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梁晓春,孙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学》

【作 者】梁晓春,孙华主编
【页 数】 425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19.06
【ISBN号】978-7-5679-0716-4
【价 格】50.00
【分 类】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梁晓春,孙华主编. 中医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9.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学》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在总结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尽可能地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内容贯穿其中,旨在使西医学生学习并掌握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中医理法方药的系统思维方法,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针灸等基本知识。本教材语言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执简驭繁。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了中西医理论构建的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差异等;在教材结构上,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辨证合二为一,还增加了临床病例的辨证分析;在治则和治法方面把“调整阴阳”作为治疗疾病的总纲,把“治病求本”作为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中药和方剂部分增加了现代药理研究等内容,针灸部分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了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的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在每章节前面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章节后面附有复习思考题和英文摘要。

《中医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医学绪论1

第一章中医学绪论

【内容提要】中医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的异同。

4.掌握“证”“症”“病”的区别。

5.了解传统医学人文思想及传统医德的意义与价值。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和中医学被称为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三大传统医学,前二者虽比中医药学发展要早,但现在仅存一些零散的理论和疗法,唯有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然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代一中医学的原始阶段

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觅食充饥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一些原始医疗保健的知识。“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内经”这些经典的传说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伏羲氏是上古的一位睿智的首领,也是上古的“三皇”之一,他在我国古代医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山顶洞人时期,伏羲氏指导人们制造工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用石针治病。石针的形状各不相同,圆头的,用来按压镇痛;尖头的,用来点刺或

2中医学(第2版)

放血;带刃的,用来切割等,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易传》载:伏羲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在氏族公社时期,神农帮助人们寻找食物,识别植物,经过无数次尝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认识到哪些植物对人体有害,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

七十毒”。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被尊为中华“人文初始”的黄帝,因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为五帝之首。和炎帝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黄帝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并和岐伯等大臣一起讨论医学的问题。

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使银针、金针等医疗工具得以发明。陶器的发明为汤液制备提供了条件,相传伊尹著有《汤液经》这就是传说中的“伊尹治汤液”。商代的甲骨文中开始出现医用文字,如疾、医、疥等,周代就出现医学分科,如食医、疡医、疾医。并有了医师考核制度。由此可见,中医学的起源史,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已具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积极推行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等政策,文化一统成为当时的基本趋势。医学家也在这一大趋势中,求同存异,建构了统一的中医理论体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相继启封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素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使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人抽象概念的理论阶段。

《内经》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生理与病理、脏腑与经络等各个方面。《内经》将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作了对应联系,并认为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或其他脏器,因而在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内经》又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直接受到四时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强调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内经》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以解释人体生命的起源、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预防及诊断与治疗等。

(二)解经续集《难经》《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约成书于东汉以前(有说在秦汉之际),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以《内经》基础理论为主,对人体脏腑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无其对脉学有较详细而精当的论述,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腑学说中的命

第一章中医学绪论3

门、三焦的论述,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述和发展。《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书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因而有人称《难经》是解经之作。

(三)拓荒之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简称《本经》或《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全书收载365味中药,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补益;中品药或有小毒或无毒,主治病;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书中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如黄连治痢、常山截疟等。书中还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中药性味学说,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结合,使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创立了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四)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在于:①提出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创立了六经辨证;②发展了方剂学,创制和收载了许多方剂,配伍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③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了经络受邪入脏腑的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因学说。从而使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使中医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晋至隋唐一中医学分科及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乱割据状态,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脉学、针灸学等方面仍取得一些进展,如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一批分支学科在分化中日趋成熟,临床各科蓬勃发展,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唐·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王焘的《外台秘要》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二是中医学海纳百川,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唐朝廷组织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订颁布的官方药典。

四、宋至金元—学派涌现及理论突破阶段

两宋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例如,宋元时,预防天花的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宋末宋慈的《洗冤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官办药局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配方进行了严格规范。针灸铜人的铸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编撰使

4中医学(第2版)

针灸教学有所遵循,均表明中医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金元时期出现“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出一些学派,不仅活跃了医坛学术气氛,更倡导了注重理论研究之风,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提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凡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则正安”,极力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成为独树一帜的“攻下派”;李杲深究“脾胃”,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被誉为“补土派”或“补脾派”;朱震亨结合江南地域特点,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推崇养阴类药,后世医家尊为“养阴派”。诸家见解,虽各有偏颇,但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中医学理论,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五、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及中西医汇通萌芽阶段

明代以前,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明代以后相对于西方医学,其发展速度就日见迟缓。与此同时,中医药学出现了革故鼎新的趋势。吴有性创立了“戾气学说”;李时珍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走向世界;张景岳的命门学说《景岳全书》独树一帜;王肯堂的诊疗规范《证治准绳》启封问世;这些著作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清代的主要医学成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以温病四大家为代表,著有《温病条辨》《温热论》《温热经纬》《温证论治》等书。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及卫气营血辨证,薛生白深人论述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吴鞠通创三焦分治纲领,王孟英集前贤温病学说之大成,对暑、湿、火三气辨证从理论到治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被西方医学界称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的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反对因循守旧,勇于革新,他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此书曾被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清代,西方医药开始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汇通思想,代表人物,如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他所著的《医学汇通》《通雅》等,引进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人体解剖及生理的一些新知识,为后来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六、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鸦片战争后,“西风东进”,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中西汇通思想不断滋长,队伍不断扩大,被称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有唐宗海,著有《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提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朱沛文著有《华洋藏象约纂》,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张锡纯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对中西药物并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恽铁樵著有《药庵医学丛书》等,强调“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这一时期,中西医汇通还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认可。到了民国,国民党政府试图以立法方式,废止中医。在《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中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提出不准中医办学,使其后继无人,以达到中医消亡之目的。此案暴发了中医近代史上规模浩大的抗争浪潮,全国各地中医药团体、全国商会联合会等团体质问南京政府的函电不可胜数。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海外中医药团体也纷纷来电请愿。面对国内外中医界和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国民政府不得不取消废止中医提案。正是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学才枯木逢春。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