此外,疾病在变

肢,小至一个指节都能反映出整

中曾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化过程中,时有“内异外同”“内

体的信息。因此局部的病、症可

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

同外异”等似是而非的表现,如

从整体上进行诊疗,体表治疗也

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有时外症完全相同,但因病因

可以出现全身性的效应。

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

病机不同,则诊断、辨证完全不

(李灿东】

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同,因此必须整体审察,才能洞

yichang dabian

死别生,实为难矣。”

悉病源,不致有误。

以常达变(knowing invariability

临床上的病情表现,有相一

对局部的症状进行详细询问、

to understand variance)在认

致者,脉症相符、症舌相应,但

检查的同时,还要通过寒热、饮

识正常状态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也有不相一致者,脉症不符、症

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

不及的异常变化的诊断原理。又

舌矛盾,这必然给诊断带来困难。象、脉象等,了解全身情况,并探

称知常达变。常,正常的、生理的

如果医生偏执某诊,而不是全面

究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

状态;变,异常的、病理的状态。收集病情,必然为一诊所误。临

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不

在中医诊断中,常以健康人床诊病时,并不都是按望闻问切能只注意当前的、局部的、明显正常的生理状态及外在表现去衡

的固定顺序进行。四诊的运用也的病理改变,而忽视时、地、人

量患者,以便发现患者的异常之

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望时有问、病的特殊性以及疾病的前因后果」

处和病变所在。只有熟悉正常的

有闻,按时也有望、有问等,并

演变发展趋势对疾病的影响,从

生理状态,才能通过观察比较,通过问诊等提示要检查的内容。

而做到整体审察,正确诊断。

发现异常的病理征象。望色、闻

比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是既

(杨硕高博】

声、切脉都属此理,以健康人体

要望其色,又要闻其气,还要问

bingzheng jiehe

正常的全身皮肤色泽、声音、脉

其感觉:又如在腹诊时,既要望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

象来比较识别患者的异常色泽、

其腹之色泽形状,又要叩听其声

ase and syndrome)中医诊断

声音、脉象,从而为正确诊断提

音,还要按知其冷热、软硬,并疾病时要同时辨明“病”和“证”

供线索和依据。

问其喜按、拒按等。

的诊断原则。病,即疾病,是致

(李灿东)

(杨硕高博)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

sizh色n hecan

zhěngti shencha

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

四诊合参(comprehensive analysis

整体审察(holistic examination)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

of the four diagnositic methods

通过诊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过程。证,

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时,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考虑的

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

中医诊断学5

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

视脉象与症状、体征的逆从关系

金》和《金镜录》,介绍伤寒病

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

等。在望诊方面,则以面部五色

等的舌诊方法,内有12幅舌诊图,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

诊为主,分部进行望诊,并重视

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24图,合成

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面色与察神相结合,判断病情轻

36种病理舌象图,即后世所见《敖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

重和疾病预后。其后的《难经》

氏伤寒金镜录》,是舌诊第一部

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贯对诊法发展也有贡献,主要体现

专著。此外,宋元医家从临床辨

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辨证则在脉诊方面,提倡“独取寸口”

证出发,重视四诊合参。如金元

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病

诊脉法,指出寸口脉可分为寸、

医家李东垣提出神精明(即望神),

情,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

关、尺三部,确定了寸口三部脉

察五色(即望面色),听音声(即

病性等所做的概括。正由于“病”

的长度,以及切脉的轻重指法。

闻诊),问所苦(即问诊),方

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

公元前2世纪,西汉·淳于意始

始按尺寸、别浮沉(即切诊)等

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辨

创病历记录的模式,在司马迁《史

判断病情的具体诊病方法。

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

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他

明清时期,脉诊方面,明·李

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治疗的25个病例的情况,并叙

时珍所撰《濒湖脉学》用歌决形

中医诊断中,有时是先辨病

述了19种病脉和5种死脉。其后

式,表述27种脉象的形状、部

然后再辨证,有时是先辨证然后

张仲景具体运用四诊,将病、脉、

位、频率、节律特征变化及其与

再辨病。如果通过辨病确定了病

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奠定

病证的关系,指出了相似脉的鉴

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

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西晋·王叔

别方法,至今仍为临床医生的重

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因而是在

和撰脉诊专著《脉经》,以寸口

要参考书。明·张景岳的《景岳

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当疾病的

脉诊为主,系统总结了24种病脉

全书》和清·李延是的《脉决汇

本质尚反映不够充分时,先辨证

及其主病,并对其中8对相似脉

辨》、周学霆的《三指禅》、周

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

象加以鉴别,基本上规定了寸关

学海的《脉义简摩》等,也分别

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

尺三部切脉的方法。晋·葛洪的

从脉诊原理、方法、应用及其规

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

《肘后备急方》和隋·巢元方的

范化等方面对脉诊发展作出了贡

(杨硕高博)

《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有详

献。舌诊方面,这一时期较为突

zhěnf6

细记述,反映了当时诊法已达到

出的是舌诊与温热病辨证的结合。

诊法(diagnostic methods)

较为完备周密的程度。唐·孙思

如明·吴又可提倡“温病察舌”;

诊察病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

邈重视望色、脉诊与按诊,并提

清·叶天士将舌象变化与卫气营

诊、问诊、切诊,合称四诊,是

出舌象异常则“病在脏腑”的观

血辨证融为一体,判断病情发展:

