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张龙海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3 22:38:24  17 epub epub 厦门大学出版社

图书名称:《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作 者】张龙海等著
【页 数】 290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18.04
【ISBN号】978-7-5615-6820-0
【价 格】65.00
【分 类】亚细亚人-作家-文学史-研究-美国
【参考文献】 张龙海等著.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8.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梳理了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历程, 分析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亚裔文学的影响, 比较华裔、日裔、菲律宾裔、印度裔、韩裔和越南裔文学的异同, 剖析亚裔作家在从边缘进入主流、打破霸权话语的静音、重构美国亚裔历史等方面的努力, 揭露美国政府假民权、真霸权的面目。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4001

绪论

第一节传承与创新:美国亚裔文学发展大势

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问世以来,大批亚裔文学家相继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现在亚裔文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断为美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历经一百多年以来,美国亚裔文学家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手法成熟,创作主题多样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亚裔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一批新生代的亚裔作家逐渐崭露头角,比如杰西卡·海格多恩(Jessica Hagedorn)、路易丝-安·山中(Lois-Ann Yamanaka)、大冢朱莉(Julie Otsuka)、李昌来(Chang-rae Lee)①、郑敬娥(Jane Jeong

Trenka)等人。他们在经典的基础上不忘加人创新,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取得了一定成就。与此同时,老一代的亚裔作家仍在不懈努力,坚持创作,其中包括村山厚志(Milton Murayama)和芭拉蒂·穆克尔吉(Bharati

Mukherjee)等人。

一、创作的传承

美国亚裔文学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下半叶华裔作家李恩富(Lee Yan Phou)的《在华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l887),这也是亚裔文学的第一本自传。而后,亚裔作家开始关注自己的美国经历,并将其写入作品中去,这类具有浓厚自传性质的小说也就成为美国亚裔文

①李昌来(Chang-rae Lee,l965一),著名美国韩裔小说家,国内对其名字的翻译一直未能统一,也有部分学者将其译为李昌瑞。

002◆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学早期发展的一个特色。黄玉雪(Jade Snow Wong)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美国奋斗成功的故事。卡洛斯·布洛桑(Carlos Bulosan)的《美国在心中》(America Is in the

Heart,1946)则讲述了自己作为第一代菲裔移民在美国遭受种族歧视的苦难经历。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美国亚裔自传文学在美国文学的舞台上脱颖而出。在《美国亚裔文学:注释参考书目》(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1988)一书中,就“列举了至少50部公开出版的明确意义上的自传”(詹斯·布洛克迈尔、于世华)。这一创作传统在21世纪并未消失,有一批优秀的作家仍致力于自传文学的创作,如伊丽莎白·金(Elizabeth Kim)的《千万倍的悲伤:韩国战争中孤儿的非凡历

)Ten Thousand Sorrows:The Extraordinary Journey of a Korean

War Journey,2000)讲述了作者在目睹母亲被杀后被美国夫妇收养,受到养父母和丈夫的虐待并最终成为一名记者的自传故事。

新世纪以来,跨国收养已成为亚裔自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经历了跨国收养的一代亚裔已经成年,他们在遭遇了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后,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期望能够回到母国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著名韩裔作家郑敬娥的《血之语言》(Language of Blood:A Memoir,2003)则是跨国收养自传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郑敬娥出生于韩国首尔,在她6个月大的时候,她和4岁的姐姐被一对没有孩子的美国夫妇收养,随后在明尼苏达州北部的一个思想保守的小镇长大。1995年,她终于同韩国的亲生母亲团聚。2004年,她选择回到韩国居住,并致力于跨国收养的权益维护工作。《血之语言》是郑敬娥根据亲身经历编写的一部回忆录。在此书的开端部分,她就将自己的双重身份呈现给读者。“我叫郑敬娥…我的出生日期是阴历1972年1月24日…我是韩国人…横跨了半个地球后,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叫简·玛丽·布劳尔…出生证明上说我的出生日期是1972年3月8日。”(Trenka,14-15)郑敬娥的养父母将其姓名和出生日期更改的原因是想切断她和韩国身份的一切联系,从而成为他们所期待的“美国”女儿。因此在家中,“收养”和“韩国”这两个词是避而不谈的。父母的沉默让郑敬娥对自己被收养的身份更加疑惑。她的童年都在思考自己被亲生父母抛弃是不是因为自己“太丑陋”,而养父母会不会像对待洋娃娃一样把她和姐姐“退回商店”并“换回一个更好的女孩”(Trenka,2735)。家庭氛围的压抑和长大后受到的种族歧视让郑敬娥对自身的双重文

绪论4003

化身份产生了质疑。她的亚洲面孔注定她无法成为父母口中的“白人”女儿。深陷双重身份和文化中的郑敬娥有种“流亡”的感觉,所以她想找到自己的根一亲生父母。一封来自韩国亲生母亲的信让她有寻根的勇气,然而她的寻根之旅却造成了她同养父母的隔阂。在她回到韩国后,她得知了母亲当时抛弃她和姐姐的苦衷一因为韩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父亲迫使母亲放弃了她们姐妹。虽然和母亲讲着不同的语言,身处不同的文化,郑敬娥觉得自己也能够理解母亲,并最终选择了原谅。郑敬娥的经历可以看作被跨国收养者的普遍经历,他们在异国他乡忍受着骨肉分离之苦以及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陷入分裂的自我,因此,寻根成为他们的共同愿望。《血之语言》中的血是血脉相连的含义,指的是母女之间通过血脉就能够感受到彼此。另一深层含义则体现在她在扉页中引用的“欧慈(Joyce Caro】

