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九版《传染病学》电子版完整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5-07 10:04:20  8302 传染病 传染病 流行病学

编者的话:传染病第九版电子版

本套教材是全国高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从2013年秋季第八期教材出版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如果需要,请下载。

李兰娟介绍

李兰娟,女,浙江绍兴人,传染病(传染病)科学家,中国人工肝开创者,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传染病诊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科学专家库首批成员。 [2]

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下路镇下路桥村; 1970年,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1974年9月至1975年6月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学习;

1993年10月-1996年10月,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1996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1996年11月-2002年6月,卫生部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任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in 2005, he was elected as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20年 2009年4月任温州医科大学病毒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3]

李兰娟主要从事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种肝炎、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诊治,尤其是肝功能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等。微生态研究

简介

本套教材是全国高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

自2013年秋季第八轮教材出版至今已有4年,为学科知识和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修订和重新发布。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着眼于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具体”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发展。

本书附有《传染病学习指南和练习集》和《传染病实习指南》。

目录

第一章简介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1.感染概要
2.感染过程的表现
3.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4、免疫反应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组织损伤的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的基本情况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点
1.基本特征
2.临床特点
第五节传染病诊断
1.临床数据
2、流行病学数据
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数据
6 传染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
1.传染源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8节新发传染病概述
1.简介
2.基本概念和组件
3、流行病学特征
4.流行病学因素
5、防治策略
六.展望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肠道病毒感染
I.脊髓灰质炎
II、柯萨奇病毒感染流感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4.人类感染 H7N9 禽流感
第 4 节麻疹
第 5 节水痘和带状疱疹
1.水痘
2.带状疱疹
第 6 节 腮腺炎
第 7 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 8 节日本脑炎
第 9 节登革热
第 9 节第 10 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 11 节巨细胞病毒感染
第 12 节狂犬病
第 13 节艾滋病
第 14 节传染性 SARS
第 14 节 >第 15 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第 3 章立克次体病
第 1 节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1、流行性斑疹伤寒
2、地方性斑疹伤寒
第 2 节恙虫病
第 3 节人类无形体病
第 4 章细菌性传染病
第 1 节伤寒和副伤寒
1.伤寒
2.副伤寒
第2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1.胃肠道食物中毒
2.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杆菌中毒)< br>第 3 节细菌性感染性腹泻
第 4 节霍乱
第 5 节细菌性痢疾
第 6 节布鲁氏菌病
第 7 节鼠疫
第 8 节炭疽
第 9 节白喉
第 10 节百日咳
第 11 节猩红热
第 12 节流行性脑膜炎
第 13 节结核病
第 14 节败血症
第 5 章深部真菌病
第 1 节新型隐球菌病
第 2 节念珠菌病
第 3 节曲霉病
第 4 节肺孢子菌
第 6 节密螺旋体
第 1 节钩端螺旋体病
第 2 节梅毒
第 3 节回归热
第 4 节莱姆病
第 7 节原虫病
第 1 节阿米巴病
1.肠道阿米巴病婴儿
2.阿米巴肝脓肿
第 2 节疟疾
第 3 节黑热病
第 4 节弓形虫病
第 8 章蠕虫病
第 1 节吸虫病
1.日本血吸虫病
2.肺吸虫病
3.华支睾吸虫
4.姜片形虫病
第二节丝虫病
第二节丝虫病第三节线虫病
1.钩虫
2.蛔虫病
3.蛲虫病
4.旋毛虫病
第 4 节肠绦虫病
第 5 节囊尾蚴病
第 6 节棘球蚴病(包虫病)
1.囊性包虫病
2.泡型棘球蚴病
第 7 节游走性蠕虫病
第 9 章朊病毒
第 10 章其他
第 1 节医院感染
第 2 节感染性休克
第 3 节感染微生态学简介
第 4 节临床抗生素的应用
1.抗生素的定义和范围
2.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
第五节人工肝
1.人工肝的概念
2.人工肝分类
3.非生物人工肝的原理与治疗
4.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的适应症
5.非生物人工肝的禁忌症
6.非生物人工肝并发症
VII.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及评价
VIII.摘要
第六节:传染性发热诊断
附录
附录一 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附录二 预防接种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和控制法传染病学
参考文献
汉英名词索引
英汉名词索引
试卷

