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pdf免费在线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5-05 13:48:28  4 厌学 厌学 同济大学

编者语:案例生动,鼓舞人心

博士。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刘良重磅出击,把父母带进孩子的心里,看穿无聊的感觉,培养孩子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赋能孩子生长!著名心理学专家赵旭东和孟复联合推荐家长做这9件事,孩子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都可以下载pdf电子版。

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到爱学习pdf免费在线阅读

父母做好这9件事,孩子会从学习变成爱学习电子预习

目录

目录

第 1 部分:厌学 - 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痛苦

第 1 章我们对疲倦了解多少? /003

第二部分: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上学

第2章儿童与学校之间的五个“障碍”/015

Chapter 3 社会的高期望和压力/018

浮躁的社会氛围是无聊的温床/018

同学间的恶性竞争也离不开学习厌倦/020

只有功绩的英雄的概念是疲劳的帮凶/024

成为“燃烧器”的电子游戏 / 028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能做什么/035

案例:厌倦姓名和家庭的优等生/036

第 4 章:麻烦和不支持的家庭环境 / 051

父母冲突和不稳定的依恋/052

父母不稳定的负面情绪/057

“病”家人期待/059

父母未解决的婚姻冲突和三角关系 / 064

案例:一个一切都“好”的战争家庭/070

第 5 章:缺乏个人目标和价值感 / 079

学习无意义和“空洞病”/079

缺乏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083

案例:名校归来的“空心”天才/087

第 6 章返校壁垒/098

同学间的人际冲突、恶性竞争和偏见/098

焦虑与压力学校 / 101

同学和老师的特别关注/102

案例:让游戏成为“背锅侠”的家人/103

第 7 章不同的精神问题 / 112

精神障碍离我们不远/112

案例:一个顽固的双相情感障碍女孩/116

第 3 部分:如何应对孩子的厌学情绪

第 8 章:“迷住”父母的婚姻问题 / 129

夫妻之间的问题应该解决/129

孩子卷入父母的婚姻冲突怎么办/133

案例:监督爸爸爱妈妈的女孩/137

第 9 章:做一个能反思、组织和接受自己的父母 / 152

处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未竟之事,做一个更透明的自己/153

学会简单清晰地表达情绪和需求/159

将您对孩子的期望变成良药 / 161

第10章成为孩子的压力缓冲垫,培养孩子应对逆境的能力/163

做孩子的“压力垫”和“信息过滤器”/163

成为孩子的“情绪垫”/166

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168

案例:我伤害了自己换取你的理解/173

第11章:把空心变成心,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182

化空为心 / 182

案例:一个怀揣职业电竞梦想的游戏少年/187

第 12 章:发现孩子的资源并巧妙地喜欢它们 / 196

对您孩子取得的任何小进步给予关注和反馈 / 197

换一副正“眼镜”看问题/199

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不要剥夺孩子享受成就感的权利/202

案例:一个拒绝在学校学习的女孩/204

结论 / 216

参考/218

图书特色

1、作者资深:作者是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具有高级心理学专业背景,对青少年心理和临床心理咨询有长期深入的研究。笔者运营的公众号关注人数近10w,文章干货,平均阅读量3w。此外,他还多次受邀到新浪育儿、知己知彼、糖心心理学等知名平台进行在线讲座,粉丝好评率高。

2、内容可读性强:从青少年心理出发,经典心理学知识与真实案例紧密结合。该语言易于阅读,并辅以实用的建议。

3、著名专家推荐:邀请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赵旭东、孟复撰写文章推荐,提高了本书的权威性。

作者介绍

刘良

医学博士来自同济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主管,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委员会家庭治疗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持续进修项目中方教师(家庭治疗组)。

家庭和青少年心理健康从业者,以及脚踏实地的心理知识的传播者。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和科普工作,通常是为了帮助有成长问题、亲子冲突、厌学、网瘾、情绪困扰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同时,他在亲密关系咨询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学习后感悟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

对于辅导员来说,虽然这本书需要简单,但他使用的一些方法还是很适合家庭辅导的。尤其是最后一个案例《自嘲少女》的记录,一部关于魔法少女成长的电影,让参观者乐于前来咨询。

作者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厌倦的成因和影响。我们一般认为,不想上学的话,可以想办法让他上学,但作者用“头痛”“治脚”的做法,更能让孩子接受。与其谈论学习,不如让孩子愿意去上学。关键之一是理解。不仅是别人对孩子的理解,也是孩子对自己的理解。原来我不想上学是各种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造成的。这不仅仅是我的问题,而是我可以从更大的系统层面来看问题。它本身可能是一种治愈。在看到这些影响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些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来更好地处理我们遇到的问题,比如不要将我们婚姻问题带来的情绪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反思的父母,做一个反思的父母。帮助孩子培养抵抗逆境的能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想走的方向,发现孩子身上的资源,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只关注缺点。

