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葵花 阳光心灵》李燕荭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7-20 12:52:16  23 epub epub 主编

图书名称:《梵高的葵花 阳光心灵》

【作 者】李燕荭主编
【丛书名】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
【页 数】 152
【出版社】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 2013.03
【ISBN号】978-7-5513-0404-7
【价 格】19.80
【分 类】生理卫生
【参考文献】 李燕荭主编. 梵高的葵花 阳光心灵.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3.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梵高的葵花 阳光心灵》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心理发育、精神疾病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烦恼,用案例的形式、亲切的口吻给予了解答,非常值得青少年朋友阅读。

《梵高的葵花 阳光心灵》内容试读

身心协调保健康

小知识—伟大的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

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

结”、“性冲动”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

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

“心理健康”的正解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重视“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所以说,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为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势必会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也许你会按照一般的生活逻辑来推论。“健康”的反面就是“不健康”;而“不健康”就意味着“疾病”;那么,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喽!这种推论由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因而结论不一定确切。关于这一点,以后将专门论述,这里暂且不说。不过,“心理疾病”确实是存在着的。你知道吗?人的心理在接受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种种刺激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正如同天气一样,有晴也有阴,有风也有雨,有时雷雨大作,有时风雪交加,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犹如

一潭死水,一点也不动荡,从精神医学的观点来看,这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人的心理受到身体内外刺激后发生“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人在接受同样刺激的情况下,心理反应在程度范围的大

小上以及在时间延续的长短上是不同的。例如,青年人在考试失败或者失恋时都会悲叹。但是有些人悲哀难过的程度小,过一阵子也就淡忘了:可是有些人却“痛不欲生”,经过很长时间仍然郁闷苦恼,有的人则会从此光

一蹶不振。(2)除了上述量上的差别外,在“质”上也会不同。两个人目

光相遇,本是极正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主观地猜疑别人是蔑视他(她);伙伴们相聚在一起欢笑谈论,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疑惑别人在嘲笑他(她)。这种由于主观臆测,而扭曲了事物的性质,就是心理上的反常现象。(3)也有些人不合时宜地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协调。比如,该哭的时候,他(她)反而微笑起来;该笑的时候,他(她)却哭泣起来,等等。

以上这三种心理反应形态,都程度不同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行为失常,心理上不够健康的现象。

但是,需要提醒你的是,心理疾病的概念比较广泛,你对心理疾病既不要“自我诊断”,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心理上的(或者说精神上的)疾病,可以分为不同程度的许多种。比如,疯狂、严重的精神分裂,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这种心理疾病的患者无法照料自己,无法独立生活,更不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可是也有比这轻微得多的心理疾病。比如,因为某种困难问题不能解决,而引起头痛:因为忧虑过度,而引起失眠:由于厌恶,而引起呕吐;由于精神上遭受严重打击,而引起瘫痪等等,以

至于由于各种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破坏所引起的焦虑、恐惧、悲观、脆弱、易怒、敏感、孤僻、胆怯等等一切心理失常、变态,都可以归类到广义的心理疾病的范畴中去。这是大多数精神医学家们的主张。在这本小书里,也是从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解释心理疾病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失常,或者说心理变态,都可以叫做“心理疾病”。你能说一个碰到一点点高兴的事就哈哈大笑,遇见一点点难过的事就痛哭流泪的人,和“疯子”差不多吗?这种人很可能是感情容易激动或者神经质的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说某人是“神经病”,某人是“疯子”。这其实不过是在一时气愤、鄙视的情绪下的一种渲染和夸张而已,未必就认定他们真的是精神分裂症或疯癫症患者。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知觉、思想情感或者行为活动,脱离一般正常人的模式,而有种种程度不同的病态表现,那就显示出了这个人潜伏着

对周围环境不能适应的心理缺陷。这类人往往难以控制或者失去了控制自

己的内在感觉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适应外在的环境。他们起初仅仅表现为心理失常,如果不注意很好地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任其发展下去,最

终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个平日总是“疯疯癫癫”的人,若不

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也许就有可能真的会成为疯子,一个素常总是“神神叨叨”的人,若不注意增进心理健康,就难保证他永远不会变为精神分裂者。这正是一定的量变会转化为质变的道理。

接下来讲的一点是,在这里讲的心理疾病,主要是针对那些有轻微的变态行为,或是稍有超越常规行为的人讲的。粗浅地讲来,心理健康学也就是预防与治疗这些人的心理缺陷以及研究怎样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一门学科。心理健康学并不是研究常态的行为和极度变态的行为,因为常态行为和极度变态行为,按学科分工则由另外一些学科来研究,比如,青年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

至于“常态”与“变态”,或者说“正常”与“失常”的区分,下面另有专题讨论。这里可以先讲一下的是,所谓“常态”,说到底是一种不够科学、不准确的、抽象的概念,它和“变态”并无截然不同的严格界限。因为人们的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处于理想的常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适应往往容易发生困难,而且每个人的行为,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多少都会有一些稍微的变异表现,只不过是仅仅没有和周围环境发生重大的冲突,因而不能划分归类于“变态”。

但是,如果对这些轻微的变态和稍逾常轨的行为变异不予重视,任其恣意发展,那么日久天长,就会产生影响。因此,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善于了解自己,把握自己,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措施来防止和治疗心理上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不适应症状,从而不断地增进心理健康。

可以相信,人们若是掌握了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会有助于排除内心的干扰,避免心理冲突,从而有效地去解决困难,顺利地度过挫折和战胜逆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既重视身体保健,又注意心理保健。

