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百年史电子书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5-06 07:44:36  10 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华尔街》

编辑评论:一个世纪的投资收益电子书

《百年投资收益史》是基金行业发展系列之一。本书讲述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基金业的发展历程。它告诉我们,从历史到现在,只有股市上涨了。但在上升的过程中,却是很煎熬。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只需下载它。

书籍介绍

一百年的投资收益,本书从历史上16个国家的分析入手,讲述从历史到现在,只有股市上涨了,但上涨的过程很煎熬。我有10年的股票投资经验,

自2018年转投投资基金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选择基金板块后,赚钱不比股票慢!

这让我可以在其他地方花费更多时间和经验,在我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新技能。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目录

英文序言

前言

第 1 章简介和概述

第二章衡量长期回报

第 1 节衡量长期回报的指导原则

第 2 节股票指数的“赢家偏见”

第 3 节“各国指数中容易出现偏差”

第 4 节衡量通货膨胀和短期和长期债券的收益率

第 5 节总结

第三章各国股市的历史

第 1 节 ABN AMRO/LSE 英国指数

第 2 节投资收入流的影响

第 3 节 20 世纪的全球金融市场

第四节年度收益分配

第 5 节总结

第 4 章对英国市场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1900年和2000年产业结构比较

第 2 节股票市场集中度

第 3 节尺寸效应

第 4 节总结

第 5 章利率和通货膨胀

第 1 节通货膨胀

第 2 节短期国债收益率和实际利率

第 3 节总结

第 6 章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

第 1 节。英国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

第 2 节长期政府债券到期溢价

第 3 节总结

第七章股票的风险溢价率

第 1 节实际股票回报率

第 2 节与短期国债的风险溢价率比较

第 3 节风险溢价率与长期债券的比较

第 4 节按国家/地区划分的长期风险溢价率

第 5 节总结

第8章总结与结论

第 1 节先前的研究夸大了股票回报

第 2 节数据的进一步使用

第 3 节股票风险溢价

第 4 节对未来的期望

第九章各国具体情况

第 10 章澳大利亚

第 11 章加拿大

第 12 章丹麦

第 13 章法国

第 14 章德国

第 15 章意大利

第16章日本

第 17 章荷兰

第 18 章瑞典

第 19 章瑞士

第 20 章美国

第 21 章英格兰

第 22 章 ABN Amro/LBS 英国指数

投资银行三百年历史

华尔街一个世纪的主流由摩根和高盛等老牌公司主导。这些历史悠久的强大集团见证了一个金融帝国的兴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操纵着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影响着商业巨头和企业财团的重大商业决策。

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这些金融巨头的手中不时在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从而成为无数聪明人的崇拜和有抱负的年轻人,追逐的对象。

除了街头小报经常夸大其词的高级时装、拉菲、私人俱乐部,常春藤名校、孜孜不倦的高强度工作、冷静甚至无情的快速决策、操纵巨额资金和企业生死存亡的可能性是对行业更贴切的写照。

这个团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投资银行家”。

了解现代金融资本市场首先要了解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历史如镜。以史为鉴,或许能修正未来。

1、投资银行业务始于证券承销

独立战争结束时,联邦政府面临债务缠身的烂摊子。战争各类负债达2700万美元,以各种货币支付,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为了改善混乱脆弱的金融状况,33岁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以美国政府的信用为担保,统一发行新的国债来偿还各种旧债。

这种在现代最为普遍的“以旧换新”债券融资方式,在 300 多年前就已经是冒昧的了。为了债券发行和融资的顺利进行,大量涌入的“经纪人”充当了发行人(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他们寻找投资者并负责将债券以特定价格出售给投资者。这些人是传统的银行家、投机者和各种交易者。这些经纪人在债券发行甚至定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新生的美国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经济活动高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市场空前的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新大陆第一代“投资银行家”的雏形开始形成。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版图不断扩大,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运河和铁路的建设成为最迫切的需求。个人企业个人显然无法负担这些大型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

