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鉴赏 图文本》傅德岷,文成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9 16:14:26  9 epub epub 长江出版社

图书名称:《史记鉴赏 图文本》

【作 者】傅德岷,文成英主编
【丛书名】诗词美文鉴赏珍本
【页 数】 255
【出版社】 武汉:长江出版社 , 2010.11
【ISBN号】978-7-5492-0021-4
【价 格】19.80
【分 类】中国-古代史-纪传体-史记-鉴赏
【参考文献】 傅德岷,文成英主编. 史记鉴赏 图文本.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0.11.

图书目录:

《史记鉴赏 图文本》内容提要:

本书摘录了《史记》中的名句名篇,配有注释、译文和讲解。帮助学生和读者了解、研读《史记》这部古代儒家经典和人生教科书。

《史记鉴赏 图文本》内容试读

五帝本纪赞

五帝本纪赞(节自《五帝本纪》)

太史公日”: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⑧。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④,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⑤,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余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⑥,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①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世代官位太史,故自称太史公。②五帝:五帝指黄帝、颛顼、帝普、尧、舜。尚:即“上”,言其年代久远。③驯:即“顺”。“雅驯”即“典雅而顺理”,指百家之言不是典雅之训。荐绅:荐,即“缙”,荐是缙古字假借。缙绅,古时士大夫之称。④宰予:孔子的弟子,姓宰名子,字子我,鲁人,能言善辩,故多问。《五帝德》、《帝系姓》:是《大戴礼》和《孔子家语》的篇名。⑤蛇峒(kgt6mg):山名。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涿鹿:山名。黄帝曾诛蚩尤于此,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渐:即漂流。⑥章:即明显。顾弟:转折连词,即但是。⑦有间:即不连贯,有缝隙。轶:即散失。

【译文】太史公说:学者们大多称述五帝,这已经由来已久了。然而,《尚书》只记载了唐尧以后的事。百家所说黄帝之事,文词很不雅顺,就是士大夫中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其真假。孔子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两篇,读书人中有些人不肯传述。

我曾经西到崆峒山,北过涿鹿山,东达渤海,南渡淮水、长江。所到之处,长老们都一一称说黄帝、尧、舞活动过的地方,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确实与众不同。总之,只要不与古文所记相差很远,似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所记之事与《五帝德》、《帝系姓》两篇所记有明显的一致性,只不过,没有深入考究,但它们所记载的事情都是真实的。

《尚书》残缺脱漏由来已久,其散失之事,倒时时在其他书中看见。如果不好学深思,不知书中用意,是很难同

浅见寡闻之人讲清的。所以,我综合了诸子百家的书,编定撰论次序,选择那些可靠的说法,作成《五帝本纪》,放在

十二本纪的开头,即全书第一篇。

【鉴赏】这是太史公司马迁为远古的“人君”五帝所写的赞语。汉代初年

五帝的事迹已经不详,史书虽有记载,却又语焉不详。为了弄清史实真相,作

史记鉴赏

者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达渤海,南渡江淮,进行实地考察,又从《春秋》、《国语》中进行发掘,发现民间传说五帝之德政与古籍所载有明显的一致性。为此,作者综合诸子百家之书,挑选那些有事实依据的说法,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全书之首。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故程金造先生在《史记管窥》中说:“太史公著《五帝本纪》题于全书,又首始黄帝,实是以此篇著出其拨乱反正的具体事实,以成其‘一家之言’,为其全书所述的数千年史事,建立下国家治平的根本原则。”此评是很恰当的。

周室之兴(节自《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①,日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日:“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日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密立④。不密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密以失其官而韩戎、狄之间。不密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注释】①有邹()氏:国名,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姜姓,炎帝之后。②帝善(kù):高辛氏,五帝之一,黄帝之曾孙。③稼精:泛指农事,种日稼,收日穑。④不空(k):人名,后稷之子。⑤不务:去掉稷之官,不再务农。⑥腾(b):即“奔”,逃亡、流亡。①漆沮():原本是两条河之名,它们汇合后称为石州河,又叫漆沮水,在陕西境,东流入渭。滑:河名,源出甘肃渭源县西鸟假山,东南流人陕西境。取材:指公刘到南山伐木。

【译文】周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国的女子,姓姜名原。姜原本是帝喾的妻子,一天,她到野外去游玩,看见地上有个很大的人脚印,心中异常兴奋欢悦,就用脚去踏。踏了之后,不知怎么腹中一动,好像受了孕一般。过了一年,居然生下一个儿子。姜原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便把儿子抛弃在一条狭巷里。哪知马牛走过这条巷,都避开他而不往他身上踏。于是,姜原把他移放到山林里,适逢山林里有许多人伐树,又迁移地方,而把他丢在河里的冰上。然而,飞鸟又用翅膀来遮盖他。姜原见了,认为是神明投胎,就收回去抚养他。因为当初打算抛弃了他,便取名叫弃。