阅读。

这本书定义了三个层次的无聊,

学校焦虑、学校恐惧、学业缺席,

引用的厌学例子都是在家辍学。

观点1、学生厌学是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综合矛盾的结果。孩子厌学,改变孩子,也改变家庭。

观点2、厌学原因:社会期望值高;充满烦恼,缺乏家庭环境;缺乏个人标准和价值观;返校障碍和各种精神问题。

提供 9 种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这本书提供了从心理学角度改善无聊的方法。

仅来自心理学。

另外,本书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讨厌学习的学霸。

学校无聊更复杂。

除了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习惯和心理,还有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加起来最后很难弥补。

这部分在本书中没有提及。

而大部分的厌倦来自于渣男的厌倦。

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家人站在家庭的角度找出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辍学的原因归咎于孩子。

好了,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就这些了。

很棒的免费试用

成为“背锅侠”的电子游戏

当一个人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他总是需要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孩子内心的压抑无法快速吐出,又无处解决,电子游戏往往会出来“解救”。很多孩子开始爱上玩游戏,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游戏的世界里,有的甚至被WHO(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贴上了“游戏障碍”的标签。

这个时候,很多老师和家长会认为游戏在伤害孩子,游戏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降低。但实际上,游戏只是起到助长孩子厌倦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实际情况往往是,那些平日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面对老师和家长的很多期望和焦虑,缺乏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更容易被录取,成为所谓的“游戏成瘾”患者。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世界是一个可以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烦恼的避难所。为什么游戏对儿童甚至许多成年人如此有吸引力?原因大致如下:

游戏满足了玩家对奖惩的基本心理和生理需求

一个人怎么会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有趣?从医学上讲,人脑有一种天然的奖赏机制。当我们收到有价值的奖励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让我们感觉愉快。 .通俗地说,就是做一件事,在金钱、身体、精神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刺激和奖励,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增加,你就会觉得“爽”。反之,如果你没有做好这件事,失去了你在乎的东西,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减少,你就会“不开心”。如果一个东西能够同时提供这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很难让人不着迷。

而游戏开发者经常将这种奖惩机制发挥到极致。你赢了,让你体验炫目的升级,帮你换皮肤换装备。输了也不会马上降级,而是会提醒你:“系列保护开启,继续努力可以找回来。”并避免这种讨厌的损失。请问,这个诱惑被你代替了,你渴吗?我见过一个家庭,他们的父母已经足够大,可以尽一切可能照顾他们的儿子。没有人会因为孩子从小做得好就奖励他,也没有人会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而惩罚他。有一天,孩子接触到了一款炫酷的手游,从此沉迷于上学,拒绝上学:“每次看到英雄升级,金光一闪,当对方被暴击,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兴奋起来。”显然,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游戏所刺激的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比起枯燥发狂的学习,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也难怪他不吃不喝。尽最大努力玩游戏。说起来有点搞笑,这种奖惩机制是巴甫洛夫多年前在心理学实验室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很难或者不愿意理解孩子什么时候对游戏着迷。

游戏机玩家在现实世界中的失望,帮助他们获得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价值认可

如果您玩过游戏,您可能知道不同的游戏会给您带来不同程度的满足感。比如单机版游戏的特点是,通关后,游戏带来的大脑皮层快感会随着你反复通关而降低。网络游戏并非如此,它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人脉,得到你想要的,享受成长壮大的快感,快感完全可视化,可以被最直接的观看感知(比如打倒大BOSS后掉在地上的终极装备,部分装备可以在现实世界兑换真实货币)。你会发现,你总会有更高的目标去追求。

这个过程会培养和强化玩家的心态: 1)遵循既定的规则,你一定会得到回报; 2)获得奖励,你会变得更强大; 3)你越强大,你就会越好在那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被认可。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人在现实世界中一直在寻找的,但却不容易得到的:确定感和不断增长的自我认同感。正如一位游戏制作人所说:真正强大的游戏是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吸引玩家,而不是仅仅在兴趣层面吸引他们。