公开募股(IPO)和股份制公司由此进入历史舞台,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拉开序幕:早期的投资银行家通过承销有价证券,将资金转移到投资者手中.财富汇集为实业家提供项目融资。

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很快就看到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美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培育出了卡内基钢铁这样的超级企业。到 1900 年,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连汉密尔顿都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设计让美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承载了金融资本的基因,开创了一个金融资本尚未衰落的时代。那些以承销债券、股票和各种票据起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和人脉的金融家,从此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起起伏伏。

第二,摩根大通带来企业并购

铁路的发展催生了第一批现代股份制企业:企业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管理层)分离。虽然股份公司在项目融资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和法律监管的情况下,发行铁路股成为了暴富的投机工具。价格战使19世纪中后期的铁路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狂野丛林。新大陆上,大大小小的铁路公司有几十万家,一片混乱。

摩根大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摩根,新英格兰贵族血统,是华尔街传奇的标志。他身材高大健壮,头发被精心拉到脑后,露出宽阔的额头和一双猎鹰般的眼睛: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克在好莱坞经典商业电影《华尔街》(1987 年)中穿着摩根。款式大背。这种发型后来被无数人追随,被视为华尔街的标志性形象。

进入华尔街后,摩根大通开始着手整合美国铁路系统的计划。他出面筹划一系列并购重组。通过兼并重组,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了效率低下的小公司,大大增强了铁路大公司的实力。美国铁路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运行时代。纽约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巴尔的摩铁路、伊利铁路等枢纽干线及其支线逐渐形成铁路网,使这片广袤的大陆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迎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时代。

1900年,摩根再次挺身而出,组建了一个巨型财团,开始兼并重组美国钢铁业。一年后,资本14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成立,当年美国的国家预算只有5亿美元左右。得益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的巨大优势,美国钢铁公司迅速成为国际钢铁行业的垄断者,一度控制着美国钢铁产量的65%,控制着全球钢铁产量和价格。

资本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作为金融市场与产业发展之间最重要的中介,投资银行家在美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资产的并购自此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亮点之一。

3、 1933年是一个分水岭: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是华尔街的第一次盛宴。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让华尔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矿。

在此期间,金融巨头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它们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吸收了大部分居民的存款。同时,他们也是最大的投资银行家,垄断证券承销经纪业务和企业融资业务。 ,企业并购这些利润丰厚的“传统项目”。

由于没有法律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往往以内部资金的形式流入投资银行业的承销业务。巨额资金很容易造成股市泡沫,进而引发更大的资金流入。但是,一旦股市出现震荡或出现债务违约,储户资金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始于 1929 年 10 月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和银行倒闭(是的,你小时候就听说过,邪恶的资本家宁愿倾倒牛奶也不愿帮助穷),许多普通家庭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为稳定资本市场,防止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和操纵行为,确保储户资产安全,1933年6月1日,美国国会颁布了影响深远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 Glass-Steagall Act),规定银行只能选择从事储蓄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或承销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被禁止承销证券发行,投资银行不再被允许接受存款人的存款。根据该法案,摩根大通被迫分拆投资业务,成立摩根士丹利公司。紧接着,第一波士顿公司正式成立,雷曼兄弟和高盛都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正式进入了金融行业的词典。通向现代投资银行史的大门就此打开。

4、时代变了,投行也该变了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对于刚刚独立的投资银行业来说不合时宜。

大萧条挥之不去的恐惧依然挥之不去,市场冷清,罗斯福和杜鲁门政府显然对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的金融冒险家没有太多好感,政府一再加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

好在战争的爆发创造了巨大的资金需求,而政府债券和国库券的发行帮助投资银行业度过了难关。为了生存,投资银行家甚至不得不屈尊进入不那么“上层”的零售证券经纪业务。在此期间,以零售经纪业务为主的美林证券迅速崛起。

随着战后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1960年代的华尔街迎来了自己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承销和并购业务源源不断。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催生了大量的共同基金。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养老基金也开始大量进入市场。寿险公司的财务实力也在同一时期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开始在市场上形成庞大的买方力量。

