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间诊疗特色》黄惠勇,肖文明主编;雷明盛,何军锋,李继红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10 21:36:37  71 土家族

图书名称:《土家族民间诊疗特色》

【作 者】黄惠勇,肖文明主编;雷明盛,何军锋,李继红副主编
【页 数】 235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4.05
【ISBN号】978-7-5357-8064-5
【价 格】32.00
【分 类】土家族-民族医学
【参考文献】 黄惠勇,肖文明主编;雷明盛,何军锋,李继红副主编. 土家族民间诊疗特色.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05.

图书目录:

《土家族民间诊疗特色》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丰富民族医药图书而出版。本书上篇介绍了土家医学简史、土家医学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的特色、土家族名医等。下篇为各种疾病的土家医药诊断、治疗方法。

《土家族民间诊疗特色》内容试读

上篇总论

002

土家族民间

第一章土家族医学简史86e9D5

疗特色

第一节概

土家族医药源远流长,在中、西医未传入到族中的历史长河中,土家族先民们繁衍生息主要依赖民族医药,即使是医药事业发展的今天,民族医药仍对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医药起源于先民们早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在漫长艰难的生活岁月中,在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病疾”,防病治病的医药知识开始萌芽,在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简单的防病治病知识,医药文化逐步在土家族居民中形成。这种医药文化是

一种地域性医药文化,它包括人文医药、巫医及药物、疗法等」

唐宋及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实行府县制度,各地相继出现了医药手抄本、木刻本的土家族医药文献,土家族医药进入了发展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验、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得土家族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有关医药的抄本。如《七十二症》、《三十六惊》、《二十四惊》、《草医药案》等。汪氏《医学萃精》以及清代地方志中记载有关医药说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医药,组织了发掘抢救工作,这是土家族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使埋没在民间千百年的土家族民间医药起死回生,登上中医学的大雅之堂,在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作用。

第二节」土家族医药的起源

与其他民族一样,土家族医药的起源与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紧密相

003

连,即医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起源。土家族先民们世居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等地,这里资源丰富,境内山高林密,溪河密布。在这块土地

上劳动、生活的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居住山洞或构木为巢,过着采集

植物和野果充机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在长时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了野生植物、果实等,有甜有苦,有的有毒,误食可以引起中毒,偶尔发现某种物质又可解毒。如毒

医学简史

蛇咬伤,经常造成死亡,但也有幸存者;土家族人还从蛇吞蛇,蛇咬蛇后,蛇自寻草药而获救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状况中积累经验,从而摸索出

一套治疗毒蛇咬伤的土方、土法。在原始的医疗实践中,火给土家族先民的保健起了重要作用。有了火,就能变生食为熟食,从而改善了摄食条件。火除了改善摄食之外,还能烤火防寒、防潮湿,为身体的健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烤火取暖的同时,先民们逐渐知道把烧热的石头,或植物根茎和果实,以及动物的皮毛等烤热包裹好后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或消除某些原因引起的肚子痛、骨节痛等疾病,就产生了原始的焙热法。现今的蛋滚法、扑灰碗、熨法等,都是承传焙热法之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外治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越积越多,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这样,在土家族民间慢慢地产生了专门疗伤治病的“土药匠”、“土先生”和“土医生”。

在土家族医药发展历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巫风与巫医一家的问题。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深山峡谷、溪河密布、林海莽莽、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长期封闭,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文化落后。因而土家族先民常常把自己向往幸福生活、健康长寿的愿望,寄希望于“天地神灵”和“祖先神灵”,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一些科学和不科学的东西奉之为神。故土家族医生治病分“神解”与“药解”。据文字记载,最早土家族民间将治病的医生叫“梯玛”。土家语“梯”,意为敬神,“玛”是人或人们的意思。可见,在远古时期,土家族先人认为只有敬神的人才有能力医治疾病。

“所谓巫风,是远古人神不分的意识残余”。巫风是指女巫主持的祭祖降神的风气。《国语·楚语》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古代的巫、觋是职业,是以歌舞娱神降神,为人祈福、治病的一种方法。除了医治疾病

