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三部曲pdf免费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5-06 03:29:13  6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

编辑评论:

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永远值得一听,那就是吴敬琏。

中国改革三部曲pdf

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三部曲是吴敬琏三部重要专着的合集。它不仅完整地讲述了中国改革的故事,而且系统地呈现了他对中国改革的思考。

“论竞争性市场制度”着眼于制度,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建立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制度。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部宏观经济学巨著,帮助读者了解和了解中国经济和改革进程。

“中国的增长模式选择”着眼于转型,探讨转型的必要性和无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致,所讨论的问题与过去和未来相联系,层次递进,展现了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

关于作者

吴敬琏,1930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第一届中国经济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北京大学。 2011年,国际经济学会(IEA)授予他名誉会长称号,以表彰他在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和中外学术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他倡导市场经济改革,被称为“吴市”。他是中国比较制度分析研究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全面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介绍和传播了许多有助于中国改革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反对裙带资本主义、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推进。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与政策。

一般顺序

吴敬琏

目前,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处于世界前列,但很多人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感到迷茫。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和效率三个基本驱动力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原本依赖的动力开始消退;粗放型增长方式,即以投资为主的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错配日益严重。 21世纪头十年以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经济呈现下行趋势。

国内外环境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具体矛盾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和解释这些具体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这也是我将1990年代至本世纪头十年改革的三部专着《论竞争市场体制》、《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收编成“三本书”的原因。 《论中国的改革》这首歌重新发行的原因。

这三部专着系统地反映了我对中国改革的思考。实质上,中国的改革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善生产关系,在经济变化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上层建筑。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体制改革和增长转型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这也是《论竞争市场体系》和《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中讨论的话题。

三部专着,主线一致,讨论的问题从过去到未来,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获得了一些奖项。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成为国外了解中国经济的参考书。究其原因,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需要了解和研究中国经济。通过处理当前的问题,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三部专着首版的时间跨度为14年,讨论的内容从党的八大提出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跨越了60多年1956年中国向现在的改革方向发展。为方便读者,按全书时间顺序收集为“中国改革三部曲”。

这三本书的简介

第一部《论竞争市场体系》是我和刘继瑞君的对话。它写于1991年邓小平南方会谈前夕,全面论述了如何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它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要通过“三减一减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来纠正对资源的误解。 ,并弥补不足)。布局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有效配置资源,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归根结底,只有依靠这两个最重要的机制,才能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比如去钢铁行业去产能,老办法是让行政机关制定有计划的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根据企业规模、设备使用年限等“硬指标”,压缩任务通常只能“一刀切”。但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被淘汰的往往不是效率最低的设备和企业。一些主管部门也可能会纵容企业维持和增加落后产能,以保护自己的产业。又如“补短板”,即加快发展高效、供不应求的产业。如果采用行政手段,主要依靠政治动员,利用财政、信贷、补贴等政府政策,支持一些政府认为应该发展的产业和应该做强做大的企业,依靠在市场机制上,奖好惩恶是可能的。 ,两者的效果截然不同。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如此。一种方式是政府明确哪些行业和企业应该上市,哪些行业和企业应该上市,然后实施选择性或纵向的产业政策,通过各种手段甚至直接发布指标进行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借助反映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使资源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出,流向效率高的地方。比较两者,前者似乎简单、直接、有效。但是,如果政府不知道什么样的结构是好的结构,只是按照首长的意愿“调结构”,使用行政手段,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后果。历史经验表明,通过不断的市场试错,弱化行政手段,引导资源到最合适的地方,从中长期来看是最有效的。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有利于加强竞争,而不是削弱和压制竞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波动和曲折。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市场必须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目标。然而,在当前的中国,能够发挥这一作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通过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统1、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及其法律依据, 已经建立和完善。这也是重印《论竞争市场体系》的意义所在。

第二卷《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第一版于1999年1月出版,此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认识的发展,在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修订。 2004年和2010年出版。由于原为课程讲义,2010年出版时更名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课程》,并增加了一些辅助教学内容。这一次,《中国改革三部曲》恢复了学术专着的原貌。

本书从当代人类社会演进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出发,描述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特别讨论了其间的一些改革尝试。这两个基本问题是:(1)社会主义作为追求社会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如何逐步体现为以国家主义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2)为什么在这个被承诺为理想王国的经济体制建立之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求对其进行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前三个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改革的难点和改革战略的选择。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尤为重要。