随着资金量的增长,买方逐渐不再满足于投资银行提供的单调的股本证券和固定收益证券。不同风格的机构投资者对风险敞口、风险回报和投资组合的要求越来越不同,投资银行家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作为生存所需的技能。

V。以交易为导向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创新

直到1970年代,证券承销(尤其是IPO)仍然是投行的主要业务,成为顶级承销商仍然是这个行业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时代的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客户为导向的投资银行开始向以交易为导向的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

交易请求有时来自客户。例如,为了保证投资银行承销的各种证券(股票、债券、票据、期货、期权)的流动性,投资银行需要在二级市场为它们“做市”。

此外,投资银行的大客户(包括公司和各种机构投资者)经常要求投资银行帮助他们买卖大宗证券。通过如此频繁的买卖,投行赚取了交易的“买卖差价”,同时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额外的交易需求来自自营业务。早期的投资银行主要是金融行业的“卖家”,即帮助企业出售金融资产筹集资金。 1971年以零售经纪业务起家的美林成为第一家在华尔街上市的投资银行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逐渐打破行业常规,成为上市公司。因此,投资银行的资本普遍大幅增加,产生了自营账户资产管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客户对投行提出了资产管理业务的要求。这些传统的“买方”业务(如何用资金购买合适的金融资产)逐渐演变为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到 1990 年代中期,一度占主导地位的承销和佣金收入已降至美国整个投资行业收入的不到 25%,而主要集中在各种证券交易,上升到50%。 %多于。

随着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投资者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的波动性成为华尔街最大的麻烦。保守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是债券市场的最大客户,对债权人的财务状况越来越谨慎,对资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率掉期(swap)被用于债券市场来对抗利率风险。随后,货币互换也开始用于跨境债券交易,以防范汇率风险。

另一个影响深远的金融创新是资产证券化。 1960 年代后期,美国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要求自有房产来推动房产抵押贷款。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抵押资金需求,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地产抵押机构需要更多的融资手段。银行家因此设计了一种称为“传递证券”的衍生产品。

本次债券的发行向债券持有人支付住房抵押贷款的利息。由此,整个房地产借贷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房地产和债券市场的双重繁荣。

这种被称为“证券化”的金融工具迅速流行起来,任何债券、项目、应收账款、收费资产,甚至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可以通过证券化来融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形形色色的企业、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和投资银行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证券化浪潮中。

因此,华尔街有句谚语:“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其证券化。”与证券化相关的各类产品鱼龙混杂,层出不穷。 (题外话不是题外话:2007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次贷产品,本质上也是证券化的产物)

时代在变,一杯威士忌,一支雪茄,以个人魅力为主导的投资银行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加专业化、技术化、量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6、全球金融自由化与投行狂欢时代

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强硬的自由主义执政理念下,英国在1980年代首次实施了被称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打破业务分工限制,结束金融保护主义,取消固定佣金。

华尔街突然发现伦敦是它自己的可怕敌人。尤其是在国际债券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一马当先,浮动利率票据、部分偿付债券、可置换债券……债券品种琳琅满目,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紧接着,日本、加拿大等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

罗纳德·里根的到来终于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松了一口气。取消规定利率上限的Q条,利率完全市场化,415条的实施加快证券发行程序,打破银行跨州经营限制,储蓄机构有条件允许开展全能银行业务。金融改革十年的成果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在美国国内市场,“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 (LBO) 为传统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机会。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的债券通常被称为“垃圾债券”。

长期以来,它们在市场上被忽视,因此价格极低。一位名叫迈克尔米尔肯的投资银行家意识到,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债券的收益率已经远远超过了风险补偿所需的回报率,没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缺乏现金流的新兴科技公司(通讯、信息、生物医药等),可以通过向爱好风险的投资者发行垃圾债来筹集资金。在资本的帮助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创新成为美国企业的标志。 CNN是这款金融产品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风靡一时的集团公司也开始呈现出“大而全无”的趋势。一波以管理层为主导的私有化浪潮席卷了企业界。