005

地开发,从沿江地带向山区地带发展的一个标志。工农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矿业的开发,如三峡一带的盐业,武陵(湘西)一带的丹砂(辰砂),以

及当地的铁、金矿的开发。商业活动是利用土家族地区的“水陆要津”通

商,进行商务发展,活跃经济,发展经济。由于唐代以来的畲田运动,矿业开发和商务活动,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医事也随之而兴,医

医学

药知识用汉字记载也出现在有关史料或考古物证上。

自元代起,中央封建王朝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以蛮治蛮以夷治夷,以土治土”的世袭土司制度,特别是明王朝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王朝与土家族世袭封建领主的密切联系,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汉文化也逐步填补了土家族文化教育没有文字的空白。这一段时期,汉医理论不断注入土家族民间医药,土家族医药也不断融入汉医药学的洪流中。土家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开放民族,它既与外来苗族、侗族、讫佬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又与汉族相互融合,土司制度使土家族医药发展很快。元末明初,土司领主及其一些弟子加强了对汉文化的学习,在土家族地区很快出现了一批书面文人,他们开始总结土家族地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军事,也总结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的民族医药。

元末农民大起兵摧毁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政权。1368年,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又恢复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元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的基础上,在湘西北地区,鄂西南、川东、黔东北等地区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土司统治体制。明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在各级土司机构中委派士官共同治理,并进行监督,还在这些边缘险要地区设置卫所,如永定卫(今大庸市区)镇溪千户所(今吉首市区)等地驻守重兵,建立军事包围圈,实行封锁,残酷地统治土家族人民。清初,清王朝沿袭明制“以夷治夷”,使归顺的土家族地区土司均先准其袭职。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清帝,提出“欲安民必先治夷,欲制夷必先改土归流,事权始可一劳永逸”的改革主张,雍正帝胤禛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土家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上官土知州等官职,完全改设流官统治。到雍正十三年止,土家族地区20多个土司相继完成改土归流工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了一些

006

重大的开化措施,如兴科举,崇商业,“文教事兴”等。1391年,浙江人金彬随朝廷官军入籍大庸行医,始将中医带入湘西土家族地区。明洪武年间(1368~1389年),汉医随外地流官进入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土

族民间

家族地区府有府志,厅有厅志,县有县志。

在元明时期,土家族医学发展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土医、药匠、水师、接生婆的出现,使土家族医药进入了有专门“土医”的时代。除了上述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外,还有“梯玛法师”仍然活跃在医和“神”的舞台,给病人精神与药物治疗,也解除了部分病人的身心疾患。由于土医、药匠、水师、接生婆的出现,土家族医药也开始出现了分科诊疗疾病,如接生婆接生婴儿及医治妇人病;水师以封刀接骨,治疗骨伤、跌打损伤为特长;土医是较为全面的医生,兼治各种病证。

二是土家族医学疗法的形成与临床应用。由梯玛或水师掌握的“封刀接骨”、“推抹按摩”、“刀针破疮”(或瓦针)、“火罐疗法”、“灯火疗法”、磁针(瓦针)放血等外治疗法;土医用“凉水止血”、“童尿解毒”、“火罐退热”、“灯火消炎”等治法。被后人总结为“刀、针、水、火、药”的土家族五术一体的土方土法,形成土家族医疗体系而世代相传。土家族医疗法,特别是外治法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土家族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火功疗法、推抹疗法,在土司时期逐渐成熟,在民间广泛运用」

三是土家族药物的临床应用步入常规时期,土家族药物学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土家族药匠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用药经验,对土家族药物根据临床应用进行分类,如专治跌打损伤的打伤药,清热泻火的败毒药等。对某些有毒性的药物进行加工炮制,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如尿制法、焙制法、汗演法、炭制法等。

清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平息了国内四方豪杰的战乱,实现了全国高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因而,清王朝迅速开始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土流并治”的强化政策,以中央派来的流官代替了过去的土司领主统治,取消了处于割据状态的土司制度,开始设州、县、府,结束了沿袭八九百年之久的“以夷治夷,以土治土”的土司领主制度。从改土归流后,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府县制度到清末的近180年里,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