改革是涉及亿万人民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它要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巨系统,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操作艺术。困难源于不足。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以比较制度分析为框架,更详细地分析了农业、企业、价格、金融、金融、国际经济以及相关社会政治方面的总体改革战略和制度变迁。这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改革。通过叙述,读者可以发现各个领域制度演进的一般规律,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的特殊性。应该说,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体制的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正是这种制度变迁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代中国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经济改革史和国家体制演进史。因此,该书被一些大学用作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教材,并被引进国外,先后以英文、日文、韩文和繁体中文出版。作为一本学术专着,本书的脚注相当充足,可以对前面提到的《论竞争市场体系》提供必要的补充。尽管近年来改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基本问题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第三本书《中国的增长模式选择》写于2005年11月,随后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2013年9月,第四版出版。

“十五”(2001-2005)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反复转变,经济结构恶化,引发了“十一五”(2006-2010)的制定。 2005年至2006年。)在规划期间,关于“是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大讨论。这本书是我参与这个伟大讨论的结果。

提高供给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是21世纪初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要求其实已经提出了几十年,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从资源投入驱动型增长向效率型增长转变。只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几十年来一直用不同的语言反复提出。

早在1981年,全国人大就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未来经济发展十条指导方针”。 “十项原则”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多项要求。希望通过实施,“走出一条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建设新路子”。 1995年制定的“九五”规划(1996-2000年)正式提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其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意味着经济增长已经从以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资本主要以效率提升为动力。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5年,在反思本世纪初“重经济”和大投资的教训的基础上,2005年制定的“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重申“转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向效率提升转变。后来,2007年,中共十七大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2011-2015)“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1年的计划,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就是优化经济结构。 2014年和2015年,先后提出“引领新常态”和“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是“十一五”规划制定前大讨论的产物。在我的书中,我描述了当时讨论的内容,并深入探讨了为什么需要转变增长模式以及为什么转变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体制障碍”的存在,还是《关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决定性作用,抑制甚至排斥市场机制。这也是本次讨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改革三部曲PDF预览

目录

总序列

Ⅰ论竞争市场体系

第一课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第二讲

第三讲,中国离不开蓬勃发展的企业

竞争市场的形成第四讲

宏观调控体系第五讲

改革的战略选择第六讲

第七讲行政分权,这条路不通

跨越企业承包制的第八讲

调整利益关系与建立新的利益格局第九讲

经济改革、政治民主与观念更新第十讲

农村社会转型第十一讲

改革时期发展政策第十二讲

附录 中期(1988-1995)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大纲

Ⅱ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第 1 部分介绍

第一章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1.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3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分析

1.4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改革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第二章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

2.1 行政分权(1958~1978)

2.2 渐进式改革(1979~1993)

2.3“整体进步”(1994年至今)

第二部分部门专着

第三章农村改革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管理体制的特殊要求

3.2 承包制改革前的农业经营和组织形式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实施与效果

3.4 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展望

第四章企业改革

4.1 企业制度与现代公司

4.2 传统国企体制与放权让利改革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第五章民营经济的发展

5.1 国有崇拜及其突破

5.2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民营经济增长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克服

第六章金融改革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的货币金融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6.3 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与金融监管体系建立

6.4 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的问题

第七章:财税体制改革

7.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金融

7.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核心的财税改革

7.3 1994年财税体制综合改革

7.4 新世纪完善金融体系的课题

第 8 章开放

8.1 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8.2 进出口贸易发展

8.3 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开放区域的扩大

8.4 外国直接投资

8.5 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景

第 3 部分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

第九章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9.1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与分类

9.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1993年改革方案

9.3 1995年后改革实施

第 10 章转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10.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

10.2 1979-1996年的四次经济波动

10.3 1997~200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波动性

10.4 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 11 章转型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

11.1 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

11.2 中国政府的政改方案及其进程

11.3 中国转型中的社会矛盾

11.4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部分:简要结论

第十二章结论

12.1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及其发展前景

12.2 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Ⅲ中国增长模式选择

第一章介绍

1.1 文字的由来

1.2 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

1.3 本书的结构

第 2 章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及相关理论

2.2 现代经济增长及相关理论发展

2.3 早期增长模式与旧工业化路径的陷阱

第三章现代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源泉

3.1“科学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3.3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渗透并改变着各个工业部门