在这种被称为管理层收购 (MBO) 的热潮中,垃圾债券充当了管理层最好的朋友: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筹集资金,然后购买公司股权,公司变成了负债累累的私营公司。投资银行家大显身手,收取比普通债券高出一倍以上的承销费用,收取巨额佣金,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转手市场交易。

这就像一个黄金时代。华尔街投资银行家同时发现自己是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宠儿。旨在重组发展中国家国际债务的可转换债券(布雷迪债券)的发行引发了新兴市场、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巨大浪潮,迫切需要投资银行的牵头。

更令人心碎的是,在美国以外的其他主要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发现自己不再受到单独业务运营的限制。全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银行家成为无所不能的神:从并购到资产管理,从财务顾问到证券清算,从承销发行到资本借贷,从股票产品到固定收益产品,从大宗商品到衍生品...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投资银行无疑是金融业的主人。

7、投资银行文化与MBA的兴起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的触角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所代表的投资银行精英文化已为世界所熟知。高盛于 1960 年代开始招收 MBA 学生。哈佛、沃顿、芝加哥、哥伦比亚、斯坦福……顶尖名校最优秀的学生被招入投资银行。

在华尔街,时间比金钱更宝贵。投资银行毫不犹豫地为员工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年轻的银行家穿着考究,乘坐头等舱,住在豪华酒店。另一方面,他们每天睡4-5个小时,疯狂地工作,飞遍世界,却没有时间和闲暇去欣赏当地的风景。

诱人的薪水,与各界甚至各国商界精英接触合作的机会,与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吸引着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 MBA课程在世界各地的商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常春藤名校的入场券已成为通向成功的魔杖。

有趣的是,中国历来讲究“书有金屋,书有玉面”。这种古老的东方价值观和最“资本主义”的华尔街精神,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一起。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是投资银行家的美好回忆。关于金钱的传说不断涌现。华尔街陶醉的扇子和鬓角的香影也成为了这个浮华一代的写照。在金钱的巨大诱惑面前,道德问题也随之浮现。 1986 年,杠杆收购的大人物伊万博斯基因内幕交易罪名入狱。

第二年,刚刚获得 5.5 亿美元年终股息的垃圾债券之父迈克尔·米尔肯也被牵连入狱。管理和投资银行家在“门口的野蛮人”中抢夺 Nabisco 的有趣的金钱游戏仍在继续。作为这个时代的注脚,奥斯卡影帝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电影《华尔街》中留下了两条不朽的台词。

“金钱永不眠”。 “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好的)。

8、混业经营成趋势——万能银行再现世界各个角落

当投资银行开始在华尔街主导金融业时,商业银行正遭受“金融脱媒”的困扰。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导致大量银行客户流失。商业贷款客户纷纷涌向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垃圾债等担保融资产品则进一步分化了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客户。

接下来,存款客户也开始流失,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商品交易市场、高净值个人贴身服务……投资者可以追求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更好的风险回报,传统的存款业务不再有吸引力。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正迅速萎缩。

与此同时,欧洲的金融自由化催生了许多金融巨头。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巴克莱、德意志银行、瑞银都成为了兼营储蓄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如坐针毡,突破分业经营的诉求日益强烈。华尔街在华盛顿的游说团队在 1990 年代达到顶峰。作为规避金融监管的组织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大型银行通过并购转型为控股公司,其证券机构负责投资银行业务。

1990年代金融业并购浪潮由此而来。 1989年,J.P. Morgan在离开半个世纪后重返投资银行,并于2000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作,成为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之一。不知不觉中,各种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运作已经突破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壁垒。

1999年,在克林顿政府的领导下,《现代金融服务法案》获得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业务分工终于落下帷幕。银行今后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从事任何类型的金融业务。新的全能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名义重新出现。 “投行”垄断证券市场的时代结束,金融业正式进入春秋战国。