3

古公迁岐

弃在年幼时,便有大人物的远大志向。他喜欢种麻种豆的游戏,麻豆都长得很好。当他成人之时,就喜欢耕田种植。他先看土地适宜不适宜,适宜种植的,就种起谷来。于是,百姓都照他的法子种植。帝尧知道后,便任用弃担任农师。因此,天下百姓都得到他带来的利益,弃有功劳。后来,帝舜对他说:“弃,从前百姓都饿着肚皮,后来幸亏你种起百谷来,百姓就有吃的了。”于是,便把邰这地方封给弃,名号叫后稷,另外取姓姬氏。

后稷的兴盛是从陶唐、虞到夏的时候,整个时期他都有好名声。后稷(弃)死后,他的儿子不窑继立。不窑晚年,夏朝的政治衰落,不窑被免去稷的官衔,不再务农了。不窑丢掉官职,只得逃奔到我狄去。不窑死,儿子鞠又继立;鞠死了,儿子公刘又继立。公刘虽然住在戎、狄之地,但仍旧继承后稷的事业,从事耕地种植,实行因地制宜;又从漆沮二河坐船,渡过渭水,到南山砍伐木材为用。从此,行走的人有了资财,长住的人有了积蓄,百姓得以安乐富裕,自然对公刘感激不尽。旁处的百姓爱戴他,多搬家来投靠。周朝的振兴,就从那时开始的。

【鉴赏】本文节自《周本纪》,追溯了周朝先祖繁衍迁延,教民稼穑而兴盛的情况。首先,以神话传说交代了周代始祖后稷的诞生。其母姜原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帝喾元妃,踏巨人脚迹而孕。后生子而弃之,为马牛不践,鸟翼覆荐,奇而收养,故取名弃。其次,介绍弃幼时有巨人志,长大后好耕农,教民稼穑。故在帝尧、帝舜时担任农师之官,有功,被封于邰,号后稷,别号姬氏。讲清了周代姬姓之来源。再次,交代周室的谱系演变:后稷一不密一鞠一一公刘,并说明其在“陶唐(帝尧)、虞(帝舜)、夏之际,皆有令德”,特别是公刘时期,“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纷纷前来投奔。周业从此兴旺。

全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详略有致,虚实结合,重在对后稷(弃)与公刘的介绍,并突出周室以农耕为立国之本的特点。神话的应用,给文章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感,暗示了周室之兴的天助与必然。

古公迁岐(节自《周本纪》)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

史记鉴赏

4

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

渡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④。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注释】①古公夏父:公刘之九代孙,公叔祖类之子,即周太王,周文王之祖父。②萧育:古代种族名,即氟鬻。③遍(b):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一带。周始祖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部迁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迁于岐。④漆沮:见《周室之兴》注释。梁山:山名,在今陕西乾县西北。鼓下:即岐山之下。鼓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北。⑤邑别居之:邑即村落,别即分别。全句意为分别村落而居住。⑥五宫:即五个官职。有司:司即职责。设官分职,各有其贵。

【译文】古公夏父恢复和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这时,戎秋薰育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古公对百姓说:“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豳这个地方。

渡过漆沮二水,翻过梁山,一直到了岐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岐山之下。其他国的人,听说古公有仁义,也多来归附。于是,古公果断改革戎狄的风俗,修筑起城郭房屋,让他们一村一村分别居住,又设置各有其责的五个官职来进行管理,百姓都生活得很快乐,栽歌载舞来颂扬他的功德。

【鉴赏】本文介绍了周族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迁岐的原因及迁岐后的仁德之举。周族的先祖公刘由邰迁于豳,古公亶父继承其先祖事业,积德行义。但

戎狄一再来侵犯,他不愿“杀人父子而君之”,故毅然离开豳地。古公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

接着,文章写古公到岐山之后,豳地百姓感戴他的仁德,又跟随复归于他;其他国的百姓,“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改戎狄之俗,修城建村,设五官有司,安置和管理百姓。民乐而颂其德。

文章以古公的话突出他的仁义善德和“民本”思想,因而他能得民心,顺民意,促使周族的兴旺发达。

5

报觳之役

报殽之役(节自《秦本纪》)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日:“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日:“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侄④,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人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日:“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缪公于是复使孟明视等将兵伐晋,战于彭衙。秦不利,引兵归。三

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视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殽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日:“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日:“嗟乎!秦缪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视之庆。”

