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10 23:10:58  5 编著 编著 图书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作 者】李浈编著
【页 数】 298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0.01
【ISBN号】978-7-5608-4061-1
【价 格】48.00
【分 类】古建筑-建筑艺术-中国
【参考文献】 李浈编著.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01.

图书目录: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和工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功能、材料和单体形态方面的主要类型,并以木构建筑为重点,阐述了传统建筑上分、中分和下分的主要形制,以及单体木构建筑在等级和色彩方面的主要区别。在工艺方面,作者以历史脉络为纽带,以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结构性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传统建筑材料(土、木、石、砖瓦等)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

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工艺的传承。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国的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其完整的方法和技艺。这种经验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下来,并在每个时代都有所改进。

1限酬移凝

Zhongguo Chuantong Jianzhu Xingzhi yu Gongyi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

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两种居住形式一一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发展为干阑式,北方黄河流域采用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有从竖穴到半竖穴,再到地面建筑的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间组合现象,普遍使用人工烧制白灰面,用于地面和墙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土坯的使用,并已开始筑城,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结构房屋实例。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艺术的萌芽。

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商代中期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风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时已见斗栱的使用。春秋时期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代始筑长城。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一漫长的时期,可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育期。

战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进步,奴隶制的瓦解,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至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及质量均有提高,陵寝规模庞大,陵体采用“方上”的形式。

汉代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西汉时拾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构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经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屋顶的式样也丰富起来,以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有应用。东汉宫室和民宅中还盛行木楼阁。木构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庑等院落形式,形成轴线对称的纵向、横向、纵横向结合的多进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环绕的中心式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这些特征在汉代均已具备了。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较大进步。汉代有许多空心砖大墓,墓砖尺寸较大,形式多样,施工作法有并列拱和纵联拱两种,另有砖穹隆顶的发明。石建筑在东汉有突破性发展。西汉中期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基并行。秦汉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

汉末佛教传入,到南北朝佛教建筑广泛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此时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塔寺在南北朝时得到快速发展,皇室、士大夫风行赐离宫

额粥凝溜2

第一章概述

或舍宅为寺,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层塔(亭阁式)均出现。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岗、龙门为代表,有中心塔柱窟(支提窟)、精舍窟(毗呵罗窟)以及大佛窟等窟型。须弥座、梭柱、琉璃瓦、鸱尾以及雕刻彩绘中的西域因素(如唐草纹、莲瓣饰等)渐次出现。

曹魏邺城,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间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

魏晋玄学促进了山水画论及写意园林的发展,皇家苑圃、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

三大古典园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

隋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城市建设的代表作。隋时在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了比例尺概念。唐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官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官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东北及东南,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曲江池。

唐朝仍因山为陵,气势磅礴,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代表。

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栱雄大,层叠的铺作层完整,大叉手、托脚、人字拱等大量采用,已有用材制度。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堂用明、草(栿)两套构架。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设计施工有专职人员一“都料”负责。

隋唐建筑总体上具有博大雄浑、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高峰。

宋代城市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也称闾里制、市里制)为厢坊制(称街巷制),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元大都进一步仿制周王城,官城居中,发展了宋代宫前千步廊和宫内工字殿形制。道路分干道、胡同两类,呈街巷式布局。

宋代师法自然的皇家苑囿及士大夫文人园兴盛。陵寝辟陵区,实行上下宫制度,陵体为累土的“方上”。南宋的寝陵用“寄厝”方式,下宫(献殿)后附攒宫(龟头屋)。宋金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发达,元代喇麻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兴盛。北宋崇宁二年颁布李诫编修34卷《营造法式》,是古代第一部官修建筑规程。当时“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迩”,对功限、料例的定额规定相当严密,有较高的工程组织、管理、监测水平。记录了木构建筑“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及以“材分制”为核心的用材模数制。木构建筑有殿堂、厅堂和余屋之分,平面有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和双槽四种殿阁地盘图。宋大屋顶的双曲屋面,翼角起翘及生起(升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