你也许会说,心理健康与否,只不过是个人的小事,和别人、和社会没有什么牵连,你说错了。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手脚不灵便,但心理是健康的,那么对于他的人格影响不大,反之,如果肢体健全而心理缺陷大,

那就不仅对于他的生存价值会产生影响,而且对于整个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不论为了个人、家庭,还是为了民族的命运,花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心理健康。

探索心理健康之路

你听说过吧?有些学科的建立,往往是因为这些学科的创建者,有着

这方面的切身体验以至痛苦的经历,因而激发了他们的极大热情,发愤致力于这门学科的探索,最终获得成就,造福于人类。心理健康学的创建,就是这样一个很突出的例证。

1900年,一个34岁的青年人,由于精神失常,从他住家的四层楼跳下,自杀未遂,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他为什么精神失常了?原来他和患有“羊癫风”的哥哥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哥哥病情发作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口吐涎沫、声似羊鸣的可怕症状,因而时刻惧怕自己也会得这种病,于是精神失常了。

在精神病院的三年痛苦经历,使他深感精神病患者所受的待遇极为不合理,所受的治疗也多不科学。尤其是社会上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误解,最使他感到痛苦。因为一个精神病人,即使痊愈了,也仍会受到人们的歧视。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下,他立志终生努力从事心理疾病研究的事业。

这位自杀未遂者,就是心理卫生运动的发起人、心理健康学的先驱美国精神病学医生克利福德·比尔斯(1876~1943年)。1908年他病愈出

院后,写了一本名叫《一个发现自我的心灵》的自传体著作,1909年出版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几乎每年都再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比尔斯在这本书里,呼吁人们要注意对精神病患者的种种不公正的、不人道的待遇,引起了社会上普遍的重视。

但是,当这本书刚刚出版的时候,却遭到社会上的冷淡和非难。有些人甚至把这本书看做是“疯子”的“疯话”。幸而得到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精神病学大师阿道夫·迈尔的同情与支持,他们分别发表讲话、撰写文章(詹姆斯为比尔斯的书写了序言),对这本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样,才开始纠正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对精神病学的种种不正确的看法。由迈尔所拟定的“心理卫生”这一术语,也就逐渐地被人们所了解和公认。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是:美国的艾萨克·雷在1863年出版了《心

理卫生》一书,但未被公认;1908年英国的克洛斯通出版了《心理卫生》

一书后,这一专业术语才被正式采用。“心理卫生”这个术语,究竟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可以留待心理学史家们去考证;“心理卫生”是在二十世

纪初叶提出来的则是无疑的,因而,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由于

比尔斯的热心呼吁奔走,声势日益壮大,终于发展成为一场社会运动,心理卫生也就被社会上普遍承认和逐渐重视起来。

比尔斯还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委员会,发动了波及全球的心理卫生运动。因为心理卫生运动最初是作为改进精神病院,促使对精神病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一种社会运动而兴起的,因此它的目的就是普及心理卫生的知识和早期治疗等措施,用以预防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进而促进心理健康,保障社会安宁。

1948年,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宣告正式成立。在我国,1985年,在南京首创“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组织,国内几所大医院设立了脑系科,几个大城市设立了精神病医院。但是,心理卫生门诊咨询工作,始终未能在我国很好地开展起来,心理卫生知识也还未能在社会上普及开来。

你也许会问: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精神医学家迈尔两个人,为什么能“独具慧眼”,发现“心理卫生”必将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从而加以大力赞助和热情扶植呢?说起来,他们两个人也各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

原来,詹姆斯在30多岁以后,曾经有一个时期陷于轻度的精神失常

的痛苦状态。他当时整日遐思幻想,一些莫名其妙的悲哀与怅惘阵阵袭上心头,使他陷入愁闷深渊而无力自拔,甚至几次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他立志刻苦钻研哲学思想,倡导了“实用主义”这一近代美国主导哲学流派,于是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说,詹姆斯是采用了古老的“信仰治疗法”,治愈了他的心理疾病),心灵有了寄托,生活方式常态化,心理状态也就逐渐地恢复到平衡。

迈尔则是因为他所热爱与崇敬的爱好文学的母亲,在中年后罹患了一种导致精神失常的忧郁症,使得本来安谧、幸福、和谐的家庭,笼罩在痛苦不安的愁雾之中。这种不幸的家庭环境,激发了迈尔从童年起,立志要献身精神医学的研究,决心使他热爱的母亲和众多像他母亲这样不幸的人,免遭心理失常的苦痛。

青年朋友们,心理上的恐惧、焦虑、紧张和忧郁等等消极情绪因素,

很容易使人罹致心理疾病,你该相信了吧?比尔斯的经历,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还有,詹姆斯作为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曾有过心理失常症状

因而说明,“心理疾病”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同时,这两位科学家的遭遇也启示我们:青年时期在心理上不够健康,以致患有心理疾病,不仅完全可以治愈,甚至可以不用药物而自愈,而且,也毫不妨碍他们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并可成为对于社会和人类有贡献的卓越人物。

谈到这里,你或许会提出疑问:“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健康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被人们普遍地叫做“心理卫生学”。二次大战后,很多精神医学家和医学心理学家,感到“心理卫生”一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他们认为心理卫生更多的是着眼于从消极意义方面来指导人们怎样诊断、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而忽略了怎样积极主动地,从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上,去探讨如何保持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他们指出,心理卫生最早只不过是侧重于强调对心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后来,它虽然也标榜促进心理健康,但实际上远远没有完成和达到这样的目标。随着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的进展,同时也依据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怎样更加积极主动地从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上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相比之下,“心理健康”这个词,更富有积极性的建设性的意义,于是索性改用“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保健”来代替了“心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