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精华》(宋)苏东坡著;伍峰,李研尘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4 15:24:17  43 诗词

图书名称:《苏东坡诗词精华》

【作 者】(宋)苏东坡著;伍峰,李研尘编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译
【页 数】 388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3.06
【ISBN号】7-221-02816-8
【价 格】$6.60
【分 类】古典诗歌(地点: 中国 年代: 北宋 学科: 选集)
【参考文献】 (宋)苏东坡著;伍峰,李研尘编. 苏东坡诗词精华.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06.

图书目录:

《苏东坡诗词精华》内容提要:

本书选收苏轼诗74首、词57首,各篇分:题解、原诗、注释、翻译4部分。

《苏东坡诗词精华》内容试读

·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解】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字子由)兄弟二人赴京应考,路经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寄宿于奉闲和尚僧舍。苏氏兄弟曾题诗于僧舍壁上。后苏撤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嘉祐

六年(1061年),苏轼由汴京赴凤翔任通判,又路过渑池,重游旧地。此时奉闲已亡故,旧日题诗的舍壁也已颍坏。这种物败人亡的景象使他心感凄恻,同时又联想到自己崎岖坎坷、奔波困顿的经历,更是神伤惨然。于是作此诗发出感叹:人生一世,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如飘流不定的飞鸿,只能在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之迹。并以此诗和苏辙之诗。“雪泥鸿爪”后渐为成语。以喻往事渺茫,只留些许痕迹。

诗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人生,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后四句怀旧联身,自然顺畅、一气河成。

÷1·

【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D;泥

上偶然留指爪②,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⑧,坏壁无由见旧题④。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⑤。

【注释】

①飞鸿踏雪泥:指飞鸿降落,在雪地上行走。鸿,旧时泛称鸟纲、鸭科、雁属少数大型种类。

②指爪:这里指足迹。

③老僧句:老信名奉闲。僧人死后火化,其骨灰通常葬在塔中。

④坏壁句:壁,指奉闲和尚禅房培壁。元由:无法。旧题:嘉祐元年(1056年),苏氏兄弟随父苏洵离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奉闲居室,曾题诗于室壁。

⑤路长句:蹇(jian简),跛足。作者自注云:“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指散山。《左传·德公三十

二年》:“就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觳山是陕豫间重要交透要道,在渑池县西。

【译诗】

人生的经历像什么样子?就像飞鸿落地踏着雪泥。泥地上或许留下指爪的痕迹,

·2

鸿雁飞走,哪能知道往东还是往西。老僧奉闲已经死去,骨灰存放成新塔一座;禅房墙壁已经毁坏,无法找到我们题写的诗句。可记得那走过的崎岖山路?毅山路是那样漫长,人早已困顿疲弊;乘驴跛足步履艰难,它不停地哀声嘶鸣…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0

【题解】

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离京赴杭州任通判途中所作。全诗平铺直叙,写所往方向、出行季节、路上所见、所经之地,.写江海水船、河山花树、风波烟雾、天地人物,全都随口自然而出。而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渗透出一种淡淡的愁绪。这是因为去国怀忱所致。首联写日夜兼程,秋意正长,显得凄凉。领联写天高地远,路途颠簸,显出苦辛。颈联写船行缓慢,显出烦闷。尾联写友人迎接,应是

·3·

令人欣慰情景,然而却是“久立烟苍茫”,孤凄之感

t,

浑然流溢。难怪苏轼晚年草书此诗时,题云:“予年

三十六,赴杭悴,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烟雨凄然”四字,可以隐括此诗意味。此诗可称为于景物中见淡淡愁思的佳作。

【原诗】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准忽迷天远近②,青山久与船低昂⑧。寿州已见白石搭,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⑤,。

【注释】

①颗口:颍水入准处,在今安锻颜上县西正阳关。寿州:今安徽寿县。

②长淮句:意思说,辽阔的淮水上空时而清朗·时而阴暗,故天也显得时远时近。

③青山句:指船长时间随水波升降起伏,所见青山也随之时高时低。

④短掉:船浆。这里代指船。

⑤故人:友人。

【译诗】

·我的航船日夜驶向江海,

·4·

行程漫长,前往余杭。枫叶红,芦花白·秋意深又长。天空时远时近·长准晴雨忽然迷茫。青山望不断,随舟起代或升成降。已望到寿州白石塔·船帆尚未转过黄茅网。风平浪静望不到边·

只见故人久立在烟雾花茫间。

山0

【题解】

熙宁四年,赴杭州任职路经龟山,·诗人身行万里,一生飘荡,岁月蹉陀,·此去何求,不由得感慨万分。又因仕途坎坷,宫场险恶,不禁心灰意冷。此时北望中原,.只见浮云蔽日;转望长河苍海,于是有乘桴东游之想。但尽管这样,诗人对国事仍时时记念在心,故借元嘉旧事,以表达自己吊古怀今、忧国忧政之情。

·5·

【原诗】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②。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⑧。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④。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⑧?

【注释】

①龟山:在泗州(今江苏盱胎)城东。

②再过句:再,两次。岁五周,苏轼于治平三年(1066

年)送父灵枢归蜀,曾经龟山,此次再过,已隔五年,故如

此说。

③身行二句:说自己飘荡半生,身行万里,皆由宦场功名而起,而闲卧一庵的僧人,也是初见白头。一劳一闲,相比之下,反党不如亦卧一庵。-

④地隔二句:劳,枉费。上句暗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下句暗用《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样浮于海”文意。两句说,地隔中原的京城,浮云蔽日,空劳北望;转望长河沧海,遂有乘桴浮海东游之怒。

⑤元嘉旧事: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旧事,指元嘉

二十七年北魏大武帝拓跋森率数十万兵马渡淮南下,宋文帝派减质率军北救彭城至盱胎于龟山筑城御敌之事。

⑥故垒句:故垒,旧营垒。摧颓:破坏倒塌。不:同“否”。作者此句下自注云:“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