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

点,他以诊病各法掌握病源和病清·吴鞠通把舌诊所得资料作为

发展沿革公元前5世纪的

机的演变,尤其切中肯綮。

三焦辨证用药的依据等,使舌诊

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扁鹊就擅

宋金元时期,各类诊法专著

内容更为丰富;再如清代的《伤

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相继出现,诊法得到较大发展。

寒舌鉴》《舌胎统志》《舌鉴辨

言病之所在”(《史记·扁鹊仓

脉诊方面,宋·施发撰《察病指

正》《察舌辨证新法》等书,对

公列传》)。约在公元前3世纪

南》,用图像形式表述脉象变化,

各种舌象变化作了详细介绍并附

成书的《黄帝内经》已根据阴阳弥补了文字表述上的不足。南

舌象图谱。另外,对四诊的综合

五行、藏象经络理论,对各种

宋·崔嘉彦撰《崔氏脉决》,用

应用及研究,也是本时期诊法发

诊法做了具体表述,并提出各种

四言体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记述

展的重要特点。在这方面,清·林

诊法综合运用的原则。该书不仅

了脉象各种变化及其与病证的关之翰《四诊抉微》系统地总结古

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基础,而且

系,对后世脉学影响较大。元·滑今有关四诊的成就,加以分类叙

提出了综合内外致病因素仔细考

寿撰《诊家枢要》,指出脉象变

述,是四诊合参具体应用的重要

察临床相关信息的理论。在脉诊

化和气血盛衰之间的关系,并对

诊法书籍。清代汪宏《望诊遵

上,它强调辨胃气与真脏脉,结

小儿指纹三关望诊法有精辟论述。

经》、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

合四时气候辨析脉象变化,并重

舌诊方面,元·敖氏著有《点点

对望诊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6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明·张景岳“十问歌”(《景岳

经络诊法也有较大发展,经络现

主观片面的疾病信息。不仅要诊

全书·传忠录》)是论述问诊具

象用于临床诊病的研究工作已经

察发生病变的部位,而且要诊察

体步骤方法和临床意义的佳作。

开展。

未发生病变的有关部位;不仅要

清·喻嘉言提倡“与病人定议病

基本内容包括四诊方法,

了解目前患者的各种症状和病理

式”(《寓意草》),即先议病、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诊征象,而且要联系季节、气候后用药,则是当时完整的病历书

察病情,并以之为根据进行辨证,

居住环境、工作性质、人事变迁

写格式。

对疾病作出诊断。随着科学的发

情志变化、体质、年龄、性别、

中华民国时期,诊法已纳入展,现代物理和化学等检验法正

民族、家庭状况等。这样才能对

诊断学的范畴,以诊断学命名的在被广泛结合应用,丰富了诊法

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著作开始出现。如张赞臣《中国

的内容。

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

诊断学纲要》、裘吉生《诊断学》

临床可分为总体诊察和分部

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

和包识生《诊断学讲义》等,使诊察两步进行。总体诊察是对全

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

四诊成为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一般情况的全面诊察,包括望

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

此外,曹炳章撰《彩图辨舌指

神、望面色、闻患者散发的气味,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

南》、杨云峰撰《临症验舌法》、听其呼吸和语言的声音,问其一

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

邱骏声撰《国医舌诊法》等书,般情况和现在主要症状等。可在

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

对舌诊的系统规范化作出了一定接触患者之初进行,目的在于初

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

的贡献。

步了解患者目前的状况和主要病出正确判断。如果只强调一种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痛,为有目的的分部诊察提供重

法的重要而忽视其他,则搜集的

诊法发展的特点是采用现代医学要线索。分部诊察是对人体局部

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

测试技术,对四诊所收集的信息作有步骤的诊察,包括头、面、

正确判断。

进行定性、定量、客观诊察,促

目、耳、口唇、齿、舌、咽喉、

(杨硕)

使四诊规范化。在脉诊方面,脉

颈项、胸胁、腹、腰背、四肢、

wangzhen

象检测仪器的研制,使脉象信息

前后阴等各部的具体诊察。可在

望诊(inspection)医生运用视

(脉象波形、脉位、脉幅、脉势、总体诊察后依照人体各部由上而

觉对人体整体的神色、形态及体

脉率等特征)得以全面客观检测。下、由前而后、由左而右的顺序

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

脉图形成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其目的在于证实总体诊察

其他分泌物等局部表现进行有目

也有一定进展。建立脉图分析方

信息的可靠程度,发现局部和全

的、有次序的观察,以了解健康

法,用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

身的各种症状和病变征象。在总

或疾病状态,获取与疾病有关的

进行自动采样分析,使计算机分体诊察和分部诊察以后,要对疾

辨证资料的方法。系四诊之一。

析与诊脉技术达到实用水平。在

病征象和局部症状反复仔细诊察,

一般以望神色和舌诊为重点。

舌诊方面,对正常舌象、异常舌

进一步了解其变化程度,为综合

理论依据人体是一个有机

象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舌象与

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整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通过

疾病的关系方面,用现代医学统

注意事项在诊察疾病的过

经络与五脏六腑密切相连;五官、

计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使舌诊的

程中,必须认真、客观、系统、

五体也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

传统表述得到了现代科学证实。全面。医生须认真负责,思想集

因此脏腑功能状况、气血盈亏均

舌的脱落细胞检查、舌的活体显中,态度和蔼,这有利于使患者

可反映于外;而人体的排泄物是

微镜观察、舌尖微循环观象、各

配合诊治,并取得良好的心理治内脏功能活动的产物,可以显示

种生理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疗效果。在诊病时,要求有安静

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因此通过

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舌象的环境,充足的光线,尽量使患对人体外部的观察,可以诊断整的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开始,而舌者情绪安定,身心放松。对过度体的健康状态和病变,诚如《灵诊仪的研制使舌象变化能更好地劳累、刚进饮食者,可稍事休息

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

客观显示。除脉诊、舌诊外,以

再进行诊察。在诊病过程中,切

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

耳穴检测、经络腧穴按诊为主的

忌采用诱导的语言和行为去取得

《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