9、次贷热

2000 年代初的华尔街经历了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首先,《硅谷》+《华尔街》合拍的高科技狂潮在世纪之交退去。纳斯达克的暴跌将美国股市拖入深渊。经济疲软尚未结束,2001年“9.11”恐怖袭击再次袭击美国。

自 1914 年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关闭四天。重新开放的市场已经萎靡不振。但华尔街的厄运还没有结束。安然和世通曾发生财务丑闻,最终宣布破产。投资者发现,这些被投资银行家誉为“最安全、最可靠”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是谎言。市场对华尔街的信心已降至冰点,美国经济也经历了二战后最低迷的时期。

为尽快走出衰退,布什政府决定进行强有力的经济干预:调整税制,美联储大幅降息,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加息of the homeownership rate of American families. By 2004, nominal interest rates had fallen from 3.5% in 2001 to 1%, below inflation. The historically rare "era of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has stimulated the desire to inv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American Dream Down Payment Act opened the door to home loans for low- and middle-income families.

The "mortgage loan securitization" created in the 1970s came into play during this period - investment banks divided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s into different grades of guaranteed bonds (CDOs) and began to sell in large quantities in the market, providing a steady stream of mortgage loans.资金。

Meanwhile, secured debt credit default products (CDS) were developed to hedge the risk of CDOs. Rising housing prices make CDOs more and more profitable. The huge profits made the banks smile, and more mortgage loans that had not been carefully reviewed were issued, and then quickly securitized and put on the market.

The rising returns on covered bonds have attracted leveraged hedge fund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yes, Soros is the famous hedge fund manager you know). Aggressive hedge funds are eager to take on extra risk and chase high profits. Lenders' desire to expand the market and investors' desire to pursue higher yields created double pressure: some homebuyers with low incomes, or those with poor credit histories, also got loans, which were called subprime mortgages (" subprime mortgage").

The ever-rising real estate prices concealed the low-credit nature of subprime mortgages. Hedge funds have used leveraged financing to repeatedly pledge CDOs to banks and reinvest the funds they have obtained into the CDO market. The longer and longer product chain leads the market carnival. During the Wall Street feast of 2004-2005, yields dominated, and the high default risk of "subprime" was temporarily selectively forgotten.

In June 2006, the National Housing Price Index Case-Shiller hit a record high, and at the end of the same year, the operating income and bonus levels of major 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s reached record highs. The lucrative profits make it seem like the good times will never end.

10。 The death of Bear Stearns

In this subprime mortgage carnival, Bear Stearns, a 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 founded in 1923, was particularly noticeable. Unlike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which focus o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lineage traditions, Bear Stearns pursues a culture called "PSD": P means (poor) poverty, S means (smart) smart, D means (deep) have Strong desire to make money.

Based on this corporate culture, Bear Stearns is particularly aggressive in the underwriting of sub-prime mortgage loans and hedging transactions in sub-prime mortgage-related derivatives. Fund managers frequently use complex credit derivatives for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s. Dozens of times of ultra-high leverage for higher returns.

As Douglas said in the classic film "Wall Street": "This industry needs smart poor people, hungry enough, cold-blooded, win and lose, but keep fighting."

Beginn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4, the prices of crude oil and bulk commodities in the world rose sharply, and the inflationary press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unnecessarily.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raised interest rates 17 times in a row, and the cost of mortgages has continued to climb. However, the market is still reluctant to wake up in the dream that "US real estate has never falle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growing bubble has finally burst. The summer of 2006 saw a sudden drop in property prices.一切都变了。 Homeowners with subprime mortgages found themselves insolvent, and default on their debt becam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A large number of credit products and derivatives based on subprime mortgages suddenly lost their liquidity, more than 400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perating subprime mortgage business collapsed, and credit institutions downgraded their bond ratings... A domino-style collapse began.

In order to recover losses, Bear Stearns' hedge fund increased its leverage. However, the continued decline in the market turned Bear Stearns' efforts to ashes.

