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陌生人 中国移民美国纪事》闫亮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2 20:12:18  15 移民 移民 epub

图书名称:《大洋彼岸的陌生人 中国移民美国纪事》

【作 者】闫亮著
【页 数】 218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2016.11
【ISBN号】7-5166-2450-0
【分 类】华人-移民-研究-美国
【参考文献】 闫亮著. 大洋彼岸的陌生人 中国移民美国纪事.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6.11.

图书目录:

《大洋彼岸的陌生人 中国移民美国纪事》内容提要:

通过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用20个左右典型性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画了一幅中国移民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包括“坚守的老一代”、“扎根的青二代”、“中国新移民”和“非法移民”四部分。描述了中国赴美移民的悲喜人生:“从淘金、创业到生活”的变化;分析了二代华裔的现实心态:已不仅仅满足于在美国站稳脚跟,而是将个人的成功作为美国梦是否实现的标志;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中国移民从“劳务移民”到“技术移民”,到“留学移民”,再到“投资移民”的脉络,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大洋彼岸的陌生人 中国移民美国纪事》内容试读

第一章职业移民:梦想·艺术·现实那些年我们遗落在大洋彼岸的梦

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以及本身对绘画的认知、理解和爱好,是决定他能否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关键因素。美国人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衡量标准和了解程度较高,“不管你在国内多有名,担任什么职务…他们就看你的画能否达到他们的欣赏水平。主流社会接受就说明你的水平高,这

第一章职业移民:梦想·艺术·现实■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丢失了希望。2013年12月8日,星期日。美国芝加哥,大雪皑皑。

在距离芝加哥市中心大约40分钟车程的芝加哥北郊,我们见到了旅美华裔工艺大师姜学炳。70多岁的他从中国上海回来一周了,但依然放心不下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的事。

1985年,姜学炳告别家人,独自一人从上海来到芝加哥闯荡。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在芝加哥华人圈里小有名气,其作品也被美国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并被多位美国总统收藏。他的打拼经历,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更属于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洋的那一批中国人,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人。

从芝加哥著名观景台汉考克中心观景台俯瞰芝加哥

3

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一中国移民美国纪事

姜学炳同志:

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你们深切怀念毛主席,无比爱戴华主席,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让我们共同怀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研制组

一九七七年七月

1976年,姜学炳36岁,在中国国内的工艺设计圈内颇有名气。毛主席逝世后,他被指定参与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大厅的美术设计。至今,姜学炳都小心翼翼地保留着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研制组颁给他的证书,堪称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最高荣誉。1985年,姜学炳阔别上海,告别亲人,来到了芝加哥。那一年,徐丹江只有17岁,在中国东北吉林读高中,对画画着迷,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

借助姜学炳的画笔,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走进了美国人的心中。姜学炳以扎实的绘画功夫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让《红楼梦》的人物在美国人的心中深深烙上了印记。徐丹江,以简单的“实用主义”哲学,赢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身份由“黑”漂“白”,在芝加哥过上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特别值”的生活。

姜学炳和徐丹江,当初两个在中国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如今,同属芝加哥华裔艺术家的圈子,都生活在北美五大湖之一一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一位擅长工笔水彩,一位以抽象画风赢得市场的认可;一位依靠大学生圣诞贺卡比赛头奖赢得绿卡,一位在芝加哥“黑”了十年,终获绿卡。他们的故事从芝加哥开始…

4

第一章职业移民:梦想·艺术·现实■

第一节:怀揣27美金闯美国

1985年8月30日,芝加哥的夏意尚浓。就在这一天,45岁的姜学炳历尽艰辛,终于踏上了他的梦想之地一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是美国第三大城市,因一年四季多风,便有了“风城”的美誉。当地人常说,走过短暂的春夏,告别鲜花的烂漫,芝加哥将迎来漫长的冬季。而芝加哥的夏季,堪称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漫步在碧波荡漾的密歇根湖畔,观海鸥嬉戏;徜徉在鲜花烂漫的千禧公园,赏姹紫嫣红;陶醉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叹绮丽瑰宝…这一切都会让你情不自禁,不知不觉迷上她。

芝加哥有让你流连忘返的魅力,也有让你躲闪不及的“冷酷”。用当地人表述冬天的一句话说,“你永远无法适应它”(You can never get used to it)。芝加哥的冬天,冷得让你惊慌失措,躲闪不及,听当地人讲这是拜其毗邻的密歇根湖所赐。

从纬度上看,美国芝加哥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相近。冬季,冷风从密歇根湖湖面吹来,加剧了人体对温度的敏感识别度。倘若再遇上一场风雪,即便是在外面站上一小会儿,都会让你萌生迅速逃离这座城市的念头。

正是在这样

一个鲜花烂漫的美丽季节,姜学炳踏上了理想之地。但是,此时此刻的他根本来不及体味些许的喜悦,内心的惶恐让他惴惴不安。当时,上海至芝加哥没有直达航

班。出国前在上密歇根湖冬日的冰岸

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中国移民美国纪事

海工作的姜学炳先搭乘班机到旧金山,然后从旧金山转机芝加哥。不幸的是,

一到旧金山,搭乘的中国航空公司航班晚点,姜学炳没能赶上飞往芝加哥的航班。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国内的消费品短缺,急需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而可供出口的中国产品少,美元十分紧俏。姜学炳去美国时身上只带了换来的区区不到27美金。

在旧金山入关的时候,移民官看了看姜学炳的学生签证,问了他一句话,至今让他印象深刻。

“Do you have money?"

移民官仔仔细细把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等姜学炳回过神来,知道说的是钱的事,移民官已经挥挥手,让他入了关。

人生地不熟

原本想在候机大厅过夜,但是由于担心安全,姜学炳决定找个地方住一晚。不到27美金,住宾馆是远远不够的。

终于,在机场附近,姜学炳找到了一家价格便宜的旅馆。他连说带比划:“我身上只有27美金,能不能让住一晚上。”老板很善良。

仅有的不到27美金悉数给了汽车旅馆老板,此时的姜学炳已身无分文。第

二天,也就是1985年8月30日,姜学炳从旧金山搭乘航班,来到了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刚到机场,语言不通,两眼一抹黑,原本说好要来接机的好朋友并没有出现,举目无亲,身无分文,他只好在候机大厅熬了一晚上。这一夜,让刚刚踏上美国的姜学炳着实感受到了混迹在“美帝国主义”的不易。

第二天,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姜学炳找到电话亭,在别人的帮助下,打了一个对方付费电话(collect call)给他在芝加哥的好朋友。在奥黑尔国际机场等待了七、八个小时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出现了。

朋友的露面,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原本以为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但行李却找不到了。“当时,我真是非常紧张”,姜学炳说。因为在旧金山降落的航班晚点,只能搭乘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