传染病的常见类型

流感

流行病学书籍

流感(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抗原性,流感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三种。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而且更严重;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的快速变化,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流感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北方冬季,南方在冬夏两季。流感通常是流行病或大流行病,它可以沿着运输路线迅速传播。其特点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患者,在两三周内达到高峰,主要发生在人群集中的学校、单位、工厂和公共娱乐场所。后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增多,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常并发肺炎,病死率高。一场流行病大约持续了 6 到 8 周。疫情过后,民众恢复了一定的免疫力。普通感冒多为散发性疾病,无上述特点。

高血压

高血压(原发性)是城乡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给人们的生活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幸。因此,早期积极防治高血压,对减少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国内,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等因素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1979年大规模人口普查的发病率为7.8%,1991年全国30个省市的调查结果为11.88%,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居首位在中国。

淋病的流行病学

淋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性传播疾病。淋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目前,高收入群体发病率在下降,普通收入群体发病率在上升,大城市人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中小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世界上球菌的流行率在欧洲、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中是最高的。美国1975年发病率为473/10万,1988年为300/10万;在乌干达坎帕拉,这个数字是 10,000/100,000。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也令人担忧。 1980 年新加坡为 630/100,000,1985 年泰国为 408/100,000。在美国,淋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最高,在女性中最高。性活跃、青少年、穷人、黑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未婚人群的发病率最高,这有助于淋病的传播。在美国,自 1985 年以来,白人的淋病发病率持续下降,但黑人的发病率并未显着下降或有所增加。一些淋病的传播与妓女、妇女或妓女吸毒有关,她们在吸毒后通过性交易传播淋病。新加坡和台北的淋球菌感染率为8.5%。美国科罗拉多州培养阳性率为31%,非洲巴塔地区为51%。人类是淋病的唯一自然宿主,淋病患者是淋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不洁性交传播。但它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淋病感染的主要形式。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淋病几乎 99-100% 是通过性交感染的。患有淋病的男性和女性在一次性交后有25%的几率被感染,并且随着性交次数的增加,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

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流行病学是环境医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中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规律,特别是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即明确暴露-效应关系,调用接触效应关系,为制定卫生标准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环境流行病学起源于对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的研究,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19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疾病相继出现。为了查明原因,各国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其目的不仅在于阐明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还在于揭示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和长期危害。

流行病学书籍

环境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是:调查人群不同区域特定疾病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断观察其发展变化规律;调查和检测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和食物中的污染物和自然环境中固有的某些微量元素的分布、负荷水平、时空波动、物理化学形态、转化规律和人群暴露水平,以及导致危害和疾病的条件;分析调查数据,确定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即确定暴露-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曲线。在此基础上,研究污染物的阈值负荷,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基本参数;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为污染或环境疾病的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设,进而找出因果关系。

在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中,要避免将环境与有机体分开,孤立地、片面地进行研究。因此,要求调查样本应具有代表性,调查设计应具有可比性,数据采集应注意有效性。环境污染物或某些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低浓度、长期慢性危害的特点。因此,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样本越大越能反映实际情况。但这一般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较长。因此,在实践中经常采用抽样调查等方法,既能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和资金,又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环境流行病学对拟调查的特定或非特定疾病或病前效应的判断依据必须事先统一,必须排除环境污染物和生物检测材料的采样或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此外,还应注意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研究一个已知因素时,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研究不明原因的健康异常或疾病时,尽量找出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的作用。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探索环境疾病的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体跟踪调查是根据相关学科提供的数据或描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选择一定暴露人群和条件相同的对照人群,进行一定时期的跟踪观察,然后比较两组疾病或健康异常 比较确定疾病或异常发生的决定因素。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渐扩大和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多元分析方法被引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一些数学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索环境因素与异常健康或公害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