【注释】①赛叔:秦缪公大夫。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原本虞人,字井伯。少时家贫,流落无偶。曾到齐和周,都不被应用。后来回虞,事虞做大夫。他知道虞将要亡国,便不谏而一走了之。到了秦国,秦缪公用他做陪嫁的人,他认为这事很耻辱,便逃到了宛,被楚国一乡野之人抓住。后来,秦缪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干,便用五头羖羊皮将他赎回,拜为相。他相秦七年,使秦成就霸业。人们称他为五投大夫。②觳(x0):通“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③滑:古代一小国名,在今河南偃师县。④衰经(cudié):古代丧服。⑤彭衙:地名,故城在今陕西白水县。⑥王官:地名,故城在今山西武乡县南。部(j0):通“郊”。春秋晋地。故地在今山西省南部。①茅津:渡口名,即现在的大阳渡,位于黄河北岸,山西平陆县南。⑧番番(6):即皤皤,形容白头发。意指塞叔、百里奚的头发白中夹黄。申思:即反复思量。⑨周:即周到、周全。

【译文】三十二年(公元前28年)冬天,晋文公死去。有一个出卖郑国给秦国的郑国人对秦国说:“我是管郑国城门的,你们用兵来袭击,便可夺得郑国。”秦缪公就此事询问蹇叔和百里奚,二人回答说:“经过几国的地方和几千里路程,带兵去袭

史记鉴赏

6

取别国,很少有得到便宜的。而且,郑国人自己能出卖郑国,那么,你怎知我国的人不也把我国的情形去告诉郑国呢?这件事是万不可做的。”缪公道:“你们不懂,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就调兵遣将,叫百里美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领兵远征。兵马开拔那天,百里奚和蹇叔二人嚎啕大哭。缪公听了,愤怒地说道:“我发兵,你们却哭阻我军,这是为什么呢?”二位老人说:“我们不敢拦阻你发兵。大军远征了,我们的儿子也一同去了。我们年纪老了,倘若他们回来得迟,恐怕我们不能和他们相见,所以痛哭。”退下后,二位老人对自己的儿子说道:“你们如果被打败了,必定在崤山。”

三十三年春天,秦兵向东进发,经过晋国之地,浩浩荡荡走过周朝国都的北门。周朝有个王孙满,见了说:“秦国的军队无礼,必败无疑。”秦兵到滑国,郑国有个做生意的人名叫弦高,牵了十二头牛要到周朝去卖,看见秦兵来了,害怕自己被捉去弄死,就把牛统统献给秦兵,说道:“听说你们秦国将要来伐郑,郑国的君主很认真地修筑城防,做好准备,叫我把这十二头牛先犒赏你们的兵士。”秦国的三个将军面面相觑,说道:“我们要去伐郑,郑国已经知道了,就是去,也无利。”于是,就把滑国灭掉。滑国是晋国的边城,而且这时候晋文公刚死尚未安葬。晋太子襄公愤怒道:“秦国欺我孤儿,乘我有丧,来打我的属国滑。”于是,他把白孝服染成黑色,发兵至崤山,伏击秦兵。晋军大破秦兵,秦兵没一人能逃脱,三位将军也被俘获。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缪公的女儿,便替三个囚将请求道:“秦缪公恨这三个人到了极,点,我想还是放这三个人回去,让秦国君王自己烹杀他们解恨吧。”晋国君应允了她,便归还秦国三将。三位将军回到秦国,秦缪公穿起素服在城外迎接,对着三人哭道:“我因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人受辱,你们有什么罪呢?你们应该一心一意地雪耻,不要荒怠!”仍恢复三人从前的官职,而且待他们更加优厚。

三十四年,秦缪公又命孟明视等带兵伐晋,两军在彭衙交战。秦兵不能胜,遂撤兵回秦国。三十六年,秦缪公又格外优待孟明视等,再次命他们带兵伐晋,等他们渡过了黄河,便把渡船通通烧掉,表明誓死不归的决心。秦兵大败晋军,夺得晋国的王官和鄗两处地方,以此报了崤山战败之仇。此时,晋军都死守着城,不敢出来。秦缪公就从茅津渡口渡河,掩埋崤山战死士兵的尸体,替战死者发丧,连哭了

三天,并对军士发誓道:“将士们,听我说,不要喧哗,我对你们发誓,若是从前我听了百里奚、蹇叔的话,那就不会有过错。我反复思量,没用百里奚、蹇叔的计谋,以致弄到这般地步,所以我发誓,让后人记着我的过失。”那些正人君子们听了缪公这样的罚咒,都流着泪道:“唉!秦缪公待人这样周到,所以最终得到孟明视为他一雪了崤山之辱。”

【鉴赏】本文明写秦缪公报崤山战败之耻,取得胜利,暗写秦缪公侵掠他国的野心和“厚将”、“知错”为己用的虚伪面目,同时亦表现了百里奚、蹇叔为国公忠谏阻的老臣形象。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写起兵伐郑。因有郑人卖郑于秦,秦缪公以为是伐郑的大好时机。但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