Ots)的两行诗句:‘因为我们血缘相连/而血是没有语言的记忆。’这是回忆录书名的出处,也是郑敬娥对自我书写行动的期许:当自然相连的血缘因为外力而断裂时,她要创造出可以记录、记忆的‘血言’以修复这样的创伤”(冯品佳)。

新一代越南裔作家黎氏艳岁(Le Thi Diem Thuy)则根据自己一家人漂洋过海的艰难经历,创作了《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The Gangster

We Are All Looking For,2003)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黎氏艳岁是一位优秀的美国亚裔作家,其散文和诗歌曾得到众多好评,并获得了1997年的美国最佳散文奖。1998年,她又被纽约文艺周报《乡村之声》评为“明日作家”。黎氏艳岁于1972年出生于越南南部,当时正值越战时期,战后,年仅6岁的她随父亲从一个难民营乘船逃亡美国。在逃亡中,他们同母亲分散,导致母亲在越南滞留两年之后才到美国跟他们团聚,重新开始了美国的新生活。《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一书是根据这段经历创作的。小说运用了跳跃性和片断性的叙述方式,将越裔新移民家庭中发生的各个故事通过一个6岁小女孩的视角讲述出来。书中所说的土匪其实是指女孩的父亲。“关于他的谣言是神秘的…他吸食海洛因。他是个土匪。他在黑市上售卖美国烟。他驾车带女孩兜风。他离家出走。他是美国秘密训练的一员。他从飞机上跳下来,然后逃进丛林和山区消失了几周。他周围的朋友都倒下了,有些在战争中,有些在战争后,但是只有他自己能够…活下来。”(Le Thi Diem Thuy,l03)女孩跟着这个“土匪”父亲逃亡到美国后寄居在一个美国家庭,靠替房东修补房屋来维持生计。等母亲到来后,

004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一家人在美国团聚定居。由于在异国的生活并不顺心,父母之间不断发生争吵。一张来自外祖父母的照片引出了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一新移民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与思念。因为父亲年轻时不好的名声,母亲全家人反对她嫁给父亲。然而母亲执意嫁给了父亲,代价是同外祖父母断绝了关系。长期同父母失联的母亲在看到照片后掩面而泣。在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以及婚姻的不愉快让母亲觉得格外委屈。同时,在越南,儿子戏水时意外落水身亡的悲惨往事也在一家人心中无法忘却。父母照片的到来激发了母亲内心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通过女儿的视角描述新移民家庭的苦难经历,这些经历同时也是女儿成长过程的见证。虽然父母一直在不断地争吵,但是女儿并未对家庭感到失望。相反,她从中不断成长,看到父亲并不是所谓的“土匪”,他坚强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帮助母亲,爱护女儿。“这部小说虽然带着个人故事的成分,但它没有把寻找身份和融入主流社会作为主题,因此便摆脱了一般离散文学中种族歧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羞辱与悲愤之情,也减轻了这些主题所带给读者的那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而更多着重描述的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思。”(郝素玲,97)

除了新一代亚裔作家的自传性作品外,老一代的亚裔作家村山厚志也在新世纪完成了他的夏威夷种植园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一《死在他乡》(Dying in a Strange Land,2008)。前三部分别是《我要的只是我的身体(All I Asking For Is My Body,1975)、《岩石上的五年》(Five Years on a

Rock,1994)和《种植园小伙子》(Plantation Boy,1998)。该四部曲内容和时间相互交错,不断转换故事叙述者,通过家庭中多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了大山家族从二战前几年到1986年之间发生的故事。村山厚志出生于夏威夷的一个日本移民家庭,以从事甘蔗种植为生,所以不难从他的夏威夷种植园四部曲中发现明显的自传故事。母亲作为“照片新娘”嫁给移民夏威夷的父亲后,便开始操持繁重的家务,并且还要应付百般刁难的婆婆。由于在夏威夷的生活非常艰苦,母亲期望熬过5年后就可以回归故乡。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从公婆那里继承来的一大笔债务。公婆借了一大笔钱回国炫耀,作为长子的丈夫不得不担负起替父还债的责任。母亲也随之扛起了同父亲一同还债的任务。丈夫想以捕鱼致富,但是经营失败给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债务,母亲便以缝补手艺为家庭分担困难。长期的劳作让母亲的身体变得很差,但是她丝毫不顾及自己,只为了尽快还清债务,让家庭生活更加稳定。最终,她在年老时去西海岸探亲的途中,因中风在西雅图去世