By June 2007, Bear Stearns, the counterparty to the global multi-trillion dollar derivatives contract trading, was already in deep losses and could not extricate itself. Although a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JPMorgan Chase, Goldman Sachs, and Bank of America jointly invested 3.2 billion US dollars to try to save Bear Stearns, the fate of bankruptcy is still unavoidable. to

By March 2008, Bear Stearns' liquidity problems were terminally ill. To avoid creating undue systemic risk to an already fragile market,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JPMorgan Chase & Co. began a joint bailout. Just two days later, Bear Stearns, having lost the bargaining chip, was forced to accept an offer from JPMorgan for $2 a share: more than a month ago, the price was $93.

Bear Stearns, 85, disappeared. The fifth largest investment bank on Wall Street collapsed, and a new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investment banking opened.

Eleven, after the crisis: a new world of investment banking

After a wave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since the 1990s, professional investment banks on Wall Street lost their monopoly 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businesses (underwrit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brokerage business, etc.). The return on equity of a commercial bank transformed into a universal bank is the same, and investment banks can only rely on two magic weapons:

One is the unregulated and unlimited leverage ratio, and the other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lf-operated business with high leverage ratio. This trend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vestment banks from financial advisory intermediaries into de facto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funds. Bear Stearns fell victim to the aggressive tactics of this trend. Unfortunately, other investment banks are facing a similar predicament as Bear Stearns.

When the market is high, leverage is an angel, and when the market is crashing, leverage is the devil. Like Bear Stearns, excessive leverage and a massive subprime mortgage business have dragged down another large investment bank, Lehman Brothers, with a history of 150 years.

More frustratingly, the public began to tire and question the government's bailout of Wall Street, and Lehman couldn't get more help from the Fed. On September 7, 2008, the largest corporate bankruptcy in American history occurred.市值高达450亿美元,拥有2.8万员工的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产保护。全美第四大的独立投资银行成为了历史名词。

至此,最大的五家独立投资银行还剩下美林证券,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由次贷开始的市场波动已经演化成惨烈的噩梦,次贷产品成为垃圾。过去5年的次贷狂热的后果是金融市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次贷垃圾场。

到2008年的夏天,华尔街第一家公开上市的投资银行,以零售业务著称的美林证券累计资产减值已经达到520亿美元。美林证券到了生死关头。鉴于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教训,美林证券速战速决,6个小时之内和美国银行(全美最大的零售银行)达成紧急收购协议。美国银行同意以5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美林。

独立投行最后的血脉只剩下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高盛是唯一一家在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上没有过度风险曝露的投行。

然而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大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的伤害到了以稳健著称的高盛,2008年的高盛出现了历史第一次亏损。摩根斯坦利则一直在积极的向外国主权基金寻找资金来源,2007年底,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50亿美金的的价格购买了摩根斯坦利9.9%的股权。随着形势的日渐恶化,最后的两家大型独立投行向美联储递交了申请,要求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从1933以来,投资银行一直独立于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机构之外。他们不需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杠杆率不受任何监管和控制。这一直是投行最神秘也最犀利的武器。一旦改组成银行控股公司,就像是自由自在的单身汉踏进婚姻的约束。

控股公司获得吸收存款的权利,有了稳定的资本金来源,但同时要开始接受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各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详细的披露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正式批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改组。为期75年的独立投行史划上了句号。历史是个轮回,全能银行的时代又来临了,交易为王的时代仍然没有过去。高盛,摩根斯坦利,和他们曾经的对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瑞银,德意志银行,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后记

从雏形初现开始到今天,投资银行家的身影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一切投融资活动背后都源自投资银行的推动和设计:企业上市融资,组建股份公司,企业分拆,并购,债务重组,企业证券的交易。美国企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投资银行的发展史

从出生那天开始,投资银行一直没有停止过变化的脚步。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深刻的烙印。就像鲍勃.迪伦在歌里唱的:“时光流转,一切都已改变”。而未来可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