当家长和老师还在用“未来的成功”、“人生的美好未来”等看似空灵的字眼吸引孩子时,孩子们可能已经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无限的自我价值认同,而这种自我认同感在游戏中往往是瞬间的,并伴随着耀眼的视听刺激。这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许多玩家因此沉迷于虚拟世界。对他们来说,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太过残酷和复杂,给他们太多的失望和绝望。我记得一个厌学的孩子在我的辅导室里对他的父母说:“你想让我放弃这个游戏,但你根本不知道,你从来没有给过我,这是你和学校可以做的事情不给1、在现实世界中,这个孩子是班上的问题学生,老师觉得他的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暗示他的同学排斥他,他的父母不理解和支持他,但是在游戏世界里他的反应很多,粉丝也很多,所以他自然选择了留在游戏世界,结果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是游戏的错,游戏拿了责备。

游戏创造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美妙的团队合作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了提供视觉和听觉奖励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之外,游戏还有一个致命的吸引力:它们创造了一种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美妙且近乎完美的幻想。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这种环境将近乎完美的团队合作体验,以及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推向了极致。以有史以来最流行的两款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和魔兽争霸为例。在这两款游戏中,每个种族的每个英雄和单位的属性都是由几个技能指标定义的,这些技能是相互制约的。每一项技能都被其开发商暴雪无数次打磨。这种近乎强迫的平衡追求只有一个目的:用最清晰的指标建立最完美的公平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游戏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者和无敌,也没有绝对的阶级差异,所以玩家会有安全感和自信感:人人平等,只要我日复一日的练习,遵守规则,懂得如何运用策略、操作技巧和武器去克服,我就能成功,一切皆有可能。这让玩家之间的团队合作成为可能,在充分理解和合理运用规则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共赢,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从以往每届WCG全球星际和魔兽电竞比赛的人山人海中可见一斑。人人都向往公平,钦佩和崇拜以实力取胜的人。而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可能会发现规则从来都不是很清楚,总会有人站在比你更高的起跑线上。有时候,你努力达到的顶峰只是别人的起点。我记得我大学的一个同年级同学。他的成绩一般,但他把《魔兽》这款游戏玩的很好,在他最辉煌的时候拿到了亚洲冠军。本科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国各地打游戏,用奖金养活自己。毕业多年后,同学们在同学聚会上议论着他,大家基本都佩服他,佩服他,因为他是靠实力吃饭的。

游戏反映了玩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游戏对公平和清晰规则的追求,让很多玩家有机会在现实世界之外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的回报和成就感。比如在大学里有一款游戏叫《实况足球》,里面有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球队,球员的外貌、身高、能力设置几乎和现实世界一样,但作为只要懂得操作,中国队就能以鱼肚10-0横扫五星级巴西队。

相比之下,孩子们面临的现实世界往往充满了竞争压力和成年人急功近利的渴望。很多时候,他们努力了很久,成绩还是上不去,然后家长就更加着急了,耳边的唠叨也一天天增多。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会选择游戏,而不是学习。

游戏也满足了玩家的归属需求

在追求公平、团队合作、自我实现的同时,游戏还为玩家提供了独特的人际体验:虚拟战友/联盟。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经历。想象一下每天面对无聊、低身份的生活,然后进入游戏世界,你和你的游戏伙伴在风景如画的背景下相互合作。视觉和听觉上令人震惊的战斗。你的队友会因为你每一次鼠标点击送出的支持而前行,你会因为队友的全面掩护而越来越勇敢。你会在你的生死中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我属于这里,我很重要。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充满了来自社会和成年人的焦虑和焦虑,并且充满了苛求的成绩,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在游戏世界中获得的体验更加简单和乐趣。我记得有一个游戏叫《反恐精英》,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有句话说“战友比盟友更可靠”,就表达了这种经验。很多玩家线下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和社团,制作各种游戏相关视频,表达对游戏的热爱。更夸张的是,另一款名为《魔兽世界》的游戏甚至拥有自己的官方电影《魔兽争霸》,全球票房高达4.32亿美元。玩家蜂拥而至,甚至还组团看电影,一边看一边面无表情地喊道:“为了部落!为了联盟!”对他们来说,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更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心情对于没玩过的人来说是很难受的。而且,这种协作的过程和体验,也将成为玩游戏的同学们的日常对话和社交语言:“如果我不玩这个游戏,我就会成为同学中的一个异类,我会被拒绝和被看被他们打倒了。。”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抱着“问题出在游戏中”的概念,只考虑如何压制学生对游戏的热爱,而不是试图去理解现实世界中缺少什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世界中只会适得其反。在我的辅导室里,我目睹了无数孩子厌学就开始玩游戏,然后家长就抱着这种态度和孩子吵架,最后两败俱伤的故事。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