第四章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曲折与粗放型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

探索

4.3 工业化路径和增长方式偏离的负面后果

第 5 章延续粗放型增长模式:出口导向战略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

5.2 出口导向政策带来的问题

第六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6.2 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的新系统

6.3 攻坚克难,为集约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6.4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附录1 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经济发展调查报告(2004)

附录2“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解决工业化路径和增长方式问题(2005年)

附录3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

精彩内容在线试读

经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在前面的11章中,除了第一章是这次转型的出发点,即对中央计划经济的考察外,其余10章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转型过程。我们现在对前几章的讨论进行简要总结。

12.1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及其发展前景

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的新经济体制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市场经济和命令经济在政府和国有经济的领导下“并存”:一方面,商品交易和货币兑换已成为社会盛行的交易方式,市场价格引导了相当一部分资源的流动,这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仍然控制着土地等最重要的资源,一些重要的产业也保持着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这意味着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在经济资源配置依然举足轻重,甚至处于关键位置。

在一个按照“渐进式改革”的原则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经济体制中,旧体制的遗留物存在是完全正常的。问题是它会继续向哪个方向发展:逐步铲除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过渡,或者巩固甚至扩大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形成扭曲的经济体系。

正如我们在第 2 章中提到的,在改革初期,对经济改革的目标有不同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指“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东亚模式”);另一种是指“自由市场经济”(“欧美模式”)。一般来说,“东亚模式”往往为官员所青睐,而“欧美模式”则为具有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学者所渴望。但在改革初期,在命令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市场体系不发达、政府要承担很大的协调责任的情况下,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在指令经济完全打破、市场规则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对于持前一种观点的人来说,改革的目的已经达到。尤其是对一些想通过寻租活动维护既得利益的人来说,最可取的做法是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官员的不受约束的权力,以扩大寻租的可能性。然而,对于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来说,改革的目标还远未实现。他们要求坚持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利于广大社会而不是极少数寻租者利益的法治市场经济。

因此,如第二章所述,自双轨制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两种可能的未来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是走完善市场经济、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二是走强化政府作用的重商主义道路,终结裙带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就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变成了改革与腐败的赛跑,谁跑得更快。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经济改革浪潮再度抬头,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大大减弱,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在全国多地快速形成,迎来普遍增长的有利判断标准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各个主要社会阶层。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扬,满意的声音充满了中华大地的大好局面。

相反,当政商合一,“权干涉”的寻租定租行为加强时,“公务”的“红顶商人”、“公务人员” ”、“公文”、“官学”等“红顶商人”和贪官犯下的种种罪孽,当贫富差距拉大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就会愈演愈烈。

正如我们在第 2 章至第 11 章所分析的那样,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丑陋现象,根本上都是由于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加紧镇压和干预造成的。群众合法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广泛的寻租活动。公众对这些丑陋现象的合理不满,可以成为推进改革、填坑、铲除腐败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任由改革开放前的旧路线和旧制度的捍卫者利用这种情况来欺骗和迷惑公众,也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view the current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spread of corruption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hina, the solution given by the old line before the reform and the supporters of the old system is to expand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intervene in economic life; industry and commerce implement "national advance and private retreat" to realize re-nationalization; agriculture "returns to Dadui" and realizes re-collectivization. Sinc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various crony capitalism phenomena currently existing in Chinese society lie in the interference of unconstrained power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domin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the supporters of the old line and the old system demanded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officials be strengthened with The "dictatorship" power and the monopol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curb corruption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re obviously only counterproductive.

If we push the observation lens further into the depths of history, we can also see it very clearly from the nearly 100-year historical experiment of improving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sage Gu Zhun said, no matter what How sincere and beautiful the intention is, along the road of 1789-1871-1917, what can be obtained will never be the heaven on earth that people once promised, but only a great disaster and a great setback. After Nora left, she returned to her original place.

In short, for China, the right way to overcome social ills lies in the comprehensiv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at is to say,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special interests, to promote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reform and democratic and legal political reform, Eliminate the foundations of crony capitalism and subject the exercise of public power to constitutional law and popular scrutiny. There is no other way than that.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