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王海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3 23:58:40  109 辩证思维

图书名称:《辩证思维》

【作 者】王海滨
【页 数】 205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19.06
【ISBN号】978-7-5130-6246-6
【价 格】58.00
【分 类】辩证思维-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王海滨. 辩证思维.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辩证思维》内容提要: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呼唤辩证思维。辩证思维从辩证法来。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辩证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依据,也是生长辩证思维的肥沃土壤。辩证思维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运用一套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和辩证理论体系系统研究辩证思维的理论学科。中西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也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来分析来寻求解答。

《辩证思维》内容试读

第一章正本清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辩证法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精神

作为中国哲学的根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易经》大概是在殷商之际积累了丰富的占卜记录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供人们占卜时使用的一部书。从内容来看,它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由太极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其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精神。在这部书里,书名中所含的“易”主要有三种含义,即通常所谓的“易有三义”。“易”的第一个含义是“变易”,即运动发展变化的意思。“易”的第二个含义是“简易”,就是说“变易”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它是最简单的,而且正因为它最简单,所有也具有普适性。作为最简单的一条原则,我们只要掌握了“易”,就可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乃至认识字宙世界万物。“易”的第三个含义是“不易”,为什么讲究运动发展变化的“易经”竟会出现“不易”呢?实际上,这里的“不易”

辩证思维

是说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这就是“不易”。易之三义,不仅揭示了世界万物内涵深刻的辩证法,而且“易”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法精神的直接表征。此外,这部书里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组合而成的,而八卦又是由阴交和阳

爻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以这种方式来概括整个世界的种种现

象,实际上就是以包含朴素辩证法的因素的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如乾卦的爻辞“潜龙勿用”(初九)、“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或跃在渊,无咎”(九四)、“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亢龙有悔”(上九),尽管对乾卦中的“龙”究竟如何解释历来有不同的充满争议的说法,但是,这里借“龙”所处地位的不同,说明事物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则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再如渐卦的爻辞也是以“鸿”所处的不同地位说明事物由低到高的发展变化:“鸿渐于干”(初六),“鸿渐于磐”(六二),“鸿渐于陆”(九三),“鸿渐于阿”(上九)。

《易经》中阐发的辩证法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论争的“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和“王霸之辩”,魏晋南北朝时期论争的“有无之辨”“动静之辩”“言意之辩”和“力命之辩”,隋唐时期论争的“空有之辩”“心物之辩”和“性相之辩”,宋明时期论争的“道器之辩”和“知行之辩”,还是北宋的张载提出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命题(即世界由物质性的“气”组成,“气”分阴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变化日新”、“推故而别致其新”等说法,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体

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精神。

2

第一章正本清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辩证法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

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3

辩证思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武,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辩证思维

那里,主要就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思维,也就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思

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辨是最高的思维方式,是最高的思维等级。在知识的等级,或者思维的等级,达到辩证法以后,人就处于理性发展的极限处了,也就是处于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界处了。柏拉图把理性与非理性的相通处称为“理性的迷狂”,这种迷狂是一种直觉的感悟,处于这种迷狂中的人显示出神魂颠倒的状态。·此外,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同与异、大与小等对立概念的分析,在

《斐多篇》中对有限与无限的分析,在《智者篇》中对存在与非存

在(是与不是)的分析,都意在说明对立的东西是可以处于同一关

系之中的。当然,柏拉图的这种辩证法思想是在四维概念的逻辑推演中进行的,是纯粹思辨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一和多、整体和部分、个别和一般、质料和

形式、潜能和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有对立面相互联系

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思考事物运动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即事物运动有四种原因:“质料因”(保证事物能够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形式因”(事物能够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动力因”(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才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和“目的因”(事物运动朝向一定的目的)。对事物运动原因的这种系统考察,显示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0参见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7,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