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马丽|(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8 17:15:11  31

图书名称:《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

【作 者】马丽
【丛书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40066)资助
【页 数】 239
【出版社】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178-3255-3
【价 格】42.00
【分 类】古汉语-称谓-词汇-研究-中古
【参考文献】 马丽. 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内容提要: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称谓词的语言形式本身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手段、组成什么样的话语,却是交际者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双方的个体因素来调控的。因此,探讨社会文化背景和这些个体因素在称谓言语行为构建过程中的制约作用,以及称谓系统如何利用这些因素进行自我调节以完成有效交际,就成为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考察的重要任务。《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通过对不同性质、不同语体的文献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当时民族融合、婚姻制度等社会文化背景对称谓词的影响,考察交际主体的性别、身份、情感、动机等个体因素对称谓词的制约,研究称谓词的语义构成、语用动因和文化内涵。

《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称谓词的交际功能,是指交际主体在人际交往中因为语言内部要素(主要指词义)、个体因素(包括性别、身份、情感、动机等)、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选择合适的称谓词来完成交际。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系统呈现动态性和层次性的根本动因,因此从交际功能这个角度来考察语言成分及其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很重要也很便捷的方式。

第一节研究综述

一、中古汉语称谓词研究综述

称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密切相关。中古汉语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在整个汉语发展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学术界有关中古汉语称谓词的研究由来已久,既有现象描写,也有理论研究。

20世纪前,中古汉语称谓研究处于记录、整理阶段。古代

001

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

的雅学著作、字典、类书、文人笔记等,都对中古称谓有所著录,为我们后人的研究保留了丰富的资料。①清代称谓专著梁章钜《称谓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汉语称谓体系,影响最大。由于受当时思维方式、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的限制,古人对于中古汉语称谓词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辑录整理、源流考证和词义考释上,侧重亲属称谓研究以考礼征俗,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对当时称谓现象的评点,而很少对称谓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中古汉语称谓词的研究初步展开。随着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西方理论的传入,中古汉语称谓词研究得以展开。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商务印书馆,1911年)、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社会史研究者从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角度记录了中古时期称谓词的使用情况。一些研究者虽然只是涉及了中古文献中的称谓词,如,袁业裕《中国古代氏姓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的社会学研究、冯汉骥《中国亲属制度》(《哈佛亚洲研究学报》1937年第2期)的人类学研究、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台湾中央研究院,1959年)的语法研究,但为我们进行中古汉语称谓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角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学者展开专门以中古称谓为对象的研究,中古汉语称谓词研究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研究的内容、语料、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拓展与突破。

1.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发扬光大了整理、考释、溯源、

①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一3页。

002

绪论

探流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开展理论探讨,同时将称谓词研究与社会文化史、文献考辨、辞书编纂结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具体有:

整理词语,考释词义。中古汉语时期产生了一批称谓词和新用法,研究者进行考释、整理。个案研究如骆晓平《“子弟”“祖父”与“子孙”“父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3期)、黄祉青《亲属称谓词“中外”“中表”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专题研究如石潭《两汉妻妾名谓略考》(《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黄敏《汉魏时期新生亲属称谓略证》(《五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吴会娟《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专书研究如张万起《〈世说新语〉称谓问题》(《中国语言学报》1997年第8期)、王小莘《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范崇高《〈搜神记〉称谓词语札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另外,一些研究中古词汇的专著,如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年),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李维琦《佛经释词》(岳麓书社,1993年),《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1999年),罗维明《中古墓志词语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也论及了中古称谓。

溯源探流。代表着人际关系概念的称谓词大多并不曲折晦涩,不属于疑难字词。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从历时分析出发,考察称谓词的起源和发展,科学阐述词义发展的脉

003

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

络,如,董志翘《“伯”“叔”单称始于何时》(《学术研究》1989年第5期)、马丽《“姊”之流变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徐时仪《“阿姨”探源》(《汉字文化》2006年第5期)、储泰松《中古汉译佛经与汉语“父亲”称谓的来源》(《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

古代汉语称谓词概念界定和分类。以往学界较多集中于现代汉语称谓词的理论探讨,袁庭栋《古人称谓》(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向熹《称谓词与〈称谓词典〉》(《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注意到古、现代汉语的差异,提出了适合古代汉语的概念和分类。但研究者多从语义的角度进行界定,未及称谓词的语用、语法特征,概念仍显模糊。

词语生成衍变研究。研究者将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应用于称谓词的生成机制、衍生规律的考察,使得中古汉语称谓研究进人了一个新领域。如,马丽《试论未成年人语义场的演变》(《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通过义域分析,考察未成年人语义场的发展变化;俞理明《从“教化”到“告花子”汉语中的词义感染》(《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6期)指出,“告花子”的产生是“教化”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感染扩散的结果;王云路、陈敏《论“老小”的“妻子”义一一兼谈称谓语在突显原则下的意义变化》(《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老小”词义的缩小,指出这是突显原则下转喻思维的结果;张美兰、穆涌《称谓词“兄弟”历时演变及其路径》(《中国语文》2015年第4期)从词汇化角度详释了称谓词“兄弟”从并列词组“兄弟1”词汇化为表偏指的“兄弟2”,由亲属称谓扩大到社会称谓之“兄弟3”,以及由称

004

中古汉语称谓词交际功能研究

而说明所考辨的年代使用的是什么词,以明演变。”①这是从佛经的辨伪角度提出的,实际上,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文献的鉴别。称谓词具有较强的常用性和稳定性,研究者在进行作品的鉴别断代时经常会利用称谓词作为语言依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徐复《从语言上推断〈孔雀东南飞〉一诗写定的年代》(《学术月刊》1958年第2期)利用“姥”“新妇”“阿母”等8个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古称谓考辨《孔雀东南飞》的写定时代,揭示了称谓词断代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汪维辉《从词汇史看八卷本〈搜神记〉语言的时代》(《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年)、史光辉《从语言角度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时代》(《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3期)、方一新、高列过《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都选取了典型称谓词进行文献鉴别。研究者也将称谓词研究应用于文献校勘、辞书编纂,如马丽《试论有关“兄”“弟”“姊”“妹”的语言学问题》(《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考察了中古称谓研究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价值,王云路《说“儿”》(《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陈荣杰《论走马楼吴简亲属称谓词语在辞书编纂上的价值》(《简帛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考察了中古称谓研究的辞书编纂价值,显示了古汉语称渭词研究广阔的应用前景。

2.在研究材料上,传世文献依然是研究的主要语料,道教文献、汉文佛典、出土文献、法律文书等也引起学界的关注。

①方一新:《普通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一以早期汉译佛经鉴别为中心》,《语文研究》2009年第2期,第8一16页。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