绪论4005

了。像大多数的亚裔作品一样,村山厚志的作品沿袭了颠覆亚裔女性刻板形象的主题。母亲的形象在书中是坚韧勇敢的,同时积极面对自己的选择。母亲本来在日本是有一门好亲事的,但是因为错误的抉择而来到了美国,面对困苦的生活,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家庭贡献一分力量,成为家中的重要支柱。除了对亚裔女性形象的赞美外,小说中也体现了移民群体的

一些共同问题,比如亚裔移民在种植园被剥削的现象,以及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在日本文化中,长子是需要承担起家族责任的。身为长子的敏夫按照父母的要求留在种植园,承担起家中的债务。然而,敏夫对这种所谓的孝道非常不满。作为在美国出生的二世,他崇尚自由和平等,无法理解一世的文化传统。同时他也不想被困在充满种族歧视和等级制度的种植园。最终,他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等级的藩篱,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注册建筑师,实现了美国梦。然而,这是以他跟父母产生隔阂为代价的。对于第一代亚裔移民来说,母国文化是他们“在美国的精神家园。他们虽然背井离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但无法斩断与故国文化的精神纽带”(张哲瑞,217)。父母对于他的叛逆非常生气,曾对敏夫说他们不再依靠他,而是将希望放在较为懂事的二儿子纪宇身上。崇尚自由的敏夫和崇尚日本传统文化的父母之间的分歧也造成了几个孩子之间的隔阂。因为父母的厚此薄彼,孩子们的隔阂直到母亲去世后都未能消除。《死在他乡》这一书名虽然听起来有些阴暗,但是它也有对“大山家族作为劳工移民在·他乡’一夏威夷一的家族发展,自我成长和文化传承的积极肯定的描述”(Wilson)。小说中,大山家族的孩子最终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其中二儿子纪宇的经历就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写照一从报名参军到进人大学学习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二世的成功所带来的希望弥补了一世带有遗憾的死亡,他们未能实现的美国梦都由儿女代为实现了。这也是存在于亚裔移民群体内部的普遍愿望一通过努力融入主流社会。

新世纪美国亚裔作家传承的不仅仅是创作体裁,而且更多的是创作主题和族裔记忆。这些种族文化冲突、文化身份追寻、族裔历史追溯似乎已经成为亚裔文学作品中的精髓主题,也是族裔作家无法避免的重要部分。百年的种族冲突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即便是到了新世纪,还是有多部跟上述主题相关的优秀作品出现。大卫·村(David Mura)的《日本帝国的著名自杀》(Famous Suicid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2008)是对集中营历史进行探索的一本著名小说。在小说的前言部分,大

006●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卫写下了“致敬不不仔”(「)。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日裔三代移民本·大原。本同一位爱尔兰籍的姑娘结婚后定居在芝加哥的郊区,并在当地一所社区学校教书。本父亲的自杀和天体物理学家弟弟的神秘失踪打破了看似平静的生活。而身体逐渐衰弱的母亲则一直在回避她和父亲的那段历史。这种种事情让本意识到他必须去探寻过去的历史。在“珍珠港事件”后,日裔移民被驱赶到集中营。父亲就是集中营中的“不不仔”。在美国政府做的忠诚问卷调查中,面对是否愿意加人美利坚合众国的军队和是否愿意宣誓放弃效忠日本天皇这两个问题时,父亲以“不”作答。所以在二战后,父亲就成了“不不仔”中的一员,并被日本移民社区驱逐孤立。之后,父亲因为内心痛苦,时常离家出走,最终选择以自杀结束这份痛苦。虽然小说是以叙述者本身的视角来探索父亲的生活,并尝试找到救赎之路,但是集中营这段经历在书中占据着重要部分。该小说不仅是对集中营经历给日裔移民留下的创伤的探索,也是对著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John Okada)的集中营小说《不不仔》(No-No Boy,1957)的互文和致敬。

另一位日裔作家大冢朱莉的处女作《皇上圣明》(When the Em peror

Was Divine,2002)也是根据其家庭历史背景创作的集中营小说。小说分别以家中四位成员一母亲、女儿、儿子和父亲的视角展开叙述,故事情节交错融合,讲述了一家人从被送往集中营到释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没有特定的名字,由此可见大冢朱莉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集中营经历其实是日裔移民的集体经历,集中营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是一段想忘却始终萦绕心头的痛苦经历。大冢的第二部小说《阁楼上的佛像》(The Buddha in the Attic,2o11)是她最为出名的一部作品,曾获得2012年美国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该小说重现“照片新娘”的历史,讲述了20世纪初一批从日本跨洋远嫁旧金山的“照片新娘”的故事。她们怀着对照片中所见英俊丈夫的欣喜和对美国幸福生活的憧憬来到了旧金山,却见到了与照片不符的年老丈夫和与梦想相悖的残酷生活。她们的丈夫在美国都是处于边缘的底层人物,做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她们到旧金山的当晚就被丈夫残酷地强奸,而后便随着丈夫从事艰苦的劳作,承受着不幸的婚姻。她们梦想着经历几年困苦生活后能够回到家乡,但是却无可奈何地留在了这片痛苦之地。她们忍受着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的痛苦,最先学会的字就是“水”,因为在炎热的种植园中如果渴了就要大声喊出来,否则就会因为缺水而晕倒。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放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